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货扬帆出海,参与到全球竞争中去

商讯社 2024-05-20 09:42:02

“国货出海不是什么新名词。”

文 | 李启辉

编辑 | 曹諵

在“内循环”政策的引导下,国货品牌频频“出圈”,深受消费者青睐,这既有国货企业内在创新、品牌塑造、品质等方面的加持,又有消费者对国货品牌的认可与支持。凭借实力赢得市场,可以说“国货力量”已经开始席卷国内整个消费市场。

随着国货品牌在国内消费市场的竞争力不断得到夯实,它们开始逐步将目光转向海外,从日常消费行业到高端制造业,均有国货品牌出海参与国际竞争的案例。为此,《经理人》对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郭斌教授①进行了采访和讨论,对当前国货出海竞争这一类现象进行探讨,并对国货品牌海外发展思路、解决方案进行梳理。

产业结构升级初见成效

根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出口机电产品13.92万亿元,增长2.9%,占出口总值的58.6%。其中,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大关,成为外贸出口新名片。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有着世界工厂之称的中国,出口产品主要以轻加工、附加值低为主,这也导致了Made in China成为了低端的代名词。然而,随着国内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形成,中国商品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三样”只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而“新三样”之所以成为风向标,郭斌教授总结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完善的产业链支撑

以新能源车产业为例,该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整个市场具备非常完备的产业链的支撑。换言之,它的竞争力并不仅仅取决于这个行业中的某家企业,而是取决于从上游到下游一个非常完整的产业链,它是一个综合的竞争力的体现。其次,叠加相关部门的关注、支持与投入,客观上帮助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壮大。

第二,国内外双市场为需求提供保障

“新三样”产业实际上有两个市场需求,一个是本土市场的庞大需求,另一个是符合全球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双市场优势给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机会。不仅让企业快速实现规模经济效应,还可以灵活的根据国内外双市场的相对状态,来动态地调整产能布局。

第三,与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相呼应

“新三样”其实代表一些新兴技术、新兴领域,中国作为一个后发者,具备弯道超车的优势。就汽车行业而言,西方传统汽车巨头产业链稳定,他们不愿意过快全面切入到全新的产业链中,因为这里面涉及到巨大经济效益方面的考量。中国作为后发者,它甚至不需要去考虑传统产业链条的束缚,而是利用技术、政策、资金等方面,重新构建新的产业优势。”

这些新兴的领域里,国际传统品牌并没有积累足够的竞争优势,客观上也给中国新兴领域里的企业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也让部分中国品牌在这场竞争中拥有较为充足的话语权,不过,要想获得安逸的发展机会也并非易事,当前动荡的国际贸易氛围下,反垄断反倾销、针对性调查、长臂管辖等情况时有发生。针对该类情况的发生,郭斌教授认为:

“企业采取双中心,在海外建立产能并对供应链进行适当培育,通过产能切换来对冲该类风险发生这一做法值得借鉴。其次,企业需要更加注重合规管理方面的制度建设,如知识产权、ESG、反垄断反倾销等方面,避免因为合规问题被处罚。”

品牌力建设至关重要

从行业角度来看,与“新三样”代表的新兴行业拥有较高护城河不同的是,传统日常消费类行业则欠缺些许竞争壁垒,如化妆品、鞋包服饰、食品饮料……郭斌教授表示,这一类产品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产品偏低端,主要瞄准价格比较明敏感型的客户。坦率来说,这个不是中国制造业能够持续维持竞争力的领域。因为置身全球整个产业链布局里面,可以很容易找到更低成本的替代,该类产品也不具备溢价能力和品牌优势。

另一类是产品偏中高端,主要瞄准价值型的客户,这一类的产品往往有着较高的要求。随着中国制造业整体水平提升以及企业注重研发创新、产品质量等,国货品质开始有了充足的提升,让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相信中国制造的产品,满足了该类客户群体对高品质产品的追求,而且中国企业还可以继续尝试探索品质与价格之间的极致平衡,既保证品质优势,又保障价格方面的竞争力。当然,实现进一步发展,设计、品牌运营、高效供应链这三方面的能力非常关键。

