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除出动了陆军、空军、高射炮兵、装甲兵等军兵种外,还动用了一支神秘部队。这支神秘部队建立时间短,战功却不小,在和以美军为首的联军对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探照灯部队于1950年8月成立,自成立之日起便加入到了战斗中。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这支部队没用一枪一炮,就对敌人的空军部队造成威胁。从1950年8月10日成立,到1974年4月30日撤销的时候,解放军探照灯部队配合空军航空兵和高射炮兵共击落敌机将近100架,击伤20多架,其中仅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就击伤、击落敌机54架,战功赫赫。
一、新兵种亮相朝鲜战场
我军第一支探照灯部队于1950年8月10日在上海组建,共1100余人,番号为探照灯121团。当时国民党部队在上海派出飞机进行轰炸,仅1950年2月6日就炸死炸伤平民1400多人,毁坏房屋2000多间。我军当时既没有空军部队,防空力量又比较薄弱,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极大威胁。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军在苏联帮助下筹备探照灯部队,增强防空力量。探照灯可以发出超强光束,用于在夜间照亮飞机、空降兵等空中目标,帮助我军歼击机、高射炮等防空部队更好的瞄准目标。
因为这支部队行动低调,所以比较神秘,但它在军中可是非常有名的“灯光师”。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探照兵大显身手,为美军飞行员的空中“杂技”表演提供了很好的“灯光效果”。自1951年9月志愿军空军部队加入“反绞杀”战后,双方空中作战规模越来越大,我方取得的制空权也越来越多。在我方高炮部队和空军部队的合力进攻下,“联合国军”空军部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逐渐转变作战策略,转为夜间袭击作战。
当时我方高炮部队使用的都是光学仪器对目标进行定位的,夜间可视度低,很难能够瞄准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我方高炮部队只能采取阻拦射击的方式,但是不仅效果不理想,还浪费了大量的武器弹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军指挥部于1951年12月中旬将探照灯第101团召入朝鲜,配合夜间作战。
1952年1月5日,防空部队入朝参战的第一支探照灯部队——探照灯第101团2营的4连1站、5连1站、6连1站和1营的2连1站,在团长吴永安的率领下,到达朝鲜安州地区。经过短暂休息后他们立刻投入战斗,协同高炮第513团等部队,共同执行保卫安州清川江桥的任务。
探照灯第101团2营的先头部队达到安州后迅速勘察地形,并部署了以清川江桥为中心,面积为144平方公里的照射区。1952年1月9日,探照灯部队开始执行保障高炮部队的夜间作战任务,这是第101团创立一年多时间以来第一次参加真正的实战。因为缺乏实战经验,在第一天的战斗中,探照灯部队并没有取得好的战绩。
当时我军把多数探照灯站配置在我方高炮火力范围内,使得高炮部队没有足够的射击准备时间,基本上只打一发炮弹,目标就逃脱了,甚至很多时候我军高炮部队还未来得及瞄准,敌机就被探照灯吓得到四处变换位置。同时,探照灯雷达经过运输没有进行数据校正,出现了偏差,开灯后照不中敌机。再加上指挥和操作协同上等多种问题,我军入朝作战的第一支探照灯部队在20多天的作战时间里,收效甚微。
二、总结经验,把美国飞行员打恐惧
恰巧当时敌人的B-29型飞机多次轰炸清川江大桥,给我军造成较大损失。在此情况下,前线指战员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得知前线的情况后,东北军区防空司令部派出前线工作组,协同探照灯101团调整了雷达灯阵地,并利用校正仪和在白天活动的美军飞机校正了雷达。
经过对第一次战斗的总结,探照灯101团各作战小组经过交流讨论后,决定采用雷达灯带光跟踪的方法,并提出“照中第一架敌机,为人民立功”的响亮口号,这一次大家都憋着一口气,发誓必须要照中敌机。
很快,1952年2月3日20时48分,美军1架B-26型轰炸机抵达清川江大桥上空,1营2连1站探照灯雷达首先发现敌机,但是双方距离5000米,并未照中。随后,2营4连1站在带光跟踪时照中了敌机,各作战小组迅速反应,几部跟踪灯立即开灯接光,在经过长达2分钟的跟踪过程中,敌机多次试图摆脱,但都没有甩开。这是一次非常好的进攻机会,但因其原路返回,高炮部队并未击中。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经验后,探照灯部队士气大涨。1952年2月18日夜,“联合国军”派出6个批次的混合轰炸机群对清川江大桥进行轰炸。探照灯101团2营4连1站首先发现目标,9公里定位,8公里开灯,照中1架,跟踪灯站迅速接光照中,并连续跟踪,整套动作一气呵成,探照灯部队的默契配合为志愿军高炮部队争取了充分的准备时间,随后,敌机第一批次的轰炸小组被我军集中火力击落。
首战告捷,战士们欢呼雀跃,立即将情况进行上报。随后,又连续派出5批飞行袭击群,均被我方探照灯部队准确照中并击溃。这是探照灯部队首次保障高炮第513团等部队击落美军轰炸机,战斗取得圆满胜利!
