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从“自怨自艾”到被人奉为“神女”,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卡门的事 2024-05-07 16:45:42

文|卡门的提琴

编辑|卡门的提琴

大汉盛世,英雄辈出,在那个风云际会的年代,一位绝代佳人的故事被永远铭记在了史册之上——她就是王昭君。

王昭君不仅容貌绝世,更有过人的才艺和博大的胸怀,她生于书香门第,自小精研音律,长于歌舞,饱读诗书,堪称全才。

当年汉元帝为了缓和与西域乌孙国的紧张关系,遂以昭君许配给单于,她亦是舍弃一切远嫁他乡,用柔美的身姿化干戈为玉帛。

而在后世,王昭君还被描述成了各式各样的神祇形象,那么,王昭君是如何一步步成为后人们眼中的神的?中间都发生了什么?

文学艺术家对昭君的赞美

在中国传统文学中诗文一向是高居庙堂之上的,从汉代到现代有关王昭君的诗词有1000余首。

各民族“交合结好”的理念对中华民族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谁才能给人间带来福分?只有“神”才能给人间带来幸福的啊。

从这里开始隐约就有了把昭君神化的色彩了。

收录于宋人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中的一首琴曲歌辞《怨旷思惟歌》亦称《昭君怨》也有将昭君神化的色彩。

歌曰“秋木萎萎,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苞桑。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升云‚上游曲房。离宫绝旷,身体摧残。志念抑沉,不得领顽。虽得委食,心有徊徨。我独伊何‚来往变常。翩翩之燕,远集西芜。高山峨峨,河水侠侠。父兮母兮,道理悠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诗中以一只桑林中的鸟儿起兴生动地描绘出她象笼中之鸟一样被囚禁在深宫后院。

虽然宫中生活衣食无忧但是失去了人身自由内心毕竟是十分痛苦、彷徨的。

全诗以鸟喻人,通过鸟儿在故乡自由飞翔后被囚禁笼中,又被放逐远方,生动形象地概括了昭君的悲惨遭遇。

此诗显然是从昭君公主“愿化黄鹊归故乡”受到启发而构思出来的,通篇运用比兴手法。兼有《诗经》典雅的神韵和汉乐府朴实的风格‚具有朴素的浪漫主义和神话色彩。

到了隋、唐、宋时代,王昭君在文人笔下更加神化。

唐代蒋冽在题为《巫山之阳,香溪之阴,明妃神女旧迹存焉》诗“神女归巫峡,明妃入汉宫。祷衣余石在,荐枕旧台空……。”

把巫山神女的荐枕台和昭君祷衣石都当作具有神化色彩的遗迹了。

明清时期,王昭君不仅被诗词作家所关注,而且在戏曲和小说中也成为主角。

耶律楚材之子耶律铸的《明妃》:“散花天上散花人,谁说香名更未闻?薄命换取仙寿在,不须青家有愁云。”

诗中以散花天女比喻昭君,用天上的仙女与天地同寿来比喻昭君的美名百代不泯、永世长存,昭君看似命薄但却换来了仙寿,那么青家上自然无须乎有什么愁云了。

如果说历代诗词作家们在作品中己有将王昭君神化的倾向,而明清的剧作家和小说家则更多直接把王昭君变为神仙故事中的主人公。

《和戎记》是明代昭君戏的代表作,长达三十余出。

其基本情节依照《西京杂记》,但增加了很多神话色彩,剧中描写昭君被奸臣毛延寿陷害,囚禁冷宫,玉皇大帝马上派太白金星“降下瑶琴一张,与他弹动,令元帝得知”。以便“要他夫妻相会”,使毛延寿毁貌事败露。

又安排昭君出塞时,太白金星化为白雁,替昭君传递遗书给元帝。最后沿用《汉宫秋》结尾,让元帝与昭君梦中幽会。

人民群众对王昭君的神化

与文人学者不同,在广大民众的观念中,王昭君的传统形象由两部分组成:首先是美女,她和西施、貂婵、杨玉环被誉为四大美女,是中国古典女性美的象征。

从正史到诗词、民间故事,对此都是不遗余力地加以渲染;其二是神仙,从王昭君的故乡湖北到内蒙古草原,民众赋予她众多的神性,并伴有崇拜祭祀活动。

民间对王昭君的神化究竟产生于何时,由于文献中缺少明确的记载,所以我们很难确定准确的时间。

传说由东汉蔡邕撰写的《琴操》一书记载:“昭君死塞外,乡人思之,为之立庙”。

宋《舆地纪胜》也提及:“汉在此(兴山昭君台-引者)立有昭君庙。”