作为制造大国的中国,在日常消费领域里拥有高效且完整的供应链,企业不用过多担忧供应链问题,其次,很多企业正不断整合全球设计资源,包括聘请海外设计团队,因此,设计、高效供应链不是目前难点所在。现在问题的关键在于品牌运营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品牌需要时间的沉淀,不能仅靠短期努力、资源堆积就能够实现品牌建立,它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来逐渐建立品牌影响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品牌能力的建设,将是这类企业接下来最大的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年轻的消费群体更关注品牌与价格之间的均衡,对于一些新兴的品牌,他们的接受度也在不断的上升,当然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文化自信的一种结果,从而让瞄准该类年轻消费群体的国货品牌迅速崛起,这一点是国际大牌无法比拟的。可以将这类国内市场战略举措作为品牌能力构建的试金石,以此为基础,逐步扩展到全球竞争浪潮中,实现夯实企业品牌影响力。

正如前面所提及的,品牌需要时间的沉淀,为了更快进入到海外市场,或许可以尝试收购海外历史品牌,迅速形成品牌价值,从而降低时间方面的成本支出。事实上中国很大企业在这条道路上已经做了诸多尝试,比如安踏收购始祖鸟、斐乐等海外品牌,一定程度上可以让中国企业出海发展少走许多弯路。但是,我们不能简单的理解成一个拿来主义,与自身产品简单的覆盖,而是要去深刻认知这个品牌,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底蕴、品牌内核、价值观等等,最后才去尝试运营该品牌,让其保持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跨境平台为国货出海护航

大企业出海竞争方式多种多样,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由于经营规模、资本实力、产品竞争力等方面的限制,出海竞争步伐难以迈开。不过,随着跨境电商的加入以及全球物流行业的完善与发展,国际贸易门槛大幅降低,贸易小额化、灵活化的发展需求得到了满足,这让众多中小企业花费极低的成本便能够参与海外市场竞争。久而久之,跨境电商成为了中小企业参与海外市场的首要选择。

据海关总署数据,2023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2.38万亿元,同比增长15.6%,其中,出口总额1.83万亿元,同比增长19.6%。跨境电商快速发展,让每个人、企业都能“买全球、卖全球”,跨境电商俨然成为了全球贸易的一股新势力。

在此背景下,国内也诞生了一批批跨境电商业务实力强劲的企业,如阿里巴巴、拼多多、抖音、希音等等。郭斌教授认为:

“这些跨境平台的兴起对于国货出海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因为这些平台渠道相当于一个永不关门、面前全球用户的宣传展厅,可以全天候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产品,这要比单独一个企业独立开拓海外市场来得要更容易一些,同时可以实时了解海外目标市场需求与中国市场之间的差异性,让企业能够更好地匹配这种差异性,最终形成自身的竞争力。”

然而,这些跨境电商平台也并非百利而无一害。电商平台之间的竞争异常惨烈,这不仅仅是国内平台之间的竞争,还包括与国际知名电商平台亚马逊、eBay、沃尔玛直接竞争,至使一些平台开始侵蚀企业的定价权,为的就是给到消费者一个足以吸引眼球的价格,从而保证他们平台自身的竞争力。对此,郭斌教授建议:

“如果我们只是单纯让所谓的低端产品走出去,那么不管如何努力,它的盈利水平空间永远无法获得突破,这也导致了如果一味只强调制造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归根结底是要针对海外市场提供更好、更有品质、更符合当地需求的一种产品,这不再局限于制造水平,还涵盖了产品设计、创新等方面。”

此外,对于以低单价产品出海为主的企业而言,接下来的关税壁垒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风险。据悉,美国政府在2016年确定小包裹进口货值低于800美元入境可免税的政策,可能由于包裹量剧增而重新严格审查,甚至取消,这其中主要针对来自于中国电商的包裹,后续难免会有其他国家跟进,从而给小额国际贸易引发的关税问题增加更大地不确定性。那么,中国企业该如何应对呢?郭斌教授认为企业可以有多个选择。

“比如,企业自身通过转型升级,提升产品价值量与竞争力,不再像以前那样生产较为低端的产品;同品类企业抑或是整个产业集体出海,在海外构建灵活的供应链集群用来绕开关税壁垒……”

总而言之,“外循环”充满着机遇与挑战。在过去,中国制造被“低端锁定”困局所束缚,如今是时候要迎接新的变革了,期待在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能够让中国商品普遍从根上解决问题,最终给海外市场带来全新的Made in China。

① 郭斌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学系主任、浙江大学-剑桥大学全球化制造与创新管理联合研究中心中方副主任。浙大EMBA《创新管理》授课教授。

1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