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1945年党卫队和武装党卫军制服介绍

擦菠萝的海绵宝宝 2024-04-22 19:28:15

对于网络上Schutzstaffel通常称呼为党卫队,党卫军,本人一般称呼为党卫队,对应冲锋队,而Waffen-SS称呼为武装党卫军,对应国防军

1925-1928

党卫队早期使用的“但泽”骷髅徽,是德意志帝国时期普鲁士但泽禁卫骠骑兵帽上的标志,这个骷髅徽也是国防军装甲部队领章标志。

党卫队的历史最早追溯到1923年成立的专门用来保护希特勒的8人小型保镖队伍大本营警卫队(Stabswache),这支队伍由朱利叶斯·施雷克(Julius Schreck)和约瑟夫·贝希托德(Joseph Berchtold)负责指挥。1923年5月更名为突击队(Stosstrupp),并采用骷髅和橡叶作为徽章标志。

1924年啤酒馆暴动失败后,希特勒被捕入狱,纳粹党和冲锋队被勒令解散。解散后的冲锋队成员组建了一个名为前线联盟的组织,前线联盟的格哈德·罗斯巴赫(Gerhard Roßbach)在奥地利一家商店找到了用于东非殖民地的褐色衬衫制服。1925年希特勒出狱后,这些褐色衬衫正式成为纳粹党和冲锋队的制服。

1925年希特勒命令施雷克组建新的保镖队伍,名为保卫小分队(Schutzkommando),其中包括了老突击队成员埃米尔·莫里斯(Emil Maurice)和艾哈德·海登(Erhard Heide)。当时保卫小分队制服衣领或帽子会佩戴一个骷髅徽章。

同年保卫小分队扩大为全国性组织,并更名为突击中队(Sturmstaffel)。1925年11月9日正式更名为党卫队(Schutzstaffel)。第二年党卫队采用了第一个可识别的等级标志,主要由党卫队高级成员在重大集会上佩戴。而其他党卫队成员和冲锋队一样身穿褐色衬衫,无识别标志。

1926年党卫队早期等级标志是一个带白色条纹的万字徽袖套。上面的白色条纹决定了佩戴者的四个等级:

全国领袖(Reichsführer):三条白色条纹

大区队长(Gauführer):两条白色条纹

中队长(Staffelführer):一条白色条纹

队员(Mann):无白色条纹

在上述制度下,每十个党卫队队员编入一个中队,由中队长领导。党卫队设置一个大区由一名大区队长领导,而所有大区队长听命于全国领袖,也就是贝希托德(1926年4月15日担任接替施雷克)。根据纳粹党意识形态中领袖原则,Führer一词纳入党卫队除了队员外所有等级之内。

到1927年党卫队人数大大增加了。冲锋队在这个时期将褐色制服标准化,这套标准制服包括全褐色的衬衫,领带,马裤和圆筒平顶帽。当时党卫队是冲锋队下属组织,所以也穿这套褐色制服,但因为标榜其精英身份,所以佩戴黑色领带,黑色骷髅徽圆筒平顶帽。冲锋队和党卫队的圆筒平顶帽在1927年11月4日上增加了一个希特勒设计的短翅鹰徽,1931年这款鹰徽被纳粹党政治领导所采用。

1927年还是区队长的希姆莱身穿党卫队制服,冲锋队的褐色衬衫,黑色骷髅徽圆筒平顶帽和黑色领带。

希特勒佩戴早期冲锋队圆筒平顶帽,当时还没有采用鹰徽

1927年党卫队圆筒平顶帽的鹰徽和骷髅徽

1927年党卫队的圆筒平顶帽

这时受到了钢盔联盟(全名叫钢盔-前线战士联盟,一个全国性右翼组织,后并入纳粹党)的影响,冲锋队领导层采用了第一款领章,并且新增了一个新的等级旗队长(Standartenführer),负责领导团级的旗队(中队为连级),而党卫队也同样增加了这一等级。

1927年的等级没有冲锋队/党卫队队员领章,之前的中队长被更改为队长(Führer),党卫队更高级的旗队长,大区队长和全国领袖和冲锋队一样用领章上的橡叶表示,一片橡叶旗队长,两片橡叶大区队长,三片橡叶全国领袖。佩戴三片橡叶的贝希托尔德和他的继任者海登向最高冲锋队领袖(Oberste SA-Führer)报告。

