揭秘!河北这个农场,凭啥吸引来4位院士?

纵览新闻 2024-05-20 09:00:31

有着近50年的小麦育种历史

培育的“马兰1号”品种屡次打破

我省小麦高产纪录

最高亩产达863.76公斤

系列代表性品种

助推我国小麦单产不断提升

迈向全球顶流

河北这个多次被央视报道的

农场又火啦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今天(5月19日)

2024中国种子大会

马兰小麦分会在辛集开幕

本次大会是国内首次

以小麦种业为主要内容的种业展示会

来自全国的150个优质小麦品种

在辛集市马兰农场

开展“大比武”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孙其信、刘旭、赵振东、康振生

全国人大代表小麦专家

杨武云、茹振钢、刘建军、

高德荣、郭进考

齐聚一堂

研判农业发展前沿趋势

为助力种业振兴和

小麦种业创新发展建言献策

引发广泛关注

图自辛集发布。

院士、专家齐聚一堂

辛集,何以如此受青睐?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而在农业领域

要以新质生产力绘就“农”墨重彩

“种子芯片”是重要着力点

值此之际

2024中国种子大会

马兰小麦分会在辛集举办

辛集,何以如此受青睐?

图自辛集发布。

辛集市是国家制种大县、

“河北节水小麦之乡”

获评国家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县、

国家小麦育种重大攻关单位

有近50年的小麦育种历史

节水优质小麦

制种条件好、基础雄厚

现有小麦繁种田22万亩

已建成“一核一场多基地、

一带两翼促全域”的

小麦种业发展空间格局

图自辛集发布。

截至目前

成功选育小麦新品种60多个

审定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

小麦品种33个

已推广至河北、河南、

山东等8省份

累计向社会提供良种超过10亿公斤

品种累计应用面积4.2亿亩

增产节水小麦105亿公斤

节水125亿立方米

创造经济效益上百亿元

成为河北省节水小麦新优种展示的

窗口和重要辐射源

揭秘辛集马兰农场

凭实力“上大分”

春为岁首,农为行先

4月23日

在辛集市马兰农场

3000亩试验田里

小麦茁壮,长势喜人

但大片的麦田里

几乎看不到成群忙碌的农民

辛集这个马兰农场

是如何用科技撑腰

凭实力“上大分”的?

4月24日,辛集市马兰农场的试验田里,一台植保无人机在进行小麦飞防作业。通讯员乔蕾摄

为了有效提升粮食产量

马兰农场不光在选育良种上下功夫

还积极研究小麦良法种植

探索了一套科学系统的

小麦种植管护新标准

良种良法相配套

小麦高产才有底气

马兰农场在小麦种植过程中

推广土地深耕、精细整地、

精准播种、科学施肥、

农田节水等关键技术

同时使用精量播种机、

镇压锄划机、植保无人机

等新型农机装备

大幅度提升了小麦播种管护的质量

农业技术人员通过手机终端控制就可以给麦田浇足、浇好返青以后的第一水。图自辛集发布

走在试验田里

瞅着一垄垄长势喜人的小麦

农场负责人武金燚笑着说

“用新理念种地,

小麦高产才更有底气。”

像马兰农场这样用新理念种地的

在辛集还有很多

致敬马兰农场背后

“麦痴”郭进考近五十年的“加减乘除”

节水增产融合共赢的背后

则是这片田地上

以“麦痴”郭进考为代表的

无数农人的不懈努力

瘦高个子,衣着朴素

发型凌乱,满脸沧桑

在田间地头碰到郭进考

好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

“这是一位地道的老农民”

4月23日,在辛集市马兰农场的麦田里,郭进考正在查看小麦长势。河北日报记者郝东伟摄

郭进考是国家小麦专家组顾问、

河北省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

石家庄市农科院原院长、

河北省小麦育种原首席专家

他用半个世纪的“加减乘除”之道

展现了一名科技工作者

为民育种、为国分忧的初心

“加”:让每一寸土地

生产更多小麦

1975年秋

郭进考和三四个同事

来到马兰农场开始育种试验

当时的马兰农场

土垒屋顶土垒墙

夏天漏雨,冬天透风

郭进考一头扎到这里

一干就是一辈子

1988年,郭进考课题组

历经十多年培育的

早熟、丰产、耐旱型品种

“冀麦26”问世

普通小麦亩产二三百公斤

“冀麦26”在大面积种植条件下

亩产达400多公斤

短时间内创下河北

推广面积最大、

推广速度最快、

增产效益最高的纪录

并迅速推广到北方六省市和新疆

轰动了半个中国麦区

“马兰1号”小麦。图自辛集发布

郭进考团队再接再厉

又培育出“冀麦38”

