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观思维的六种类型以及产生原因

提米丝 2023-12-30 19:33:26

1、缺乏根据的推测

如:给一个人发写信或者发消息,对方却迟迟不进行回应,于是将其原因归结为对方是讨厌自己,而自己真是一个差劲的人。就像著名小说《小公务员之死》里的主人公一样就是因为一个极小的事情被活活吓死。

2、极端的一般化

如:一个下属向上级提出了自己的新建议,结果对方没有回话,或者回应冷淡,于是开始各种联想。比如:想象对方背后轻蔑的样子,开始觉得自己那么开诚布公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可是……所谓上司就是根本不听下属意见的人。公司真是一个令人讨厌的地方。心里真难过等。

这就是很明显的就是不顾事实的极端化。

3、完美主义倾向

完成了目标的90%,可即使如此还是觉得无论五成还是九成都是没有实现目标。同样是失败,我怎么这么没有用!

也就是没有做到完美就对自己,甚至整个局面全盘否定。

即使是火箭发射也得考虑容错率这么一个事情,更何况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呢?

与其追求绝对完美,不如反过来思考,如果一些事情真出现了,自己是否可以接受得了。

4、对负面因素夸大评价

强调就是加强。如何选择,往往就已经决定了后面的结果。得从不自觉的做选择开始进行调整,比如:反思这种过于加强是否符合目前的局面。

如果这个负面因素真是可以差一点点而让整体崩盘,那么所需要进行的就是及时处理,而不是沉浸于情绪之中。

要知道,负面情绪其实是具有沉迷作用的,因为在其中人可以什么都不做却让自己获得完美自我形象。也就是让人进入不断消极不断沉迷的恶性循环之中。

5、对正面因素过低评价

忽视就是降低。结果如何,其实一开始就确定好了。得从解决根本问题上思考,比如:反思自己真正担忧的是什么?怎么开始才更有可能获得实质改善,而不是如此被动。

有时,哪怕只是多些安全的拓展渠道,都可能获得不一样的突破。

6、过度自责

一点小事就怀疑是自己一系列能力不足,甚至自己有问题,甚至觉得自己不应该继续呆下去。

人在怯懦或者疲惫的时候,往往会自动没有理由地认为自己不好。

在自然机制下,这可能就是一种帮助个体寻找更好避难所的重要捷径。

毕竟,那种情况下,需要考虑躲避野兽以及面临生育疾病衰老的问题。

但,职场里不仅没有必要,甚至还是惹来麻烦的因素。

另外,拥有多种让自己不处于疲惫或者怯懦的途径,也有类似的效果。

人弱的时候是不想动脑子进行过于复杂分析的。

而,让自己有个放松的缓冲过程,则可以在很多情况下让人拥有不一样的局面。

因为这个领域缺失是因为婴幼儿时期是由照料者进行的,而之后是由朋友、同学、老师等熟人进行的。

但,一些领域,尤其是职场这块其实是缺失的。所以需要及时采取一些其他辅助达成同样或者主要效果。

毕竟,职场是一个陌生人为主的逐利场,很多脆弱是不能依靠他人的协助进行消化的,所以得独处或者其他渠道解决。

长期被忽视的负面情绪淤积不会因为压抑而消失,而是以更为强烈的方式呈现出来。

就像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所说:“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陋的方式爆发出来。”

情绪淤积就像无形的深潭,在人不易察觉的情况下把当事人拖下去,等察觉的时候,除非之前有些准备或者基础,否则就需要借助外来之力才能摆脱困境。

而,一系列放松的方式,比如:呼吸法、瑜伽等,则是很好的处理办法。

也就是要靠自己照顾好内心的小孩。

其中,放松、理清思路、及时总结、放弃过多控制、抓重点都是很重要的方式。

0 阅读:0

提米丝

简介:从三分钟热度到一万小时的效率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