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开国八大将:李渊杀3个,李世民杀4个,剩下的那个什么结局?

赫薰看事 2024-05-19 08:31:19

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夏夜芦苇荡

编辑|夏夜芦苇荡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在隋末时期,李渊的身边可谓是“群星璀璨”,在众多能人的帮助下,他成功登基,建立唐朝。

正所谓“伴君如伴虎”,在李渊登基之后不久,而曾经为建国立下汗马功劳的战将中有三位被其杀害,李世民即位之后,剩下的开国将领中又有四个相继被杀。

开国八大将经历两次朝堂变更后仅剩一位,最后剩下的那个,结局如何?

寂有所是,文静必非之

隋炀帝末年,国内动荡不安,各路豪杰并起,此时的太原留守李渊,在社会上颇有号召力。因此,还是一个小小散官的刘文静便和自己的知己裴寂一同前去投靠。

在刘文静的倡议下,李世民终于不再观望,决心打响了起事的第一枪。然而,他并不知道此时李渊也有起事的想法。

为说动李渊,李世民花重金贿赂了裴寂,让裴寂在隋炀帝的行宫中摆下宴席,将李渊灌醉后,趁机让宫女前去服侍李渊。

翌日,李渊醒来,发觉自己闯下塌天大祸,“只好”起兵造反。可以说,刘文静便是李渊父子太原起兵一事的核心人物。

在之后的建国历程中,刘文静也做出了很大贡献,然而,作为开国功臣之一的他,最终却在建国后不久便被李渊杀害。

建国之后,李世民被封为秦王,无皇位继承权。但是朝堂之上拥护他的人却很多,而刘文静便是“李世民”集团的核心人物。

在李渊心中,还是更希望由自己亲自册封的太子继承皇位,因此对李世民很是忌惮。在这个时候,刘文静便成了李渊“杀鸡儆猴”的工具。

刘文静位居高位,权力很大,但他昔日好友裴寂却是皇帝心中最信任的人。

自己的失败固然可怕,但朋友的成功却更令人揪心。明明自己的功劳也不小,为什么就不如他呢?

刘文静十分不满,因此,他便开始疯狂的和裴寂唱反调。旧唐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寂有所是,文静必非之。”

因为他总是条件反射般的和裴寂吵架,什么正事都不干,李渊对他十分不满。

一次刘文静喝醉了酒,扬言一定要亲手杀了裴寂,后来因为家宅不宁,还请了法师过来查看。

这两件事放在当时,都是罪过。可不巧的是,这两件事还都传到了李渊的耳朵里,李渊便让裴寂彻查。

虽然刘文静只是发发牢骚,但已经看他不爽很久的李渊却当着文武百官的面直言他要造反,尽管有不少大臣劝阻,刘文静还是没能逃过一死。

而在他之后不久,另一位开国大臣杜伏威却蹊跷离世…

杜伏威暴毙

自李渊登基之后,杜伏威便极其小心谨慎,在家中,他反复交代自己的儿子阚棱,在朝堂之上一定要谨言慎行。

可谁承想,这谨言慎行的父子俩最后竟会被牵扯进造反事件。

杜伏威起先和辅公祏关系很好,不过二人在军中相处久了,杜伏威发现辅公祏的势力越来越大,因此便有了猜忌。

设计夺了辅公祏的兵权,辅公祏十分生气,但却并未显露一直在韬光养晦。

后来杜伏威入朝为官,辅公祏便在军中设计夺了兵权,举兵造反。还自称造反原因是收到了杜伏威的书信,打着杜伏威的旗号,他在丹杨称帝。

传闻无法查证真假,但杜伏威却突然暴毙。在杜伏威暴毙之后不久,李渊看到了那封所谓的书信,明知系伪造却还全盘接受,甚至还剥夺了杜伏威的王号。

在李世民登基之后,对杜伏威的案子进行重申,最后确认书信是伪造的,杜伏威是冤枉的。那么,李渊为何会对此书信深信不疑呢?

这边和另一位开国将领阚棱有着密闭可分的联系。

因为身在前线的李孝恭咬死杜伏威参与的谋反,认证物证皆有,李渊深信不疑。然而他不知道,李孝恭的动机却并不单纯。

李孝恭和杜伏威的养子阚棱之间有矛盾,因此便想要至阚棱于死地,便陷害阚棱。在李渊心中,还是李孝恭的地位更高一些,因此他没做多想,便下旨处死阚棱。

被李渊杀害的三位开国将领,皆是因为有心之人的陷害,才就此离世。他们离世的真相也恰恰证明了什么是伴君如伴虎。

在李世民登基之后,又有着四位开国将领被杀害,这其中,有人是真实犯罪,可有的人却死的实在憋屈。

揣揣不安的罗艺

隋朝末年,有一位武功高强的名将——罗艺。他出生在武学世家,自小练习武术,长大之后更是成为了河北地区的军阀。

而与此同时,窦建德、王世充的势力却也在他之上,在夹缝中生存的罗艺为给自己找个靠山,便投靠了李渊。

最终,李渊一众成了战乱的胜利者,骁勇善战又富有谋略的罗艺也成了唐朝建立的功臣之一。在唐朝建立之后,窦建德王世充等强大势力均被消灭,此事的罗艺手中掌管着大军。

为让李渊对自己放心,他主动离开幽州,进入长安。

后来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登基为帝。作为前朝旧臣,罗艺的内心十分忐忑,因为在此之前,他和先太子李建成交往甚密。