1927年旗队长,大区队长和全国领袖领章

接下来一年,蓬勃发展的冲锋队又增加了新的等级,并出现全面的等级识别系统。十个队员组成的班级的分队(Schar),被编入排级的小队(Truppen)。这些小队编入连级的中队(Stürme),然后编入营级的大队(Sturmbanne)。新的等级和编制一起出现,分队长(Scharführer)左领章一个军衔星,小队长(Truppführer)两个军衔星,中队长(Sturmführer)三个军衔星,大队长(Sturmbannführer)四个军衔星。冲锋队的右领章为两个数字,表示所属的旗队(罗马数字)和大队(阿拉伯数字)。由于当时党卫队人数不足一千人,所以没有设立大队,右领章只有所属旗队。

右领章数字为旗队

左领章上的军衔星,队员,分队长,小队长,中队长,大队长

1928年,冲锋队的大区(Gau)改组为地区(Gruppen),每个地区由将官级的地区总队长(Gruppenführer)领导,地区总队长领章为三片橡叶。原先的两片橡叶改组为区队长(Oberführer)。冲锋队领章的颜色代表一个地区,党卫队被认为是一个独立地区,所以领章为黑色。党卫队全国领袖海登级别属于地区总队长,所以佩戴三片橡叶领章。

1929-1932

1929年新任的党卫队全国领袖海因里希·希姆莱(Heinrich Himmler)制定了党卫队第一套制服条例:标志性的黑色拓展到马裤、靴子、臂章边缘,武装带腰带和肩带上。衬衫衣领边用黑白绞线滚边,但高级领导衣领边用银色绞线滚边。之所以可以生产和发放完整的制服,是因为在纳粹党司库长弗朗茨·夏弗·施瓦茨(Franz Xaver Schwarz)领导下的国家物资管理局(Reichszeugmeisterei)进行集中化生产。希姆莱对极速增长的党卫队(在1929至1932年间从280人增至52000人)进行了重组,在德国各地建立了几个旅级的旅队,每个旅队下辖三到五个旗队,每个旗队包括三到五个大队(Sturmbanne),然后是突击队(Stürme),中队(Truppen)和小队(Scharen)。

领章上17,袖带为蓝色边框,上面绣有4,加起来代表第17旗队第2大队第4中队

1929年已经是地区总队长的希姆莱,1929年1月6日,希特勒任命希姆莱为党卫队全国领袖。

党卫队还规定对于初级成员(旗队长以下)右领章为所属旗队,而旗队长以上高级成员,两边领章都是等级标志。突击队长以下成员衣领边用黑白绞线滚边,突击队长和大队长衣领边用黑银绞线滚边,大队长以上用银色绞线滚边。除了领章外,党卫队还设立了一套袖带系统,袖带佩戴在左袖口之上,袖带为黑色,上面绣有佩戴者的中队数字,而边缘颜色代表大队,与领章一起显示佩戴者所属旗队,大队和突击队信息。突击队以上指挥官在这个时期不佩戴袖带。

当时党卫队全国领袖仍然是个头衔,实际等级为地区总队长(SA-Gruppenführer)。在1929年短暂时期,旗队长被划分为两个旗队长(I)和旗队长(II),这两个旗队长领章都是一片橡叶,这主要是因为党卫队快速扩张造成的。区队长(Oberführers)现在需要领导新成立的三个东、西、南区队长管理区(SS Oberführerbereiche),所以一名旗队长被提拔领导旅队。

希特勒的私人卫队,这个时候还是名为大本营警卫队(Stabswache)(随后改为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Leibstandarte Adolf Hitler)。当时为塞普·迪特里希(Sepp Dietrich)领导,虽然警卫旗队是党卫队下属组织,但保有其独立性。1930年8月发生的斯滕纳起义(Stennes Revolt)对党卫队的柏林党总部进行了袭击,对党卫队及其与下属组织的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希特勒在给柏林党卫队领导库尔特-达吕格(Kurt Daluege)的一封公开信中写到:SS Mann, deine Ehre heißt Treue(党卫队队员,你的荣誉叫做忠诚),随后吾之荣誉即忠诚(Meine Ehre heißt Treue)成为了党卫队座右铭。当时希特勒撤消了最高冲锋队领袖弗朗茨·普费弗·冯·所罗门(Franz Pfeffe rvon Salomon)职务,并亲自担任最高冲锋队领袖。同时将希姆莱和达吕格提升为当时党卫队最高等级,上级地区总队长(SS-Obergruppenführer,就是全国副总指挥)。达吕格是党卫队北部领导,希姆莱则在慕尼黑为南部领导,两人同时承担党卫队全国领袖职责。这一举措使党卫队开始独立于冲锋队,因为两人等级都高于所有冲锋队指挥官。