当地人也盛传此庙规模很大,大殿内塑有昭君彩色塑像。

庙为神之所,故可以推测西汉时期家乡民众已经把昭君奉为神灵。

民间神话《望月楼》称昭君的母亲八月十五梦到明月入怀而生昭君,出生时家乡烟墩坪水变清了,山变绿了,月更圆了星更亮了,树木呼呼的长,鲜花四季开放。

到了唐代,文献中已明确出现“昭君村”、“捣练石”、“青冢”、“昭君墓”等具有神迹性的记载。

在内蒙古地区,各族人民也有祭拜昭君的传统,如呼和浩特郊区桃花乡一带,过去每年腊月三十,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都要先到昭君坟烧香磕头,把昭君娘娘请到家里,才开始吃团年饭,当地人民称为“合心饭”。

鄂尔多斯群众同样也有祭祀昭君的习俗,黄河南岸的达拉特旗境内就有一座昭君庙,当地人认为“昭君娘娘”是一位保佑穷人的善神,“住在周围的老百姓,每逢吃好东西,都要欢欢喜喜地来给昭君娘娘上供,以表达他们热爱昭君娘娘的一片心意”。

那么,在民间百姓的观念中王昭君是一位什么样的神?

和平和谐女神

昭君远嫁异域,塞外艰苦的生活条件,恶劣的气候,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语言的隔阂,都没有阻隔昭君。

她和匈奴人民一起住穹庐,穿皮袭、食牛羊肉,饮酪浆表现出不畏艰难、入乡随俗、与民一体的宽广胸怀。

还表现在她和单于的爱情、婚姻的和谐之美。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的远近,不在于空间距离的长短,而是指人和人心理上的距离,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融治程度。

只有相互尊重他人,帮助他人,信任他人,才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人与人的关系是人类最复杂的关系,人的社会关系也决定人对自然的态度与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是以家庭、集体、社会、国家和人类为集合的,因此家庭、集体、社会的关系处理得好与坏。

直接关系国家与社会的安定团结:国家与国家或地区与地区间的关系好与坏,也直接影响世界的和平,更决定人对自然的关系。

和平、和睦、和谐的需求,使历史上不同时代的人共同选择了昭君。

昭君和平文化是我国文化资源领域盛开的一朵奇葩,它容纳了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精粹,代表着心灵祥和、民族共和、宇宙和合等一切人类的美好的愿望,是中华民族泱泱大国和平思想的汇聚与体现。

惠民仁爱女神

相传昭君住的地方原来叫烟墩坪,那个地方太寒苦了,乡亲们一年到头勤扒苦挣黑灯瞎火的开荒垦地。

昭君就想要是有一盏天灯照明该多好啊,那以后,她每天去庙里烧香祈祷,突然有一天庙前长出一颗能发光的油桐树,她每天精心侍奉,人们说这是神灯树。

有了神灯的照明,乡亲们的苞谷地了长出了新苗,真是“神灯化宝地,年收三季。”因为是一块宝地了,所以就将烟坪改称了宝坪。

在故乡人民心目中,昭君是一个关心、爱护百姓的神。

爱在神化后王昭君身上也体现的十分显著,既有爱情的爱、也有亲情的爱,更有对乡亲的爱、故乡的爱和祖国的爱。

智慧创造女神

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昭君又是一个聪慧勤劳、心灵手巧的智慧女神。

《妃台晓月》赞扬昭君善于刺绣,她飞针走线,把故乡的山山水水都绣活了,她绣的八幅山水图成了“兴山八景”,而她常去的妃台山则成为八景之冠一一“妃台晓月”。

《桃花鱼》说昭君酷爱桃花,姑娘们把桃花洒在水中为她送行,昭君感慨万千地弹了一曲《桃花送》,水中的桃花瓣就变成了神奇的桃花鱼。

无独有偶,关于昭君与桃花的故事在塞外也广为流传,昭君坟所在的呼和浩特市南郊就有一个地名叫“桃花乡”。

昭君爱桃花,桃花伴昭君,在人民心目中昭君永远和美丽的桃花在一起。

在鄂尔多斯高原的昭君坟附近,有座山叫白土梁,又叫胭脂山。

当地流传的《昭君粉》"传说讲:是昭君把自己的粉盒埋到山里,才使这山盛产脂。

匈奴妇女擦了胭脂,更加光彩照人。匈奴妇女为了纪念昭君“阏氏”就把化妆品称为“胭脂”。

后来“胭脂”又传入内地,演化为汉族妇女化妆品名称。

尽管匈奴妇女用胭脂化妆不定始于昭君,但由这个故事推测,昭君从内地带去的化妆用品和化妆方法,对匈奴妇女起过相当大的影响。

总结

昭君被神化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特定时代、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民间把杰出历史人物神化寄托自己的理想愿望评价,有其合理内涵,要尊重历史,尊重群众。

当然,昭君的传说,不等于昭君的历史。

人民把各种美好的事物,都加在自己心爱的人物身上,从各个方面把她理想化了,把她神化了。这样,传说中自然也就包含着想象、夸张和虚构的成分。

正因为如此,这些传说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惊人的感染力,一代又一代的讲述着,传在人民口中,活在人民心中。

0 阅读:5

卡门的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