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张云逸资格远超10大元帅、为何仅授大将?竟只因一封电报

才灿看历史 2024-04-12 20:47:40

曾经抛头颅、洒热血的老革命家们,必然忘不了1955年那场声势浩大的开国授勋仪式。

1955年9月27日,正值夏末、初秋之际,天气依旧炎热难耐,但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内却人头攒动。

人们穿着笔挺的军装,将身上的每一个扣子扣得严严实实,丝毫不畏惧酷热空气的侵蚀,因为此刻他们的心情、比那灼烫耀眼的阳光更加沸腾。

最先开始的是元帅授衔,朱德、彭德怀、贺龙等10人排成一列,而毛主席则手捧着由国徽和五角星组成的元帅军衔缓缓走向众人,最终将其稳稳地交到每个人的手中。

随后,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也签发命令,授予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10人大将军衔,另外还授予55人上将军衔、175人中将军衔、801人少将军衔。

多年以来的艰辛付出,终于在这一刻得到了象征着军人最高荣誉的一枚枚军衔肩章,在场的众位将领们无不感到激动与欣慰,更有甚者眼眶早已红润。

然而,当授衔仪式结束之时,人们这才惊讶地发现,63岁高龄的张云逸将军的肩膀上,竟然只挂着四颗星的大将肩章。

虽然早在多日之前,解放军总干部管理部就公布了授衔名单,每个人对于自己将获授何种军衔也有所了解。

可是,当张云逸佩戴上大将军衔肩章时,人群中还是免不得发出一声声议论:张将军的军衔评低了,使使劲儿其实可以评元帅的。

更有甚者直接说道:“就算评不上元帅,怎么才排大将第七呢?”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认为张云逸将军的大将军衔评低了呢?

要知道,十大元帅都是人民军队的创建者,戎马一生、战功赫赫,人们为什么会认为张云逸应该授予元帅军衔呢?他究竟有什么资格?

又是因为何种缘由,导致他无缘元帅军衔的呢?

革命道路上的“老资格”

1892年,张云逸将军出生于广东省文昌县。

1909年,年仅17岁的他便参加了由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并在不久之后接连参与了广州新军起义、黄花岗起义以及著名的辛亥革命。

就在张云逸为了革命事业上阵杀敌的时候,开国十大元帅还都是些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

比方说身为解放军总司令的朱德,刚刚从四川老家来到昆明,报考了云南陆军讲武堂;

彭德怀元帅呢?因为家里贫困辍学务农,后来为了赚钱补贴家用,到煤窑里做工;

同一时期的贺龙元帅,找了几名同乡好友运盐谋生,赚点辛苦钱;刘伯承元帅则在家中那几亩薄田中挥汗如雨。

其他几位元帅年纪更小,有的刚刚学会走路,有的还在中学里面念书。

1911年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张云逸与几名革命同志隐藏于一处民宅之中,一天早上,他乔装打扮后便挎着一个竹篮上街买菜,中午回到住处时却发现清军已经包围了整条街道,藏匿于此的所有同志全部遇害,这便是著名的“黄花岗72烈士”事件。

回想起当时的情况,张云逸仍不免心悸地说道:“如果那时我没有出门买菜,恐怕就要变成‘黄花岗73烈士’了”。

1926年北伐战争中,张云逸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第4军25师参谋长。

同在第4军任职的还有叶挺,那个时候,叶挺担任第4军独立团团长,其级别比张云逸还要低一些。

由此可见,张云逸资格之老,无人能出其右。

另外再说一个细节,那便是百色起义。

1929年12月11日,广西警备第四大队、教导队、右江农民军在张云逸等人的领导下,宣布起义,并且成立工农红军第7军、近3000人,由张云逸任军长。

要知道,这是从无到有、在敌人的环伺下硬生生拉起来的一支红军队伍,其功劳大小不用多说,大家也能明白。

由于敌人的兵力众多、武器装备精良,红7军付出了不小的伤亡代价。

这个时候,身为军长的张云逸、与时任红7军政委邓公经过商议之后,决定行军上千公里前往井冈山,与毛主席、朱德领导的红一方面军会师。

1931年夏天,经过长途跋涉,红7军终于抵达井冈山,张云逸等人也受到毛主席、朱德的盛情欢迎。

不久之后,红7军也正式确立了番号,张云逸则继续担任军长。

要知道,当时担任红军军长级别的将领,新中国成立之后都是元帅军衔。

比如时任红1军副军长的徐向前、红3军军长贺龙、红6军政委陈毅。

可是,如此的“老资格”,并且还是红军部队的创建者之一,张云逸为何没能评上元帅呢?究竟是在什么时候“落后”的呢?

长期的后方工作,令他缺少战功

在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节点,那就是百色起义的时间。

百色起义发生于1929年底,比起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来说,时间上相差了2年还要久。

也正因如此,导致他率领部队抵达井冈山之后,只能归于红3兵团建制,受到彭老总的直接领导。

不久之后,一封任命书也让他短暂地离开了军事指挥的行列。

1932年,张云逸被任命为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副参谋长、兼任作战局局长。

从这两个头衔就可以看出,此时的张云逸已经没有了军事指挥权,所负责的工作内容也大多是在后方出谋划策,提一些战略上的建议,或者与各方面进行沟通协调。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职务变动呢?