●SS-Obergruppenführer在网络翻译为全国副总指挥,但按照时间点,这个时候并设立没有全国总指挥(SS-Oberstgruppenführer),所以叫全国副总指挥很奇怪,所以暂时翻译为原意上级地区总队长。

斯滕纳起义另一个影响是希特勒将老战友恩斯特·罗姆从南美召回。以冲锋队总参谋长(SA-Stabschef)头衔来接管冲锋队工作,希特勒认为这样可以将冲锋队和自己紧密联系在一起,但罗姆有自己的野心,他要将冲锋队打造为一支军队。随后罗姆对冲锋队进行扩张,晋升和改组,1928年第一个重大改变是在原先基础上增加新的等级,增加了ober和haupt两个代号,上级分队长(Oberscharführer),上级小队长(Obertruppführer)和高级中队长(Sturmhauptführer)。新的等级领章标志是在下一级等级军衔星上增加一条银色条纹。

上级分队长,上级小队长,高级中队长,上级地区总队长

1930年党卫队制服新变化是增加了一条右肩章,到1933年,肩章分为四个等级:小队以下佩戴黑白相间,中队和大队佩戴平行银线,旗队长,区队长和地区总队长佩戴双绞银线,两位上级地区总队长/佩戴麻花状银线。

到1931年,希姆莱将更加独立的党卫队重组为五个地区,地区下设几个旅队,新增等级旅队长(Brigadeführer),领章为两片橡叶和一颗军衔星。

1932-1934

1932年,党卫队推出了由卡尔·迪比希(Karl Diebitsch)和沃尔特·赫克(Walter Heck)共同设计的M32黑色制服。为了表示对冲锋队的尊重,衬衫仍然是褐色,虽然名义上还隶属冲锋队,但党卫队除了红色臂章,从高筒靴到新的军事风格尖顶帽都是黑色,在恶劣天气下,党卫队还会发放黑色羊毛大衣,并佩戴领章,肩章和臂章。奥弗霍夫(Overhoff)公司为党卫队生产了一款皮带扣,上面刻有吾之荣誉即忠诚的铭文,用来取代原先纳粹党皮带扣。

M32黑色制服正式名称为M32常服/值勤服(Dienstrock)通常用于平时工作日常所穿着。M32黑色制服采用了礼服剪裁,制服腰部有收腰,显得更加贴身。制服大翻领设计,领章佩戴在上部衣领上。衣门襟上有只有四颗纽扣,第一颗纽扣位置在胸袋翻盖下缘。制服上共有四个口袋,两个外置中间带折的胸袋,两个内置斜插式的胯袋,袋盖下缘都是两个弧形。制服背面下摆带开口,上面有两颗纽扣,这是礼服式样。M32制服只佩戴右肩的单肩章。

图中事务为党卫队法务部门的一名上级突击队中队长(SS-Obersturmführer)。这件制服里使用了黑色丝质衬里,袖子部位使用白色丝质衬里,做工很精良。

和M32黑色制服搭配的军帽为黑色尖顶大檐帽。军官款大檐帽帽檐上是银线编织下巴带,而士兵款的是皮质下巴带,下巴带中间带有一个方形金属环,这个样式和陆军下巴带不同,是党卫队特有的。大檐帽上的鹰徽沿用了1929鹰徽。

此款大檐帽为1936鹰徽

此外,还增加了新的等级和标志。1932年扩大的等级系统仍然使用相同领章方法来代表表示职位,并配以对应肩章。新增了两个初级等级, 突击队员(Sturmmann)和组长(Rottenführer)。此外希姆莱加强了对党卫队成员审查,特别是对雅利安血统要求,因此设立了最低等级候选人(SS-Anwärter),要求正式成为党卫队队员之前至少要作为候选人服役六个月,候选人不佩戴任何等级标志。

突击队员(一条杠)和组长(两条杠)

随着成员不断增加,罗姆新增了两个军官等级,上级突击中队长(Obersturmführer)和上级突击队大队长(Obersturmbannführer)。冲锋队和党卫队旗队长及以上等级两边领章为相同等级标志, 旗队长以下等级右边领章为所属单位标志。

