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美械部队回国后不可一世刘伯承硬刚国军两大王牌

文叔逗号 2024-05-13 23:25:09

前言

在1946年9月底至10月初,是国军兵峰最盛之时,仗着大量美械装备不可一世,刘伯承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正面对抗邱清泉指挥的第五军以及胡琏的整编第11师,这等于是一次对抗国军五大主力之二的军事对峙,也叫巨野之战。

当时,双方正处于一个名为「张凤集」的村庄周围展开激烈的战斗。晋冀鲁豫野战军的第7纵围困了整编第11师的第32团,我军团长吴忠来率领一千多人突入敌阵,却遭到了整11师第32团的反包围,突击部队分两批突围,行动均失败,只得坚守不退。

刘伯承下令调来了第3纵增援,不惜代价要解救被围困的部队,国军邱清泉指挥的第五军以及胡琏的整编第11师也出动增援自己的部队,双方展开了包围和反包围的战斗,直接其中还有狙击手和神射手的参与,使得这场战役显得异常吸引人,双方均表现出色。

但最终,我军在人数和装备都落后的情况下,和这两只美械王牌打了个五五开,而胡琏事后也号召部队高喊「勿忘张凤集之耻」。

对战国民党两大王牌前 刘伯承三战三捷

1946年,晋冀鲁豫野战军刚刚打完定陶战役,而20天后龙凤大战则发生在定陶东面。两场战役地理位置相近,时间紧凑,其实是存在一些关联的,当时国共双方都有意继续在鲁西南地区交战的企图。

薛岳担任徐州绥靖公署主任,心怀雄心,而定陶战役中,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率领的部队遭遇失败,这使得国军的计划受挫。不过,薛岳并未气馁,依然准备利用兵力优势,继续向前推进。第五军和整编第11师从成武向定陶、菏泽进攻,而整编第88师则活动于鱼台一带。从整体来看,国军内部对于薛岳所领导的部队的形势抱有乐观态度,认为形势一片大好。

「晋冀鲁豫野战军」自1946年10月的上党战役开始,一路经过邯郸战役、定陶战役等战斗,已经成功击溃了国军十个师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整编第3师。这表明他们的实力已经足以应对这样的挑战。

于是,在1946年9月19日,毛泽东询问军队与国军第五军和整编第11师的接触情况如何,刘伯承和邓小平开始部署,决定再次设立一个包围圈来进行试探性的战斗,主要针对第五军或整编第11师中的其中之一,以考验他们的战斗力。

刘邓后来下令放弃荷泽,准备在巨野地区再次设立一个包围圈。然而,战斗的激烈程度远超预期,残酷的景象让一些士兵后来仍会做噩梦,惊醒。从上党、邯郸等战役的经验来看,刘伯承是一个善于设立包围圈的将领。

刘邓为何觉得非打不可?刘邓被尊称为「谋帅」,战争实质上是政治的延伸,通常要服务于政治目标。考虑到如果国军控制了鲁西南,我军很快就会被迫北撤到黄河以北,对刘邓而言,这场战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再加上毛泽东的指令,刘伯承在战前召开了营级以上的干部会议,旨在试探国军的战斗力,同时也要检验「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作战能力。在一年前的上党战役中,他们的火力相对薄弱,而现在的装备有了很大改善,因此需要找个高手来进行试探。

国军第五军45师的师长胡长青提到,当他们到达定陶时,发现村庄里到处都是模范队,到处都在进行射击,每个村庄都有机关枪,可能是击破第三师后获得的。晚间,胡长青非常担忧,派出搜索队,导致他自己也无法安心入眠。

从一年前稀疏的枪声到现在处处都能听到机关枪声,装备的改善显而易见,令人惊讶。那么,刘伯承是如何部署的呢?他们的布置是,陈再道的第2纵,约五六千人,负责阻击邱清泉的第五军,约三万人,主要在龙崮集一带。

因为第五军的推进速度较快,刘伯承集中第3、6、7纵来围攻,而速度较慢的整11师则在张凤集一带,其中有6纵负责切割整11师和第五军,而7纵和3纵则负责围歼整11师。所以也有人用这两个村落龙崮集跟张凤集各取一个字叫作「龙凤大战 」。