4月21日夜间,探照灯101团2营4连1站再次将先后来袭的4架敌机全部照中,高炮部队在探照灯的默契配合之下多次击中敌机,并在这次战斗中直接摧毁1架敌军轰炸机。
从此后开始,探照灯部队在朝鲜战场上越来越得心应手,和高炮部队、空军部队配合越来越默契。1952年2月至4月期间,探照灯部队协同高炮部队在安州上空将敌人的空军部队已经打怕了,无奈之下,美军将轰炸目标转移至郭山、定州、熙川地区以及鸭绿江一带。
此时我军第一批派上战场的探照灯部队已经有了一定的作战经验,为了使更多的部队得到锻炼,中央在1952年4月到1953年4月的一年时间内,先后3次派出探照灯部队赴朝参加轮战。1952年4月24日,探照灯第121团6连随高炮第522团由上海出发入朝;1952年5月5日,探照灯第101团3营从沈阳出发,赴安州接替2营防务。
在接下来的十几天里,敌人组织了8次夜间轰炸。志愿军探照灯部队在战斗中,共照中25架飞机,并对其进行长时间照射。收到探照灯的影响,很多敌机一时难以行动。正是在这样的机会下,志愿军地面高射炮部队频频开火,战果丰硕。此战之后,“联合国军”又40多天没有再派出敌机。
三、不费一枪一弹,强光照落敌机
1952年6月10日21时50分,“联合国军”派出11架轰炸机绕过我军探照灯阵地,接近郭山地区。探照灯第121团6连发现24千米外的敌机后立即通过雷达进行跟踪,并在敌机距离炮兵阵地9千米的时候开灯照中。在战斗中,11架敌机全部被照中,其中有2架被击落、1架被击伤。
接连在探照灯部队手里吃亏,这让“联合国军”总司令非常愤怒。1952年8月起,敌机开始通过撒锡箔片、电磁波干扰探照灯雷达等战术克制我探照灯部队。在接触到敌人的新战术后,前线指战员集思广益,积极研究反干扰策略。
1952年11月18日23时50分,驻扎在郭山地区的探照灯第411团10连发现了分3皮通过的3架轰炸机,经过上报后得知这是刚刚执行完轰炸任务的敌机,10连为了不错过这个机会,克服敌机的电磁波干扰,看准时机,开灯照中,跟踪灯接光,当场就有1架飞机被击落。
1952年12月30日17时30分,“联合国军”分7次共派出8架飞机在郭山、铁山一带执行侦察任务。被我探照灯第401团发现,在将近3小时的战斗中,探照灯第401团1营将照射区内6批6架敌机全部照中,保障我军歼击机20多次攻击,在这场战斗中,共有2架敌机被击落。
1953年3月15日22时22分,敌人派出1架F-80C型战斗轰炸机,企图再次袭击清川江大桥。在该地防守的探照灯第421团7连采取近战战术,在敌机距离还有6000米的时候迅速开灯照射,各个跟踪灯站迅速开灯交叉照射和迎头照射,在强烈关注的照射下敌机飞行员无法操作飞机,慌乱之中扎向地面,这次战斗,七连首创了探照灯直接照落敌机的光辉战例。
随后这种带敌人靠近再迅速开灯的战术被广泛采用,取得了很好的战斗效果,只用强光照射,不费一枪一炮就将敌人的飞机击落。
1953年4月12日19时35分,美军1架F-94型战斗轰炸机,自安州西南方向迂回至西北方向向我军阵地进攻。探照灯第421团7连2排1站发现目标后在距离敌机4000米时突然开灯照中,附近作战部队发现敌机后也立即使用跟踪灯接光,8连3排及第411团10连2排看到后也立马开灯支援。
如此多的探照灯部队同时照中,敌机立即转换蛇形飞行模式,但并没有什么效果,第421团7连2排各灯站准稳跟踪,敌机无法逃脱,在躲避之中,敌机撞山坠毁。探照灯第421团7连连续在两次战斗中依靠探照灯将敌机击落,极大地鼓舞了当时探照灯部队的斗志。
随后,探照灯第421团7连的这种战术在探照灯部队推广应用,各部队获得很大战果。志愿军探照灯部队在战斗过程中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摸索。在战术动作上采取:搜索快、照射快、接光快、关灯快的“四快”战法,有力地支援了前线作战。
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有探照灯401团、411团、421团的5个营、2个连参战,共照中敌机1100多架次,配合空军和高炮部队击落、击伤敌机50多架,依靠强光自照击落4架,立下赫赫战功。到1974年的时候,我军探照灯部队创造了击伤、击落敌机120多架的丰功伟绩,这是不费一枪一弹的“大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