上级突击中队长(三星一杠),上级突击队大队长(四星一杠)

1933年,希特勒成为总理后,党卫队开始更多地区的党卫队单位划分出军官和士兵。只有在希姆莱批准下,党卫队队员才能有机会晋升为突击中队长(Sturmführer),并由全国领袖对申请者进行个人审核,包括职业简历,个人履历以及现和前任高级军官推荐。但这一前提是符合党卫队入伍资格。希姆莱很厌恶军队的等级划分,所以禁止党卫队队员按照军队习惯对称呼上级军官等级前面加上Herr(大人)。而党卫队内部通常之间称呼同志(Kamerad)。

这个时候,党卫队也开始改革单位领章,肩章和袖带系统。这些变化在1933到1934年间进行,首先引入了一个新的士兵等级,高级小队长(Haupttruppführer)。队员肩章由黑白相间变为黑银相间。军官则参考了国防军的肩章,突击队大队长,上级突击队大队长和旗队长使用麻花状肩章,而上级地区总队长使用了类似国防军将官肩章。1934年,队员的领章滚边变为黑银,而军官都为银色。

高级小队长(两杠三星)

1933年,双闪电符号ϟϟ被引入,最终成为党卫队标志。ϟϟ首次使用在希特勒警卫旗队成员,警卫旗队从慕尼黑转移到柏林,取代了总理府陆军卫队,成为了希特勒主要保镖队伍。从这个时候,警卫旗队从装备手枪和警棍的准军事化转变为装备有步枪、刺刀和钢盔的军事部队。ϟϟ佩戴在警卫旗队成员的右领章,这个特殊单位徽章使用归功于迪特里希。1933年11月4日迪特里希宣布警卫旗队是一个独立单位,虽然还是隶属于党卫队,但只对希特勒本人负责。迪特里希甚至禁止希姆莱进入柏林莱布斯塔特军营。在1933年迪特里希命令警卫旗队成员穿上没有万字徽袖套的黑色制服,以便将这支保镖队伍同其他普通党卫队区分开。

希特勒和希姆莱正在检阅警卫旗队

在警卫旗队使用ϟϟ作为单位徽章的同时,全职的党卫队总部和指挥官使用没有单位编号的空白右领章来区别当时右领章使用旗队编号的党卫队单位。所以到1933年底,全国的党卫队共有三种右领章样式:警卫旗队的ϟϟ,党卫队总部和指挥官的空白领章以及剩下使用旗队编号的党卫队单位。

1934年,随着党卫队特别机动队(SS-Verfügungstruppe,简称SS-VT)建立,党卫队的ϟϟ开始给那些新成立的军事单位(后来成为武装党卫军)使用。为了和警卫旗队所区分开,新军事单位右领章的ϟϟ下会有一个小数字。数字1代表德意志团,数字2代表日耳曼团,数字3代表1938年成立的元首团。这些徽章在二战期间也在使用,最终从三个团发展到旅和师。

除了领章单位徽章外,党卫队还在1934年拓展了袖带系统,袖带成为黑色制服的标准部分,佩戴在左袖口上部。在普通党卫队单位中,右领章数字代表所属旗队,袖带滚边色代表大队,袖带数字代表中队。

对于旗队级以上成员,佩戴带罗马数字的袖带,罗马数字代表旅队,到1934年底,旅队被称为党卫队管区(SS-Abschnitt)。对于更高级别的比如希姆莱和高级管区指挥官(SS-Oberabschnitt Führer),则佩戴纯银袖带。在早期的军事单位,比如警卫旗队和SS-VT,会推出一系列袖带来代表旗队,其中最令人垂涎的“Adolf Hitler”袖带,上面用聚特林手写体写了元首全名,只有警卫旗队成员才有资格佩戴。

1934-1938

1934年6月长刀之夜大清洗之后,大大改变了党卫队等级和徽章系统。由于党卫队参与了对冲锋队的大清洗,所以希特勒宣布党卫队彻底从冲锋队独立,而且只对希特勒负责。党卫队一些等级重新更名,以便和冲锋队完全分隔开。

最重要的一个等级改变是全国领袖成为党卫队实际等级,用来代表党卫队最高指挥官,等同于国防军的元帅级。1934年之前,全国领袖只是头衔,希姆莱实际等级是上级地区总队长。除了希姆莱外,其他几个党卫队等级在保留领章样式外,进行重新命名,并最终确定了党卫队整套等级系统,一直保留到二战结束。