主战场——龙崮集和张凤集 号称「龙凤大战 」

在龙凤大战中,邱清泉的第五军45师师长胡长青在9月18日对孟垓村进行进攻时,寨门才被打开,他就推出了弹防炮,结果第二个受伤的就是他,右胸被子弹击中并卡在里面。在这场战役中,有大量神射手参与,胡长青被击中后仍继续指挥一段时间,随后才被送往南京。解放战争后期胡长青率领残部撤至西康,最终在那里自裁,也成了最后一批在大陆被消灭的国民党部队,象征着国民党正规军在大陆战场上的终结。

龙凤大战中,胡长青面对的是阻击战,整个战役的主要焦点仍然在整11师,因为胡琏的整11师第32团遭到了三个纵队的围攻,但在张凤集这里,他们重创了我军的围攻。10月7日,刘邓决定撤围,战役结束后,总是需要根据作战经验进行反思和总结。

刘伯承在总结时表示,我们陷入了与敌军抵触的笨拙状态,敌人十分谨慎,迟迟不前,我们没有办法调动或迷惑对手,使其暴露缺点,反而让自己处于被动地位。他认为如果我们能够将主力拉远一些,只用小部队去侦察敌人,使对手能够勇敢、大胆地前进,等到他们进入到预定的战场才开始战斗,这样对我们会更有利。

至于胡琏的不满,可能是因为他求好心切。胡琏的部队原本是第18军,抗战胜利后整编为整编第11师。但主力团第32团遭到两个纵队的围攻,几乎被团灭,因此他也感到不满。他特别加了一条口号,要在部队集合时高喊「毋忘张凤集之耻」。

晋冀鲁豫野战军的7纵,整个军由3个旅8个团组成,司令是杨勇,包括19、20、21旅,其中20旅的58团和59团是主力团,负责此次攻坚的突击。他们于11月3日晚间开始进攻,在白天进行了先期侦察。然而,59团团长晋士林和58团团长吴忠在晚间派出部队时,发现白天有人的村庄在晚上却空无一人,他们中计了,遭到了预设的火力杀伤。因此,3日至4日几乎没有什么成果,反而损失惨重。

一场包围与反包围的大战 包围圈外还有包围圈

最初我军一千多名战士主动进攻,但不料却遭到了反包围。这部分战斗可能是张凤集战役中最激烈的一部分。国军团长张慕贤展现了出色的作战能力,令人惊叹。11师32团被围困,以张凤集村内的一个祠堂为核心,采取了“大纵深的弹性防御”。这个阵地的强度和核心阵地构建发挥了巨大作用。村落作为防御中心,以大庙为核心,外围是整个鹿砦,有多达3层的构筑地堡。此外,他们还在村外摆设了一个连作为警戒,随时可以补洞。这种移动不定的布局迷惑了对手,使我军扑空。

在接触后,立刻撤退,让追击的我军进入核心阵地后,再发动炮火,取得击杀。这种层层设防的战术展现了村落的强大防御能力。虽然村庄规模不大,但三千多人的一个团挤在这样的村庄中,不会面临被一锅端的危险。

胡琏认为,我军当时缺乏重武器,因此将防御重点放在了村子内部,密集一些,以逸待劳,等待时机。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晋士林和吴忠在10月3日至4日的外围战斗中一无所获,甚至受到了打击。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20旅,还有其他部队。

5日晚间,7纵19旅的旅长吴大明带领部队在张凤集外围进行最后的地形勘察,准备进行进攻前的最后准备。突然间,他被32团的狙击手击中头部,当场阵亡,这也影响了19旅的士气。这场战役中,好像双方都出动了狙击手,专门瞄准对方的高级将领。然而,7纵仍按计划进行。

在5日晚间10点,我军7纵所有的迫击炮、山炮、小炮一起发射,几百挺轻重机枪在掩护下,各攻击部队开始向张凤集席卷而去。然而,一直到大约100米时,国军32团的团长张慕贤下令打响数十门迫击炮和100多挺轻重机枪,造成了强大的震撼力,导致最初的攻击进展不顺利。