不过,李世民还是很欣赏罗艺的,他极力的想要笼络罗艺,为此还给了他一千二百封户,然而即便是这样的待遇,却仍未使罗艺放松下来。

他深觉有诈,一直揣揣不安,觉得李世民一定会报复自己。因为不愿整日沉浸在心惊胆颤的情绪中,罗艺决定造反。

然而,他的部下却并不想谋反,因此,部下反水,将罗艺杀害后,还割下他的头颅献给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将他的脑袋挂在城门上,以示警诫。

而同他一样死于谋反的,还有一人,这人便是侯君集。

事实上,李世民在得知侯君集谋反时,十分不可置信,可见在他的心目中,侯君集的地位之高。

在玄武门之变中,侯君集的功劳不容小觑,然而在那之后,他却越发居功自傲,逐渐对朝廷不满,开始有了谋反的想法。

李世民虽然知道他对朝廷不满,但也只以为不过平日里发发牢骚罢了,因此即便知道他曾表达过造反意向,也仍旧对他十分信任。

却不想,他在太子李承乾的诱惑下,竟真以为自己有能力再来一次成功的“玄武门之变”。谋反失败后,侯君集的人生也就此走向终点。

罗艺和侯君集的死亡是因为谋反,可还有两位功臣,却死的十分憋屈,他们就是张亮和李君羡。

养500义子=造反

张亮是唐朝的宰相,他没有家庭背景,从底层一步步通过自己的政绩升至宰相。

无论在哪为官,总能将地方豪强成功压制,让当地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然而这样的人,最终却冤死在狱中。

唐太宗晚年,有人声称张亮企图谋反,而原因便是张亮曾找人看风水。

虽说“子不语怪力乱神”,但是张亮此人却非常信命,因此喜欢找些道士来给自己看风水。风水大师告诉他,你将来大贵,一定是贵不可言。道士的话让张亮十分高兴。

可谁知道,风水大师转头就把张亮给告了,说他想谋反,除此之外,他还告诉李世民,张亮养了大约500个义子。

唐太宗一听,很好,养这么多义子,他一定想反。

可是在唐朝,养义子是很正常的事情,因此李道裕指出,张亮谋反的证据太过薄弱。可这是的李世民已经不比年轻时的他,因此即便在明知张亮无辜的情况下,还是下旨把张亮给杀了。

张亮的死亡固然饱含冤屈,但和李君羡的冤屈相比,还是略逊一筹。

在唐太宗晚年时期,民间流行着一句谶言:“唐三世之后,则女主武王代有天下。”意思是说,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一个武姓的女主夺取唐的天下。

这句谶言让李世民十分紧张,于是他暗中找来高人李淳风,求证事情的真假。

李淳风告诉他,自己夜观天象,这句谶言的内容很有可能是真的。而且预言中的人已经进入宫中,三十年之后便会夺取大唐的天下,李唐子孙也有绝大部分会死于他手。

熟悉历史的都知道,这个人很可能就是后来登基的武则天,在当时还是李世民宫中的一个小小才人。

唐太宗想,是不是尽早将此人找出,就能阻止未来的发生。然而李淳风却说,这是天命,无从更改,如今寻找,也只能滥杀无辜罢了。

听了李淳风的话,李世民暂时打消了寻找“武王”的念头。可在一次和宫内部下吃饭的过程中,他却意外得知,李君羡的小名叫“五娘”,而且小的时候家里人还把他当女孩子养。

他的经历让李世民突然想到了那句谶言,当时李君羡又恰好在宫中当差,守卫玄武门,出生于武安县,封爵也是武连县公,都和“武”有关。

于是他将李君羡外放出去,并派人观察他的一举一动,发现他有着许多术士朋友之后,便认定李君羡就是将来争夺大唐天下的人。

于是,李君羡便被抓了起来,直接处死,可怜李君羡到死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哪里得罪了李世民。

结语

李世民怎么也不会想到,最终夺取天下的竟是自己宫中那个并不受宠的小小才人。

至此,八位开国功臣便只有那个成为驸马的薛万彻还存活于世。然而,在不久之后,薛万彻却被牵扯进房遗爱谋反案,成了长孙无忌操弄政治的炮灰之一。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

1 阅读:33

赫薰看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