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维度冲击里,摸到自己宇宙观的轮廓|共读《现实不似你所见——量子引力之旅》

大安于隅 2023-09-09 11:45:35

9月开端,象群共读去了净慈寺。

我个人不信佛,也不常去寺庙。但我还是很喜欢去寺庙的感觉,尤其是人少的时候。比如我们去的那天。

香火静燃,有人跪地礼佛,有人树下看鸽。抬眼望去,宝殿庄严,檐角、棱柱、金身,托起了一个有形空间,弥漫着无形信念。

万物同在,悲欢同源。多大的事情也只不过燃化成烟,多小的感知也能在佛下垂的眼睑里看到知会一瞥。

大到寰宇,小到七情,仿佛一切都能包涵于此。8月共读的《现实不似你所见——量子引力之旅》,关于实在和虚空,关于日常和宇宙,如此主题和寺庙的场域最合适不过了。

宇宙观的轮廓

上一次读量子相关的科普是六年前读《上帝掷骰子吗?》,只记得当时是各种惊讶。

认知上被投进一颗骰子,泛起涟漪,只是经年累月,它已被淡忘。

这次读《现实不似你所见》,似曾相识的讶异感又被激活,不同的是,我感到这种冲击在慢慢渗透入我的认知系统。

很多细节依旧会淡忘,但它让我有意识地看到了自己宇宙观的轮廓,这次,它帮助形成了某部分的我。

维度的冲击——历史进程

这本书写到了人类发现世界的历史进程,写到了各种物理理论和方程,从确定的史实写到了未知猜测。

阅读过程,是一路知乎下来的,广义/狭义相对论、什么是场、什么是万有引力…配合着闪读群里的朋友推荐的UP主视频食用,有知识增加的快感,也有隔行如隔山的跨不过去的困惑。

(斋饭后,我们席地坐在了运木古井旁,讨论书)

于我而言,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宏观和微观。

本书的精华之一便是此图:

一代代人不停息地追究世界的构成本质,不断地破和立,在历史的宏观维度上,肉眼可见地一步步靠近这个问题的答案。

当看到目前的最后一个答案时,又惊讶又兴奋,天呐,这不就是道家所说的一生二,二生三么,原来从物理学角度看,也是万物同源。

那一刻,好像看到了不同学科所共同通往的那个地方,至少看到了科学和哲学的相通之处,很是奇妙。

这一历史过程,也是科学的观察维度不断微观化的过程。从研究我们感官能感知到的东西开始,慢慢进入到我们本身看不见、感知不到的领域。

比如亚里士多德对于“空”的思考,对于经常对着空气发呆的我来说,简直是惊呆了:

“亚里士多德解释说,如果两个物体间没有东西,那么就什么都没有。怎么可能同时存在某种东西(空间)又什么都没有呢?粒子运动于其中的空间究竟是什么?它是某种东西,还是什么也不是?如果它什么也不是,那么它就不存在,没有它也可以。如果它是某种东西,它唯一的性质就是待在那儿,什么也不做,果真如此吗?”

科学家们的推论和方程,我无法理解。我能理解到的部分是,世界的本质在不断微观化的过程里,得到了一步步揭示。其中一个分野岭是普朗克常数。

维度的冲击——普朗克常数

普朗克常数之上,世界可由广义相对论等解释,是相对恒定的,常数之下,则是量子理论的世界,随机性和不确定是主宰。(若表达不准确,欢迎指正。)

按照我的理解,放眼望去,这稳定的庙宇、结实的阶梯、具象的血肉,如果用一个显微镜不断显微显微,则呈现出来的是同一个充满概率性的、不确定的窜动的世界。

“量子力学为我们揭示出,我们观察的世界越细微,就越不稳定。世界并非由小石子构成,它是振动,是持续的起伏,是一群微观上转瞬即逝的事件。”

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在量子维度,“物质”本身是不存在的。

“在量子力学描述的世界中,实在只存在于物理系统之间的关联之中。并不是事物进入关联,而是关联是'事物'的基础。量子力学的世界不是物体的世界,它是事件的世界…

我们就像波浪和一切物体一样,是流动的事件;我们是过程,在很短的时间内保持不变…量子力学描述的不是物体:它描述的是过程,以及过程之间连接点的事件。”

以我粗浅的理解,即世界是在不断接触、关联的过程里发生的。哪怕是一个静止的物体,它也是内身不断发生碰撞、联系的过程的产物,没有绝对的停滞和隔绝。

“量子力学教会我们,不要以处在某一状态的'物体'的角度来思考世界,而应该从'过程'的角度来思考。过程就是从一次相互作用到另一次相互作用的历程。物体的属性只有在相互作用的瞬间才以分立的方式呈现,也就是只在这些过程的边缘,只在与其他物体发生关联时才出现。

无法对其做出完全确定的预测,只能进行概率性的预测。”

这一点给我的启发是哲学意义上的,我会想到自身。不是物体产生事件,而是事件造就物体的存在。那么,“我”的形成是不是也是类似?正如闪读群里,一位朋友的感受:

