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九章得道之道,也叫得一之道,得一就是得本

人之书 2024-02-01 15:16:41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榖。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

这是道德经第三十九章原文。本章主要论述了得道之道。得道就是得一,也是得本。

在天地之间,人可以得道,宇宙天地万物也都需要得道、在道,才能长存不衰。它们都是怎么得道存道的呢?

人与万物其本身都是在道的状态。万物在道则存,失道则亡。万物如何得道、在道呢?得道就是得一。

理解本章关键就在于一个“一”字。什么是“一”?如何得一?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这句话揭示了宇宙万物的前世今生,也说明了道是一切的缘起。

宇宙万物都拥有上下、左右、表里六极。假如万物是表,三就是里,二就是更更里,一就是更更更里,道就是最内里。因此,道就是万物最核心的东西,就是万物的本源、本质、本性、本相等。

“一”最接近道,“一”也可以代表万物的本源、本质、本性、本相等,本章所说的“道”便相当于常道。得一便犹如得道。所以“得一”之道便是得道之道。

宇宙万物皆有一个可以代表其本质的“一”,万物得其“一”则存;失其“一”则亡。

什么才是“一”呢?什么又是“二”呢?还有“三”呢?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显然在这句话中“三”就是指:阴、阳、气;“二”就是指:阴阳;“一”就是指太极。用《易经》的说法:“一”就是指易。

简易、不易、变易、更易,都是易,把它们全部都浓缩在一起,就是“一”,就是易;一等于易,易就是变化。变化,就是万物的本质之一。宇宙天地万物哪一个不是时刻都处在变化之中呢?

万物变则通,不变则死。变,就是易,易就是一种“一”。这种把万物的某一种共同的本质特性归纳浓缩为“一”的行为,就叫做“得一”。“得一”便犹如得道。

万物都可以得一。本章所说的“得一”与易字还略有不同,易字是万物共同的特性,万物各自也有各自不同的本源“一”。老子举了几个例子:天、地、神、谷、万物、侯王等都有各自不同的“一”。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神,代表一切有灵性的动物;谷,代表一切有种子的植物;万物,代表一切非生命体;侯王,代表人类;天地,代表我们生存的大环境。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天得其本源、天得其本、天得其“一”,也就是天不失其本源,所以才能清静无为;

地不失其本性,所以才能安宁包容;

有神之物不失其本相,所以才能灵动不歇;

五谷之类不失其本质本性,所以才能丰盈不竭;

一切物体不失其本质特性,所以才能长久存在;

侯王不失其本源根本,所以才能成为天下的表率信仰、才能长久不蹶。

得其“一”,就是得其本。贵以贱为本,树以根为本,轻以重为本,躁以静为本,本末不能倒置。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意思就是说:换句话说就是:天如果失去了使得其清静无为的本源,天恐怕将会像鸡蛋一样裂开;

地如果失去了使得其安宁包容的本性,地恐怕就会像荒漠一样废弃;

有神之物如果失去了使得其灵动不歇的本源,恐怕也会像死物一样生命停歇;

五谷之类如果失去了使得其丰盈不竭的本源,恐怕也会像稻糠一样干瘪不生。

一切物体如果失去了使得其长久存在的本质特性,恐怕也会像尘埃一样灰飞烟灭;

侯王如果失去了使得其成为天下表率的根本,恐怕也会像马失前蹄一样跌倒失败。

什么是“一”?“一”就是本,就是本源、本性、本质、本相,就是本源大道。得一便犹如得道。

把万物凝聚成一个字便是本,便是“一”;如果归纳之后有两个字便不是本,不是一,而是“二”了。“一”的核心只能有一个字。

所谓得道之道,其实就是得一之道。“一”就是我以前说过的一字道,“二”就是二字道。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换句话说就是:美以恶为本,善以不善为本,有以无为本,难以易为本,长以短为本,高以下为本,前以后为本,阳以阴为本。

美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阴阳,都相当于“二”;找出其本源,便是“一”。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榖。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故而贵与贱相比,贱,反而才是本质根本;高与下相比,下,才是本源基石。得“贱”、得“下”便是得“一”。所以那些得“一”的君王才会常常称呼自己为孤、寡、不榖。

这不就是以贱、不以贵为做人的根基吗?不应该这样吗?所谓物极必反,真正至高的荣誉就好像无誉一样,这就像那大道生养万物却并不占有,而功成身退。

所以与其欲望盈天,不如“不欲”,常言道:无欲则刚,“不欲”就像那琭琭晶莹的宝玉,又像那珞珞坚硬的山石,既漂亮又刚强。

因此,欲与不欲相比,不欲就是本,就是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复归为一。一就是本,万物皆有其本,万物也离不开其本。

万物之本皆不同,但它们都可以用一个“一”字来代替。得一,就是得本。得其“一”,就是得其道。得一之道,就是得道之道。

万物皆有其“一”,万物皆有其道,万物皆有其本。

故而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本,就是本源、本相、本质、本性、根本、本来。把它们全部都凝聚成一个字,那就是:本。本就是一,万物皆有其本。

6 阅读:404
评论列表
  • 2024-03-22 20:58

    一代表一开始,二代表6O数,三代表60肖中的36即是0O指万物,36代表河图金木水土火中的八卦。

  • 2024-05-19 02:14

    得能量得智慧=得道[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