7纵59团团长晋士林利用夜色加地形将重机枪逐步推进到,距离张凤集寨墙20米的地方,然后展开。当拉进的时候被发现,经过火力压制,59团迅速冲进了土围内,并抢占了几处院落。杨勇下令预备队的62团跟进,同时命令58团跟进,打开缺口,进驻院村内。然而,进攻后,张慕贤命令部下立即封锁破口,天亮后空军再次轰炸,迫使7纵其他部队退走,导致进入张凤集的一千多人被全部包围。

晋士林和吴忠率领的突击部队控制了张凤集内的5个院落,但在攻击制高点的水塔时牺牲惨重且未能成功。发现被封锁并孤立无援后,他们开始挖坑道,并将所有院落连接起来,以抵抗国军的炮火,同时互相支援。我军采取了这种应对措施,凭借临阵经验做出判断。由于整11师的装备较好,32团又是一个加强团,火力较强,所以白天的几次进攻使这5个院落陷入一片混乱。

到黄昏时,吴忠发现59团防守的院落被国军涌入,解除危机后才发现晋士林带领两个营的残部突围离开,且未通知。吴忠清点了一下58团和预备队62团的人数,发现还不到300人。

在友军突围后,吴忠决定坚持下去,打退了几次进攻。为了扩大杀伤并补充弹药,他甚至下令让32团在组织进攻时先进入破口,以便获取武器和弹药。这种战场智慧的运用让人想起“草船借箭”的故事。张慕贤也遇到了一个实力相当的对手。

到了下午,吴忠发现远处有一挺重机枪在喷射火焰,瞄准着掩护伤兵的位置。他下令机枪手进行点射,成功摧毁了远处32团的机枪,但也暴露了自己的位置。随后,不明来源的火力直接袭向了58团的指挥所,一颗重机枪子弹击中了吴忠颈部左侧,导致他当场大量出血并昏迷。在这场战役中,神枪手和狙击手频繁出现,形成了一场高手对决。

在吴忠受伤后,一位1937年参军的老兵在抢救中表示,他认识指挥所内的每一个人,要求他们立即出去抵抗,否则他对谁都不客气,甚至对吴忠伤势严重昏迷也不例外。经过数十分钟的抢救,吴忠终于苏醒过来。然而,面对团长已经突围、留下的只有自己的境况,吴忠意识到,军心可能会立即溃散。晋士林突围后,杨勇找到他,询问了情况。晋士林表示,在突围时,看到吴忠防守的区域已经严重受损,很难生存下去。晋士林是杨勇的得力部将,他对突围行动并不太满意,但只能向上级报告。

吴忠苏醒后,派遣一名士兵在天黑后徒手冒死出去报告,以避免发出声音或闪光。这样的行动有助于了解张凤集内部情况。在得知还有受困部队后,刘、邓决定调动更多兵力,修正目标,只要歼灭32团,同时不惜牺牲救出吴忠等部队。因此,接下来的战斗进展如何?

随着3纵的加入,形成了优势兵力,他们很快攻入了张凤集。一路上打通了几处通道,找到了吴忠等人。然而,当时吴忠身边只剩下180人,他自己带进去的58团只剩下7、8个人。局势逆转后,对32团开始不利,胡琏命令杨伯涛前去救援。杨伯涛表示,之前已派两个营和炮兵部队前去解围,但因为位置交错,炮兵不敢开火,未能成功解围。现在,胡琏下令通知张慕贤,在掩护部队接近时,内外夹攻,打开缺口,突围出去。

在撤退过程中,张慕贤先焚烧了核心阵地,利用大火掩护撤退。他带领着大约200多人,利用混乱中的机会成功突围。

国军第5军豪华装备 却打被我军打得鼻青脸肿

「5大主力」之一的邱清泉第5军,同一时间也在龙崮集战斗,第5军他们火力强大,那个时候每个连有迫击炮6门,轻机枪20挺,掷弹筒6个,他整个团总共迫击炮66门,重机枪24挺,轻机枪90挺,冲锋枪有300多挺,一水的美式装备。但这种豪华装备却打被我军打得鼻青脸肿。

国军第5军是以其强大的火力而闻名。然而,在山东巨野的龙崮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为什么会遭遇如此坚固的抵抗呢?