没有绝对的停滞和隔绝,我们个体的形成也是如此。这个角度上看,宏观和微观似乎没有差别。

书中关于“信息”这一章节的描述,也提到了类似概念。这回是在肉眼可感的人际领域。

“如果原子也是一个字母表,谁能够读懂用这个字母表写出的词语呢?答案十分微妙:原子排列的方式与其他原子排列的方式相互关联。因此,从技术上来讲,一组原子具有信息,可以精确感知到另一组原子。…

照到我们眼睛的光线传递了途经物体的信息;大海的颜色具有天空颜色的信息;一个细胞具有正在攻击它的病毒的信息;新生命具有很多信息,因为它与父母和种族相关联;

而你,亲爱的读者,在阅读这些文字时,接收到了我在写作时思考的信息,也就是写作时我头脑中发生的事。你大脑中原子发生的事并不独立于我大脑中原子发生的事:我们在交流。”

宏观和微观有巨大差异,但某种程度,却又共同相通。太奇妙了!!!

维度的冲击——时空观念

另一个宏观的震撼在于时空观念。下边这图也是厉害了。

这里书里举了一个例子:

“事件离你的距离越远,延展的现在持续的时间就越长。亲爱的读者,在离你鼻子几米远的地方,于你而言既非过去也非未来的中间区域持续的时间只有几纳秒,约等于零(几纳秒之于一秒相当于几秒之于三十年)。这比我们能够觉察到的时间要短得多。

在大海的另一端,这个中间区域的持续时间是千分之一秒,仍然远低于我们可以感知到的时间的临界值——我们通过感官能感知的最短时间大约是十分之一秒。

但到了月亮上,延展的现在的持续时间会达到几秒钟,到了火星会有一刻钟。这表明我们可以说,在此刻的火星上,有已经发生的事件和尚未发生的事件,也有那么一刻钟的时间,这段时间的事情既不发生在过去也不发生在未来。

这些事件在他处。我们从未意识到这个他处,因为在我们周围这个他处太短暂了,我们无法察觉到它,但它真实存在。”

我当时记录下的一个批注就是“什么?!”很多反直觉、反感官的东西,不断在这本书里遇见。

我目前能理解的部分是,日常生活里的时空概念,只是我们看待日常的一种方式,或者说是我们一厢情愿描绘眼中世界的样子。

我们从没有测量到“时间”此间本身,它只是我们的一种文化假设。“时间是我们忽略了事物微观物理状态的结果。时间是我们所没有的信息。时间是我们的无知。”

“因此时间并不是世界的基本组成部分,但看起来却是,因为世界如此浩瀚,我们只是世界里的微小系统,只与无数的微观变量平均后的宏观变量相互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从没见过单个的基本粒子,或者单个空间量子。

我们看到石头、高山和朋友的脸庞——我们所看到的这些东西,每一个都由无数的基本要素组成。我们始终在与平均值发生关联,平均值的运作就是:损耗热量,并且从中产生时间。”

当维度小到普朗克常量以下时,我们所认为的时空便“啪”地消失了。

“理论所描述的世界与我们熟知的世界大相径庭。再没有包含世界的空间,也没有事件发生于其中的时间,有的是空间量子和物质不停相互作用的基本过程。就像平静清澈的高山湖是由快速振动的无数极小的水分子组成的,被连续空间和时间包围的幻觉是这些密集发生的基本过程产生的模糊景象。”

随着这些文字,我试着超越自己习惯的感官,去感知常识之外的世界。一瞬间,是过往认知被击碎的混乱和惊异,又一瞬间,是对自己有限感知的遗憾,以及对无限未知的敬畏。

别处再相逢

读书会上,我们身旁便是南屏晚钟,聊天间隙,钟声偶有响起,每响一声,便会不自觉念叨,“响起了一声十元钱”。

十元钱,一份实在的付出,敲响了钟声祈福,一份看不见的意愿。如果量子可以解释这些实在的部分,那它可以解释那些看不见的非实在么?比如人的思考活动。

交流中,飞行嘉宾亚洲提出了一个问题,最开始的心脏搏动是怎么起来的,是什么力量给了心脏第一下跳动的动力?一片茫然。

继而,我们又聊到死亡,聊到医学界、科学界还没有找到答案的部分。

假若万物同源,我们的意念、情绪又来自哪里?量子是否可以解释一切,包含我们看来的实在和非实在?

借着别人的十元钱,暂且让钟声寄托起我们的发问,待来日的别处相逢。

(头顶上,定力如禅、一动不动的寺庙的鸽子)

读完这本书的我,第一感觉是爽,颠覆认知的爽,继而的感觉是安,看到不可见、不可知的部分后,多了对有限现在的包容和安定。

冥想的时候,感觉和世界又近了一些,有种“老家伙,我又了解你一些啦”的勾肩搭背感。

10月份,我们将进入老子《道德经》的共读,去看这本书里的一生二,二生三…别处再相逢,咱们很快就要再次遇见。

- 象群共读圈 -

由小姐姐们组成的共读圈

每月共读一本书

做最适合我们自己的读书会

撰文/ 王大安

场域活动孵化人/非虚构写字者

记录探索这个平凡世界

让日常更好过

0 阅读:45
评论列表
  • 2023-09-09 17:49

    我怀疑你在读伪科普,虽然没民科的生造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