希姆莱的全国领袖领章和肩章。

长刀之夜后,党卫队正式从冲锋队和警察手中接管了集中营。集中营守卫开始在右领章佩戴骷髅徽(Totenkopf)来区别普通党卫队的其他旗队。不过在早期并没有统一,有些守卫右领章还是营地首字母(比如D代表达豪),有些则是空白领章。1935年左右,黑色制服被证明不适合集中营日常工作使用,集中营监察局采用了一种土棕色(erdbraun)的工作服,除了使用两侧肩章外,其他剪裁样式和黑色制服一样。1936年3月集中营正式成为党卫队第三分支机构,名为骷髅总队(Totenkopfverbände)。

骷髅总队土棕色工作服,上面肩章是后面使用了 国防军式肩章。这件工作服左右两个领章都是骷髅徽,是因为采用国防军式肩章后,有一段时间直接用肩章识别级别,所以用了镜像骷髅徽。

达豪集中营,第1骷髅大队,第4骷髅中队

大约1934年左右,出于相似的原因,党卫队军事单位(警卫旗队和SS-VT)采用了土灰色(erdgrau)制服。这款制服也是基于黑色制服样式,但没有红色万字徽袖套,在左臂位置增加了一个鹰徽,下身穿长裤和高筒靴。1938年6月这套土灰色制服授权给全职的党卫队领导穿着。随后警卫旗队和SS-VT采用了军队样式肩章,用来区别普通党卫队,并强调其军事角色。

土灰色野战服/常服通常称为M34/38。剪裁和M32黑色常服一样,区别在于使用了双肩章,左臂取消了红色万字徽袖套,增加了一个党卫队款鹰徽。图中佩戴的是SS-VT早期野战帽,正面帽徽是一颗带骷髅徽的纽扣,左侧有一个刺绣鹰徽。

1934年2月,所有1933年1月30日前就加入纳粹党和党卫队成员都被授予了老兵荣誉V形臂章(Ehrenwinkel für Alte Kämpfer)。1938年2月18日之前加入奥地利纳粹党成员也被授予佩戴。老兵荣誉V形臂章样式为V形,佩戴在右臂上。这一时期,党卫队的骷髅徽章也发生了变化,1934年10月6日旧款但泽风格无颌骨的骷髅徽被后来经典的带颌骨咧嘴笑的骷髅徽所代替。旧骷髅徽因为被国防军装甲部队所采用的。1934年1月制服条例引入了第二款鹰徽,1936年3月希特勒批准党卫队采用一款带有交错翼尖新鹰徽,1936款鹰徽在1937年进行修改,然后在1939年推出了最终款,并作为党卫队帽徽和臂章一直使用到二战结束。1938年底,党卫队新增了一款新的菱形臂章,佩戴在左袖的袖带之上。1939年至1940年期间,党卫队将袖带和菱形臂章扩大成为了30多个袖带和12个以上的菱形臂章系统。

老兵荣誉V形臂章

1934鹰徽和新款骷髅徽

1936鹰徽和新款骷髅徽

1939-1945

1939年二战爆发后,普通党卫队田野灰制服采用了国防军式的肩章,呈现出更多军事色彩,但党卫队将官级除外,在1942年之前,党卫队将官级采用的是一种窄版银色肩章。这个时期,区队长(SS-Oberführer)失去了将官地位,被视为高于旗队长的校官。黑色制服越来越少见,最终由兼职的党卫队预备人员身穿。最后一次大规模穿着黑色制服出现的是1940年6月法国沦陷后的柏林胜利大游行。1942年希姆莱下令召回大部分黑色制服并剥去上面的徽章。这些黑色制服被送往东线,送当地辅助警察部队使用;送往西线,供荷兰,丹麦等地的日耳曼党卫队使用。

1937年,警卫旗队和SS-VT采用一款衣领为野战灰(feldgrau)的野战服供作战使用。战争爆发后,这款野战服成为了武装党卫军标准制服。这款野战服和陆军M36野战服类似,但党卫队版野战服衣领更宽,而且颜色为野战灰(实际为灰绿色),而陆军款衣领为深绿色。野战服下部的胯袋为斜插式,衣门襟第二颗纽扣位置靠下(大约和胸袋袋盖上缘位置),这样可以解开第一颗纽扣,让原本闭领变为翻领,露出里面衬衫和领带。作为武装党卫军的预备队的骷髅部队也采用了这种制服。武装党卫军的装甲兵制服和国防军装甲兵一样,但剪裁有所不同,国防军装甲兵制服衣门襟剪裁为弧线,而武装党卫军剪裁为竖直线。随着战争的进行,武装党卫军还采用了新式迷彩服。全职的党卫队领导,尤其是帝国保安总局(Reichssicherheitshauptamt)人员,继续身穿田野灰制服。

