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文化到底是越来越趋向于一个同质化,最后被强势文化一统,还是说在交汇之中各自发展各自的,做到了全球化时代世界的求同存异呢?这个结果过程我想是从今天语言学的变化和世界与中国的方言残留之中可以看出这个趋势。当今世界之中的还存在着超过7000种语言,我们以为这个数字很多,但至少在50年之前,这个数字应该是可以扩大10倍的,而在中国境内,方言之中描述太阳这个词汇的发音,就有1079种,如今正在逐年减少。
会说本民族母语的人十不存一从好的一个角度来说的话,语言的消失和语言的逐渐统一其实是对于人类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了,因为今天的世界不再是像古代世界之中各自处于各自的地方单独发展,今天是一个全面交流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面,相互交流最为害怕的其实就是语言不通的问题,这种问题的指引之下使得人类不同国家之间就必须要使用几种大家使用的比较多的国家余元,在这个过程之中使用范围最广的英语被商人和殖民者带向全世界从而胜出。
英语作为国际社会之中用来交流的语言是100年来不可改变的历史了,很多国家之中有超过十多亿的人都是将英语作为自己的第二沐浴,很难堪的是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多语言之一的汉语却在这个过程之中凋零的越来越快,很多国内之人的本民族之人在年轻人一代之中基本上都已经不会说自己民族的方言了。很多词汇因为在社交场合之中使用的很少,所以处于一种凋亡的状态。
这种情况其实在中国相当的普遍,新一代年轻人的教育之中就已经没有重视这个问题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教育之中,80后基本上可以和自己家中的长辈三代以上的老人做到无障碍的交流,而到了90后这一代的时候可以使用方言和自己家中的老人进行交流,但却不能使用自己本民族的语言进行交流,不信你自己看看自己身份证上的民族归属你真的会说吗?到了00后这一代的时候,方言交流已经很难了,大部分的00后因为学习的原因已经习惯使用普通话了。
其实就中国乃至于世界教科文组织之中对于语音的定义是十分的朴素的,只要是有这样一门语音长时间超过一代人不被当成是自己的母语学习,这样就会处于一个停滞的状态,当年跟着长辈学习民族母语之中的最年轻人在这个过程之中老去直到死去,最后到了老人都舍弃自己民族语言的时候,那这门民族语言就会被纳入到严重濒危和极危境界,这些语言的适用人群通常是不足一万人。
多姿多彩的中国方言中国历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根据不完全的统计,中国大地之上一共有300多种不同的语言,而少数民族之中被官方承认的语言就有128种之多。从地理位置上的分布来看,我们国家的边境地区使用本民族语言的人比较多,而汉地十八省和内陆省份大部分都是处于使用全国统一的普通话为主,在云贵川广西这些少数民族占据大多数的地区,更是出现了“一县一方言”的特点。
很多本地人会根据你的发音特点和使用的民族词汇来判断你到底是不是本地人,像在广西百色隆林各族自治县就生活了汉族、苗族、彝族、仡佬族、壮族等诸多的少数米民族,当地工作的电网人员其实是比较辛苦的,在说明自己工作和为村民解释的时候,因为面对的不同的民族人群,所以他们经常是需要在5种不同的语言之间来回切换,这样才能做到挨家挨户的沟通。
目前的中国因为战争迁徙、商业贸易、民族交流、历史原因在中国大地之上形成了七大方言,分别为北方方言、吴地方言、湘地方言、赣地方言、客家方言、粤语方言、闽南语系。至于其中的细分更是数不胜数。
中国境内之中的方言到底有多复杂,如果你不是活生生的处于这个方言的环境之中,你是不会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和文化的魅力的,简单一点来说,用方言之中都有的太阳词汇作为例子的话,不同方言对于太阳的称呼就有1079种之多。
西北甘肃宁夏等几个省份将太阳称呼为“日头”;河北之人将太阳叫作“老爷儿”;河南等地将太阳喊成“阳婆”和“阳婆爷”;东南沿海一带的省份将太阳叫成“热头”;更有特色的江苏连云港将太阳称作“太阴”,而月亮则对应之为“凉月”;
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之中可能会厌烦的觉得语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之前我们大力的推广语言的统一,如今有又要强调语言的特异性,如果一种语言只有极少一部分人会,而且繁琐复杂,表达能力差,那他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
濒危的语言和背后的文脉当今中国被列入到了濒危语言行列之中的一共有20种,因为当年建国初期全国各地使用语言多而复杂,无法做到统一交流,所以决定大力推广普通话,但推广过程之中的普通话到2000年时候的也只有一半之多。
之后是因为人们自身选择的需要和城市化的进程以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奔赴大城市务工,才使得普通话的推广到了80%以上。普通话在不断普及,而本民族的语言却是在不断的凋亡,就连中国民族人口数量位于第三的满族,年轻一代人已经不再会说满语。
这些被纳入到濒危语言的摆阔白仡佬语、北部土家语、布依语、苗语、呈现出来的一个趋势是生活在少数民族村寨之中长大的孩子会说本民族语言,等到大学出去之后也很容易就学会了用来全国各地交流的普通话;
但与之相反的是一些少数民族的孩子跟着父母在大城市之中长大,一旦成人之后回到家乡,却是再也不会说自己本民族的语言了,这种困惑的问题存在于很多地方,很多年轻人都感叹自己挂了一个虚假的民族头衔,却连自己的民族语言和文化一点都不了解。
方言代表的是四方中国地大物博的中国有着姿态万千的风土人情,这里的文化和民族风格迥异,语言在这个过程之中也不会被遗漏。方言对于人们来说就像是编织在血脉之中的一种记忆,随着走出去的步伐而去往那不知名的何方。
互联网的存在和城市化运动使得这件事情变得更加的简单,想起当年梁逸峰同学于广州用粤语充满激情的朗读唐宋诗词时候曾经流行一时,北方人听到之后表示一头雾水,广东人却是笑得合不拢嘴。
如果说你没有听说过一个地方,那你不妨可以先来听听这里的方言,或许你对于当地的文化历史并不精通。但却能够从方言的发音之中去了解到这个地方人的习惯脾气。江浙人的温婉可餐;西北之人的豪爽不羁;川渝南方人的精致泼辣……
方言在越小的地方,越是能够显示出来他独特的魅力。当年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里面说乡音无改鬓毛衰其实就是对方言发音的熟悉和怀念;民国北京大学导师赵元任先生赶赴全国演讲,一连几十个地方使用几十个地方的方言赢得一片好评。
总结文字的出现不仅仅是为记录历史和进行交流,更多的是对语言的一种补充。当今中国来着五湖四海、天南地北的人并不少见,分享方言和进行对比以寻找自己的家乡人是一种快乐。缺者为贵的道理让懂得的人守护的很是骄傲。
方言之间的联系当在天下,我依稀记得2016年东京冬天的街头,一位弹唱者正在用日语歌唱beyond的《海阔天空》,不久之后一位盘观女生使用粤语跟着哼唱起来,唱歌之人默然后以粤语相对而唱,因为同为中国之人,因为同为使用粤语之人,女孩和歌唱者早已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