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开国中将上吊自尽,毛主席大怒:不给出路,逼迫自杀

雅可谈过去 2024-05-19 08:39:16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共两党展开了第二次合作,根据我党与国民党当局的协议,南方八省的工农红军与游击部队改编为新四军,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涌现出一大批著名将领,比如说粟裕、黄克诚、彭雪枫等等。

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同样是新四军将领中的一员,他叫刘培善,刘培善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中将,也在军中担任要职,可惜的是,这位前辈的结局不太好。

1912年,刘培善出生于湖南省茶陵县七地乡枧田村石屏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与当时中国绝大多数老百姓一样,刘培善一家受到地主的盘剥与凌辱,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因此,刘培善从小就对阶级社会产生不满情绪与反抗意识,这为他后来走上革命道路打下了基础。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农民运动在湖湘大地蓬勃开展起来,大革命失败后,毛主席在湘赣边发动秋收起义,以反抗国民党的残暴统治,刘培善虽然年纪不大,但也积极参与到其中,担任少先队队长,为工农革命军放哨或传送情报。

1929年,已年满18岁(虚岁)的刘培善报名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于当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我党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根据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当时,刘培善主要活跃在湘赣边区,担任茶陵县独立团连政治指导员、江西安福县警卫营政治委员等职务,参加了湘赣苏区的反“围剿”斗争。

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后,刘培善留在当地坚持游击斗争,增长阅历的同时得到了锻炼与成长,曾担任湘赣边游击司令部第四大队大队长兼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刘培善被编入新四军序列,担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二纵队政治委员,“皖南事变”后又担任新四军第一师第二旅政治委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一定的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刘培善成为第三野战军的一员,先后担任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第二十八军政治委员等职务,参加了解放福建的战斗,新中国成立后,留在福建工作,在福建军区担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福州军区成立后,刘培善先后担任福州军区第二政委、军区党委第二书记等职务,并在1955年的授衔中,被授予中将,成为开国中将。

1966年,一场前所未有的政治浪潮席卷中华大地,许多开国将军在这场运动中受到冲击,刘培善便是其中之一。

1968年,刘培善被派往江西军区进行支援,却遭到“造反派”的揪斗,被抓到一个偏僻的地方软禁,幸好南京军区的介入,将刘培善解救出来,但这一事件对刘培善的身心造成巨大冲击。

随后,刘培善接到上级通知,到北京学习军事理论知识,没想到这一去就没再回来。

当时,福州军区在后勤学院大礼堂召开党委扩大会议,刘培善被批为“阴谋家”、“野心家”、“军造会后台”等等,甚至还遭到殴打,周总理知道后作出指示,要给刘培善留出路,但福州军区的负责人置若罔闻,仍然对刘培善进行批斗。

1968年5月8日,不堪其辱的刘培善在锅炉房上吊自尽。

毛主席知道此事后感到非常震怒,给出一个批示:“不给出路,逼迫自杀。”

毛主席的意思是有人没有给刘培善留出路,才酿成了悲剧,表达了毛主席对刘培善自杀事件的反思和对相关情况的指责。

鉴于刘培善将军已经不在,毛主席下令对其妻子与儿女进行照顾,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刘培善的两个儿子刘胜与刘晓榕后来都考上了大学,并投身于部队,与父亲刘培善一样,刘胜与刘晓榕后来都被授予中将军衔,泉下有知,刘培善将军也应该欣慰了。

9 阅读:2791

雅可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