M37野战服

于1937年推出,警卫旗队和SS-VT开始使用陆军野战灰颜色的野战服。这套M37野战服几乎是照搬陆军M36野战服,军裤和陆军一样。M37野战服有前门襟有四颗纽扣,第一颗纽扣在胸袋袋盖上缘位置,衣领作为闭领和开领两种样式,衣领颜色和衣服一样,上面两个浅胸袋,下面两个斜插式内胯袋。M37野战服内部使用了陆军款帆布负重带,取消了M34土灰色野战服的宽织带负重带,皮带托钩也增加为前后共四个,而M34只有两个。M37和M34野战服伴随着警卫旗队师和后来的帝国师从入侵波兰到苏联早期战役(1939-1941)。后面组建的骷髅师和警察师大多身穿陆军款M36野战服。1940年,武装党卫军野战服改为了陆军M36样式。M34土灰色制服在1941年中期被命令不再使用,但M37野战服在1940年停止生产,但继续发放库存使用。

警卫旗队M38野战服

警卫旗队M38野战服就是陆军M36野战服,但使用了党卫队的标志。1938年迪特里希在同时为国防军制造的党卫队供应商中购置了这批野战服作为警卫旗队制服。当警卫旗队身穿这批制服出现后,引起了国防军和希姆莱的强烈不满。但迪特里希有希特勒的支持,所以保留了这批野战服,但使用仅限于某些场合而已。

M39野战服

随着国防军式野战服在武装党卫军中越来越流行,所以正式推出了这款M39野战服。M39野战服保留了M37野战服的基本裁剪样式,唯一特点是衣领使用了和国防军一样的深绿色。虽然希姆莱希望在武装党卫军野战服保持独特性,但在国防军的压力下不得不默默妥协。

M40野战服

到了1940年末或1941年初的时候,M39野战服开始停产,开始推出M40野战服。M40野战服虽然是党卫队供应商进行生产的,但已经按照国防军野战服的板式进行生产了,只在野战服衬里内保留了一些早期武装党卫军的特点。M40野战服的特点包括,衣门襟的五颗纽扣,闭领,齐平的外置胯袋等。

M42野战服

武装党卫军在1943年初开始发行M42野战服。M42野战服和陆军M42非常相似,但衣门襟保留了五颗纽扣(陆军M42为六颗)。陆军M42的皮带托钩扣眼(腰部位置)有三个,而武装党卫军只有两个。

M43野战服

M43野战服在1943年10月正式被武装党卫军采用,但有照片显示在1943年中期就有武装党卫军身着M43野战服,所以使用时期大概在库尔斯克战役后到二战结束。M43野战服最大特点是袋盖为方形。

M44野战服

在前线经过十个月的测试后,1944年武装党卫军采用了M44野战服,这也是武装党卫军和国防军最后一款野战服。

装甲兵制服

古德里安在滑雪旅行中,看到了一种新型阿尔卑斯山滑雪短夹克,这种夹克有双排扣,隐藏式纽扣,流线型外观。而且可以闭合和敞开穿,所以在1934年古德里安将这种样式的短夹克作为经典黑色装甲兵制服。武装党卫队的装甲兵制服和国防军的样式基本一样,区别不同在左襟的剪裁武装党卫军为竖直线,而国防军为弧线;制服胸部更贴身,衣领边缘圆润,可以敞开更大面积做翻领样式,制服背面是一体式的,没有中央接缝,夹克整体更短。纯黑色为坦克制服,野战灰为坦克歼击车制服。

军官野战服

虽然推出了M37军官野战服,但SS-VT(后来的武装党卫军)军官们还是喜欢身穿陆军款野战服,包括了陆军款许多元素:法式袖口,深绿色衣领,立翻领,带摺的口袋和下缘弧形的袋盖等。这些经典设计元素到二战结束都没多大改变(除了M44军官野战服)。与陆军所不同,武装党卫军军官野战服衣门襟上纽扣大多为五颗,也有一部分为六颗。不过随着战争进行,军官野战服的材质开始变得越来越差,从占领区缴获的布料也开始利用起来生产野战服。

