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浅出理解文物预防性保护方案整体设计!

文物保护专家 2024-02-28 17:31:31

文物预防性保护是在文物长期保存中,合理监测和有效调控环境因素,保证文物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影响文物保存的因素众多,比如监测终端的准确和灵敏度、温湿度调控设备的响应速度、数据传输的时效性、文物储藏环境的合理性、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等等。文物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环境监测、环境调控、灾害应对、修复技术、运行管理诸多环节,包括:

1.环境监测规划设计(监测终端布局和平面摆放、合理规划监测因素如温湿度、光照、紫外和CO2等);

2.文物保存环境的搭建 (展柜使用环保、节能型材料;隔离外界热度湿度;尽量减少开口的面积;设置密封设施;提高展柜的气密性;尽量使用新型环保节能储藏柜;合理控制温湿度);

3.数据及软件的服务措施(高效的监测数据保存、历史数据统计分析、设备状态管理、文物环境查询、日志查询、监测调控中心);

4.环境调控技术措施(降低系统的设计负荷、节能、减少调控系统的能耗、设备的节能措施、利用半导体制冷技术、液化技术、采用湿度控制装置、充分利用自然温度);

5.管理人员技术措施(提高运行管理人员的技术素质、合理的流程制度、监测系统的调节、定时定量的进行文物环境检修、合理设定设备的启动和停止的时间)。

由以上可以看出,对博物馆的文物储藏环境及相关设备进行实时的监测与管理,是一种重要且有效的文物保护措施,这正是文物预防性保护系统可实现的核心功能,实现实时监测、数据分析与环境调控。

通过文物智能化预防性监管体系建设,建立环境监测平台、开展数据统计分析、文物保存效果评估、风险审计,掌握文物环境数据,摸透文物保存环境的变化规律,从而指导开展文物的科学保存,加强调控设备的运行管理,规划真实有效的保存方案设计依据。

文物预防性保护管理系统以国家相关法律《文物保护法》为依据,其中明确规定了文物工作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整体以在大型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的文物监测数据平台为基础,结合在大量商业应用中被广泛使用的成熟产品与技术构建而成,如物联网模块、大数据分析技术、自组网技术、低功耗技术、物理环境调控技术、无线通讯技术等。

1)系统首先采用成熟可靠的软件技术、数据采集监测技术构成了基础的“文物环境监测系统”;同时使用半导体相关技术,进行环境参数调节;

2)在此基础上,基于采集和存储的海量温湿度光照紫外等环境数据,通过分析计算转化为有效的统计分析结果,结合可视化呈现技术,构成一套“文物监测环境平台”;监测平台具有通用性和开放性,可同时接入多类型设备和博物馆的数据,并根据自身需要自由地应用平台中的数据;同时可以远程设置设备参数,实现动态调节;

3)在文物监测平台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各种计算和呈现功能,辅以呈现技术和交互技术,形成功能更加贴近文物监测调控业务的“文物环境监测调控平台”。

没有环境监测,就没有文物环境调控管理;因此要建立文物监测制度,一定要先有良好的环境监测制度,进而进行有效的文物调控及保存环境管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