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最残酷的真相:大学之间也存在马太效应

人文之光 2024-05-19 13:59:48

其实不可否认,当代很多人缺乏逻辑思维,喜欢倒果为因。比如很多人认为清北毕业生的成就主体来说,比起一般的本科要好很多。于是得出了结论:那就是清北毕业以后的人大多有出息。但其实,真正的原因是这些人本身就是优秀的人,所以才能考上清北,而不是因为清北毕业以后才有了成就。

换句话说,清北之所以是中国最好的大学,原因就在于,这两所院校吸收了最优质的生源。甚至在清北这样的院校里,各省的高考状元也处于泯然众人的状态。比如我们辽宁省2013-2014年的高考状元刘丁宁,在北大毕业多年后就表达过:自己在北大,感觉自己很普通,且压力很大。因为清北真正的优质生源,压根不是通过高考渠道进入的。

事实上以辽宁省为例,最近这些年,辽宁省的高考状元很少出现在沈阳、大连这样的省内头部城市,反倒是频繁出现在本溪、朝阳、盘锦这类上不得台面的城市。根本原因就是:真正优质的生源,人家也不参加高考啊!

我们假设:把清华北大的生源,都换成高考300分左右的大专生。那么,即便是清北有再好的教学资源,估计也会沦为垃圾院校。所以,名校和生源是互相成全的状态。有了优质生源才能保证名校的质量。同样,名校也要给优质生源提供最好的教学资源。

实际上,教育中最残酷的真相就是:大学之间也存在马太效应。此外,教育的本质是筛选模式,所以,中考分流和高考分流绝对不能取消。

1、分流与筛选

首先人和人的天赋是不一样的。以高考为例,同样的一所高中,同样的教育资源,为什么有的人能够考上清北复交,而有的人却只能考个大专?根本原因就在于天赋差异。

而天赋差异的客观存在,也意味着教育需要具备筛选功能:也就是通过不断的筛选,选择出最优质的生源,并配置给最优质的教学资源。

而第一关的筛选就是中考。由于小学-初中是义务教育,所以导致了学校里存在太多不具备学习文化课天赋的生源,以及大量的校园地痞榴芒以及人渣。校园霸凌大多是这类人渣贡献出来的。当然多数初中的人渣学习成绩很一般,所以本着我自己这辈子完犊子了,但也要毁掉别人的人生,对其他中等生源进行祸害。

而中考的功能就是排毒:把这些有问题的生源,如果排屎一样,从普高里踢出去。而客观来说,中职也确实发挥了垃圾桶作用。当然,中职将来也需要分层净化。

2、资源的分布

其实对于普通打工人家庭来说,对高考是最具备热忱的。但其实,如果认为高考以后读大学是求知,那么不符合大多数情况。因为当代大学生,主流来看,都是非985和211的群体,而主流基本上就是上了大学混日子打游戏,然后找工作。所以,对于多数大学生来说,读大学的目的就是混文凭,然后混个找工作的资本。至于真才实学,那都想多了。至于说自我定位成人才,更是想多了的想法。毕竟,985和211的人才,就足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了。

而这个体系之外的普通大学生,也只能在获得不到优等教育资源的同时,继续争夺一些不优质的生活资源和工作资源了。

这就是最残酷的真相。

0 阅读:27

人文之光

简介:为文史爱好者提供一座象牙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