在二战期间,许多战前已经在普通党卫队工作,现在很多都希望加入武装党卫军参加战斗,但也有一类特殊情况,就是一部分人是因为党卫队职务被取消,或受到纪律处分被迫加入武装党卫军序列服役。

由普通党卫队转入武装党卫军,会出现一种情况就是一名党卫队成员实际会拥有两套军衔,一套是党卫队等级 ,另一套是武装党卫军军衔。甚至还会在国防军中拥有预备役军衔。武装党卫军军官也可以持有国防军预备役军衔。大多数普通党卫队成员都被任命为武装党卫军预备役(其目的是为了在战争结束后能够轻松地将这些成员置于非现役状态)。所以在这一政策下,武装党卫军拥有和在普通党卫队不一样的军衔,例如一名普通党卫队旗队长在武装党卫军里只是一名组长(豁免兵)。

党卫队的安全部队,如保安局(SD)旗下的特别行动队(Einsatzgruppen,和SS-VT不一样)也被认为普通党卫队的一部分,尽管在前线许多人都身穿类似于武装党卫军的制服,而许多作为外勤的安全警察(SiPo)也都身穿武装党卫军制服。到1943年,党卫队确定将外勤人员(包括集中营)都授予武装党卫军军衔,在1944年,在任何地区指挥党卫队作战部队的普通党卫队领导,都会授予武装党卫军职务。

当时制服规定根据党卫队成员职责,混合使用1939年前的党卫队肩章、国防军肩章和警察肩章。直到1944年底,才正式规定所有野战灰的党卫队制服只能佩戴国防军肩章,但保安局和穿制服安全警察除外,他们佩戴绿色底衬的警察肩章。

保安局右领章

1942年4月,随着设立最高地区总队长/全国总指挥(SS-Oberstgruppenführer)一衔,党卫队将官的标志又进行修改。此时所有党卫队将官都佩戴国防军将官肩章,校官和尉官也一样。唯一例外是希姆莱还佩戴在三片橡叶的全国领袖肩章。同时党卫队将官领章开始修改,1942年将官样式为三片橡叶,比旧款橡叶更棱角分明,从旅队长到全国总指挥,用0到3颗军衔星代表。党卫队制服供应商无法跟上战时的需求,所以武装党卫军和骷髅总队从国防军军需仓库提取制服,然后加上党卫队的徽章。在二战中期,可以看到同一单位内士兵身穿不同样式的军服,通常是因为新款制服生产没跟上,而发放的旧款制服库存。

1942年前的旅队长,地区总队长,上级地区总队长/全国副总指挥

1942年后的的旅队长,地区总队长,上级地区总队长/全国副总指挥,最高地区总队长/全国总指挥

当时武装党卫军和SS-VT佩戴党卫队风格领章和国防军风格肩章。1940年士兵领章滚边被取消,保留军官银色滚边。士兵的肩章为黑色,而不是陆军的野战灰。而军官肩章底衬也为黑色。所有肩章都有兵种色滚边,突击队员和组长佩戴和国防军豁免兵,上级豁免兵一样的右臂V形军衔标识,但底衬为黑色。士官则在衣领和肩章有白色饰边。

集中营也将骷髅徽领章标准化,在1934到1938年间,骷髅徽以及各种营地标志,日耳曼字母都被当作单位徽章使用。党卫队其他大部分单位在右领章上使用旗队编队。党卫队总部和保安局(一些安全警察)成员都使用空白右领章。武装党卫军右领章大多使用ϟϟ(1943年后ϟϟ被采纳为大部分党卫队的标准单位领章),由骷髅总队三个骷髅旗队组建的骷髅师使用骷髅徽右领章,剩余的骷髅旗队重组为党卫队团级单位,从1941年2月佩戴双闪电符号。随着战争的进行,武装党卫军在占领区征召了大量外国志愿者,这些志愿者组建部队右领章都是独特的单位徽章。二战最后日子,党卫队还设计了一个双万字符号领章,供辅助党卫队使用,这些人是被征召到集中营任职非党卫队成员。

全文完

9 阅读:1692
评论列表
  • 2024-04-25 13:52

    武装防卫队相比党卫军是更为准确的称呼

    擦菠萝的海绵宝宝 回复:
    党卫队的德语直译应该是护卫中队

擦菠萝的海绵宝宝

简介:历史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