简单而言,就是他曾在国民党部队中任职多年,能够和不少国军高级将领说得上话。

仅凭这一点,就远胜过千军万马。

在这个时间段里,彭德怀已经担任红一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升任红军前敌委员会总指挥、刘伯承任红军总参谋长……

其他的将领们能够在战场前线指挥作战,而张云逸则一直留在后方、没有建立战功的机会,其职务自然升得慢一些。

但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毛主席就曾这样说过:“张云逸是我党少数能够和国民党将领们说得上话的人”。

将合适的人放在最适合的位置上、知人善用,这是毛主席用人的高明之处。

在这段时间里,张云逸就曾做过两件大事,其一是促成抗日联合统一战线,其二则是推荐叶挺担任新四军军长。

1937年,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形成抗日统一战线。然而,占据广西的新桂系首领李宗仁对于南京国民政府却心存疑虑,而蒋介石同样对李宗仁也心存芥蒂,双方之间互不信任。

毕竟两人相互对抗多年,李宗仁还曾联合冯玉祥、阎锡山反对蒋介石,爆发了一场中原大战,要想他们摒弃前嫌十分困难。

这个时候,张云逸自告奋勇地来到了广西,与李宗仁会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说服他参与到抗日大业之中。

对于这件事,李宗仁是十分感激的,1965年回国之后,还曾多次拜访过张云逸。

既然联合抗日,按照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红军主力部队改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留在南方八省进行游击作战的红军队伍则改番号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然而,对于由谁担任新四军军长这件事情上,双方之间一直无法形成统一的意见。

毕竟新四军一直以来都是由我党领导的革命队伍,蒋介石却想安排他的人担任军长,这一点自然不能同意。

僵持不下之际,张云逸向毛主席和中央军委推荐了一个人,那就是在澳门隐居的叶挺。

在得到中央军委的批准之后,张云逸便乔装打扮到了澳门,请叶挺出山。

最终在他的游说之下,叶挺答应担任新四军军长,而国民党方面也同意了这一人选。

正是因为在抗日战争前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张云逸一直在后方负责组织协调方面的工作,导致他一直没有什么出色的战功。

一封电报,改变了他的命运

回顾整个抗日战争,张云逸自始至终都留在了新四军队伍中,先后担任新四军参谋长、江北指挥部前委书记等职务。

1941年皖南事变之后,陈毅担任新四军军长,而张云逸则成为这支部队中名副其实的“二号人物”。

倘若继续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张云逸还是有可能获授元帅军衔、或者是“第一大将”头衔的。

然而造化弄人,1945年12月底,中共华东局向中央呈报了一份人员分工名单,直接导致张云逸无缘于元帅行列。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之后,为了应对蒋介石企图挑起内战的阴谋,中央军委急令罗荣桓率山东军区6个师的部队挺进东北,而后新四军主力北调至山东,合并为山东野战军。

而此时,陈毅担任山东军区以及山东野战军司令员,而张云逸只担任山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

野战军和军区之间实际上是有差别的。野战军更多的是负责军事行动、对敌作战;而军区则更多地偏向于后勤补给、兵源保障、革命宣传等方面。

也就是说,在3年解放战争中,张云逸依旧属于“幕后人员”。

也正因如此,纵观张云逸的一生,虽然革命资历摆在那里,但奈何从始至终没有立过太大的战功,导致被后来者的光芒掩盖,从而与开国后的元帅军衔失之交臂。

但前面我们也说过,这也实在是无奈之举,相比较之下,张云逸更适合干的还是组织协调工作,而这项工作就是需要在后方进行的。

在淮海战役中,他的组织能力再一次得到了印证。

在这场大兵团作战中,敌我双方的兵力对比是80万对60万,优势在反动派手中。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时华东野战军的后勤人员足足有540万人之多!这并不是开玩笑。

陈毅曾经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正是在张云逸的组织下,数百万平民百姓自发地充当华野部队的后勤,靠着肩挑背扛、推独轮车的方式,为前线的将士们一趟又一趟地输送着粮草、物资,这才保证了淮海战役的巨大胜利。

对于军衔问题,张云逸是看得开的。

毕竟他心甘情愿地做了几十年的“幕后人员”,亲眼目睹了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建功立业,军衔又能算得上什么呢?

在这位老将军的眼中,最重要的是中国革命能否成功。

毛主席曾这样评价他:“老成持重,威望颇高”。

这简单的8个字,既是对张云逸大公无私品德的肯定,更是毛主席对他的尊敬。

当授衔仪式结束,在场众人准备离场的那一刻,张云逸身旁的将领们自发地让出了一条宽敞的通道。

老将军的高风亮节令所有人钦佩不已,虽然他的肩膀上只有4颗闪耀的红星,但在众人的心中,早已把他当成“无冕元帅”来看待。

而根据张云逸后来的工资待遇,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些端倪。

他享受的是行政三级待遇,级别工资为440元,这一点与贺龙、陈毅两位元帅是相同的。

而且,除他之外,其他9位大将的级别工资最高为400元、最低为370元。

由此可见,组织上对于张云逸老将军还是十分关心的,尤其是他服从安排、为了革命不计较个人前途的付出,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1974年11月19日,82岁高龄的张云逸永远地沉睡了过去,新华社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

“张云逸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几十年来,他在毛主席、党中央的领导下,在长期革命战争中,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忠于党,忠于人民,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坚决执行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积极工作,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勤勤恳恳地为人民服务,为革命事业贡献了一生。”

1 阅读:1918

才灿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