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晋级“万亿级”城市,坐稳江苏第五强,只因为做到了这三点

趣析城事 2024-02-22 18:54:05

“苏常熟,天下足”,主要说的是苏州、常州及周围地区的富庶繁荣。

在以农业为主的时代,该地区依托平坦土地、优越气候、充足水源,成为“天下粮仓”。时至今日,该地区仍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尤其是苏州,2023年GDP达到了24653亿元,稳稳保持“全国第一地级市”的头衔。

但今天,我们不打算讲述富庶的苏州,清静未眠与大家一同探讨刚刚在2023年实现历史性重大跨越的常州。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2023年常州实现GDP1.01万亿元,成为继苏州、南京、无锡、南通之后,江苏第五座GDP万亿之城。常州的突破让江苏一举超过广东,成为全国拥有“万亿级”城市最多的省份,与广东的竞争中扳回了一局。

与2022年相比,常州的GDP增量达到550亿。那么,作为全国26个“万亿级”城市中人口最少、地域面积较小的城市,常州是如何实现历史跨越的呢?清静未眠认为,主要原因有3点:

一是积极融入区域发展战略。

作为上海大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重要城市 ,常州区位优越,交通便利,高铁、高速、港口、机场等交通设施较为便利完善。

能够对常州发展影响较大的发展战略,目前来看,在国际层面就是“一带一路”,在国内则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令人比较欣喜的是,常州在融入这两个战略上都做的比较好。

首先是“一带一路”,根据官方数据,常州经开区对外投资的60个项目中,就有1/4是属于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

作为“长三角中轴枢纽”,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常州也做出了很多努力:沪宁沿江高铁开通运营,让常州到南京和上海距离大大缩短,实现1小时通勤;常泰长江大桥的建设完工后,常州与泰州通勤时间缩短一半;依托长江这条黄金水道,金坛港和东港内陆集装箱码头落地运营,常州“通江达海”的效能大幅提高。

二是精准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在江苏省国土空间规划中,苏锡常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并列为全省的“三大都市圈”,从这个角度来看,常州也就相当于江苏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但与周边的南京、苏州、无锡相比,常州还存在一定差距的。

如何弥补这种差距呢,在周边“强敌环伺”的背景下,常州选择了一条很聪明的道路,那就是“因地制宜,错位发展”。

常州构建产业体系的方向选择值得中国大部分城市思考学习:周边有上海、南京、苏州等城市,科技发达、人才众多、资金雄厚,比科技比不过,比人才比不过,比资金比不过,那我就另辟蹊径,专攻制造业,在城市竞争中专注打磨非对称性优势。

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常州的制造业可谓实力雄厚。在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论坛发布的全国百强产业集群中,常州有三个产业集群入选,分别是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新能源产业集群、新型碳材料集群。

一组数据可以说明常州优势:新能源汽车产量可以占全省的二分之一,动力电池产销量占全国五分之一、全省二分之一。

三是充分招揽高端科技人才。

现代社会,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这条准则放在各城市之间同样适用。

但实事求是的说,常州的教育资源,尤其是高等教育资源并不雄厚。全市有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属于211,但本部在南京)、常州大学、常州工学院、江苏理工学院三所本科院校,并且后三所都不属于985和211。

为了将更多人才留住,常州市出台了“龙城英才计划”,从多方面入手,持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仅2023年就引进了各类人才超过12万人。值得注意的是,这12万人中,35岁的青年人才占比超过90%,这部分高端人才无疑是常州高质量发展最大的底气。

0 阅读:350
评论列表
  • 2024-02-22 20:43

    为“苏大强”叫好!

趣析城事

简介:关注城市发展规划,高铁、铁路规划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