从抗战胜利到1946年的9月定陶战役,刘伯承连续取得了"三战三捷"的胜利。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击败或消灭了多达22个师的国军部队。徐州绥靖公署主任薛岳为了解除徐州西北侧的威胁,以及扫除鲁西南的我军,命令胡琏的整11师接受邱清泉第5军的节制和指挥。

于是,9月28日,两军分别以南北方向展开行动,第5军沿着荷泽到巨野的公路向前推进,而整11师则沿着潴水河南岸前进。两支部队一南一北,向东前进。鉴于第5军和整11师的实力,国军对战局有所期待。

在晚间的会议上,刘伯承对陈再道的二纵表示,从8月10日开始的陇海铁路攻击到定陶之役,如今要进行的第三仗不会导致敌人的全面歼灭,而主要是为了摸清敌人的底细。他用“摸老虎的屁股”这个形象的比喻来描述对国军的王牌部队,即邱清泉的第5军和胡琏的整11师的态度。

刘伯承警告在场的将领们不要轻视这一战局的严峻性,他强调了工事的重要性,但也指出,死守不是唯一的选择。他鼓励采用机动的防御,因为战场是流动的,必须采取软硬兼施的策略。他强调了在遭遇强敌时的应对之道,不能轻易让敌人占领阵地,而是要灵活应对,以达到最佳的防御效果。

从9月29日开始,龙崮集战役正式拉开序幕。第5军第45师由于师长胡长青不久前遭到狙击而被送往南京接受治疗,因此由高吉人接任指挥。45师开始进攻龙崮集外围的一些村落。到了9月30日晚间,二纵的一部分部队撤到了观音集东北地区,集中防守。从地图上看,这些地点都位于龙崮集以西,表明国军即将对龙崮集展开攻击。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自10月1日起,第5军的进攻开始遇到了困难,尤其是在龙崮集以西不到一公里处的小村庄“安家油房”和龙崮集西南边不到一公里处的“官庄”。第45师和96师对这些地方的进攻都遭遇到了强烈的阻击,令人感到意外。

更令人意外的是,根据二纵司令陈再道的说法,到了10月4日,他甚至下令将部队分兵,命令第四旅和独立第四旅插入定陶东北地区,切断第5军的补给线,并配合主力进行歼敌。这表明,陈再道不仅用全部兵力来阻挡敌军,甚至还能够进行分兵作战。战争的重心转移到了后勤方面,断绝了敌军的补给线,使得进攻方难以持久。

因此,第5军在11月5日的攻击中似乎加强了力度,但由于强攻导致了较大的伤亡。陈再道在回忆录中提到,下午三点,第5军前线释放了烟雾以掩护后撤的伤兵,而二纵甚至开始反攻,缴获了美式的卡宾枪和冲锋枪,共计10多挺。这一情况令人感到意外,因为进攻未能成功,反而遭到了反击。

最后的战斗的结果就是,第5军攻击了10天,只有前进了10华里,也就是5公里,损失了将近2000人,第5军可以说是踢到了铁板。陈再道的二纵,完成了牵制的任务。

整个龙凤战役,整11师损失了大概3000人,那再加上第5军将近2000人,5000人报销了,但我军也有近5000人的伤亡,可以说打了个1:1。

刘伯承邓小平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在龙凤大战单挑第5军跟整11师,这个是1946年,国共内战才正式的开打没有多久,国民党兵锋正盛之时,而且这是国军五大主力之一。

譬如说像是第5军,单独的面对陈再道的的第二纵队,至少有三倍以上的兵力优势,而且装备精良武器差距悬殊,就是打不过去,气势好的时候都这个样子,气势不好那就更难打。这也就像是提前预演了一遍国民党的败局。

1 阅读:165

文叔逗号

简介:记者、资深媒体人、主流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