“石4185”“马兰1号”品种

亩产量分别超过了

600、700、800公斤

不断刷新着河北高产纪录

“科技赋能,郭老师实现了让每一寸土地生产更多小麦,让老百姓的饭碗端得越来越牢。”

“冀麦26号”“冀麦38号”“4185”“马兰1号”小麦品种。图自辛集发布

“减”:让每一粒小麦

消耗更少的水

高产品种多不耐旱

往往产量越高

需要的水就越多

郭进考便在全国率先提出

节水小麦育种新理念

努力“让每一滴水生产更多的粮食”

郭进考在实验室指导科研人员开展育种工作。图自辛集发布

通过无数次探索创新

郭进考团队摸索出

“前水后旱,同一世代水旱复合选择”

这一节水高产育种新方法

一系列表现更优异的

节水抗旱与稳产高产相结合的

小麦新品种

相继在马兰农场问世

昔日农业“用水大户”

今朝变为“节水先锋”

“乘”:让技术推广

发挥良种几何效应

2018年

马兰农场成立了

河北省老专家工作站

年近七旬的郭进考担任站长

不辞辛劳奔波在各地田间地垄上

他与农民面对面、手把手指导

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

新机制和产业化全程服务体系

3月12日,郭进考(右二)在安新县的麦田里,查看小麦长势,开展技术指导。图自河北日报 受访者供图

“我眼中的郭进考,

一直‘长’在麦田里,

‘长’在自己岗位上。”

河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原站长周进宝说

“郭老师走到哪里

都能和农民打成一片

每到不同地方培训指导

他都结合当地实际,有所侧重

讲课既有水平又通俗易懂

农民听了都很“解渴”

关键是技术推广应用后确实管用。”

郭进考(左一)在麦田中查看小麦长势。辛集市委宣传部供图

每到小麦生长期

郭进考都深入各地田间地头

他经常被省内外参观学习的种粮户

团团围住

拿起话筒一讲就是1个多钟头

站在地里一晒就是大半天

有时候,一堂田间课讲下来

他能一口气喝下两三碗白开水

“除”:让“匠心育种”

成为一生所求

择一事,终一生

郭进考淡泊明志

在他的世界里

仿佛只有育种一件事

一个破草帽他一戴就是好多年

图自农财网种业宝典。

虽然自己不修边幅

但他对育种的事

却下足了“绣花功夫”

郭进考常说

农业科研人员的腿应该“长”到地里

只有扎根播种、管理、

收割、脱粒、考种一线

去真正了解每一个环节

才能得到一手数据

做出来的成果才有效

图自辛集发布。

2021年,秋汛来袭

河北大片麦田因积水推迟播种

雨刚停

郭进考就深一脚浅一脚进了麦地

指导农民翻土晾墒,抢时播种

他紧跟在播种机后面

不时弯下腰

用手指翻开疏松的土壤查看

一着急,他还单脚踏上播种机

蹲在上面盯着它工作

图自辛集发布。

“忙起来不知道啥时是周末、

啥时是假期,

只记着小麦的生长周期。”

今年,郭进考已经73岁了

他还想在祖国的小麦种子谱系上

多加几个品种

继续育成少用水、少用肥、

健康环保的高产小麦

难,但他不怕

“能为别人做点事,

可以说这辈子没白糊弄。”

风吹麦浪,遍地金黄

全国冬小麦由南向北陆续收获

辛集的小麦将20天左右成熟

但这片土地上的故事

永远未完待续

辛集市马兰农场麦田。图自农财网种业宝典

辛集市将进一步

加大育种科研投入力度

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进一步提升小麦种业科技创新水平

力争将辛集打造成

北方节水小麦种业科技创新核心、

小麦种业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基地、

小麦种业联农带农样板示范区

同时,这片土地上的故事

也将继续传承下去

每一代农人都会将

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传授给下一代

让这片土地上的小麦种植技艺

得以延续和发扬

这些故事将成为

辛集乃至全国农业文化的宝贵财富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农人

为农业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纵览新闻微信综合【转载请注明来源:纵览新闻微信】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