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这一招,孩子不想听话都难,家长都应该试试

儿科医生鲍秀兰 2024-05-10 10:20:24

五一放假期间,很多家长应该都带孩子出去玩了吧?

玩的时候,很多家长应该都发现了,明明眼前的景色很美,可孩子没待两分钟就哭闹着要走,让人抓狂。

这是为什么呢?

说原因之前,我们先讲一个《陪孩子走过3-6岁敏感期》里的一个故事。

妈妈带着5岁的妞妞去逛超市,两人约定妞妞先玩,然后要陪妈妈买衣服。可是妞妞开开心心地玩过之后,却在妈妈试衣服时焦躁不安,不守承诺,固执地想要回家。

看到这里,有人是不是觉得妞妞这是不守承诺呢?妈妈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于是她蹲下准备跟妞妞好好沟通一下。可是等妈妈蹲下来之后突然发现:自己眼里漂亮的商场装潢、精致的衣服,在妞妞的视线里,只剩下冰冷的玻璃柜台和大人走来走去的双腿。

所以,你这下明白原因了吧,在大人眼里美丽的风景,在孩子的眼里看到的可能都是光秃秃的树干。

所以,想要跟孩子好好聊天,你要学会蹲下来,才能真正进入孩子的视野,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这就像一种探险,一旦开始,就会发现养育孩子还有一片待开发的奇妙领域。

01.蹲下跟孩子说话,是为了更加接近孩子

有人说,心与心的距离,就是眼睛与眼睛的距离。

蹲下这个动作,能够缩小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物理高度差,让父母的眼睛和孩子的眼睛处在同一水平线上。

这个动作不仅仅是为了视线的平齐,更是心灵的接近。孩子的世界由此打开了一条通道,与面前的双眸彼此映射,父母的爱和关注通过直视的双眼,直接传达到他们的心里。

蹲下,是为了与孩子处在平等的地位上。

而平等,是建立亲密亲子关系的基础。如果家长们都能从“高高在上”的“父母位”上走下来,通过“蹲下来”这样的沟通方式,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重视,自己是家庭的重要成员,那么亲子关系的和谐就一定能够实现。

另一方面,在孩子情绪激动或哭闹时,蹲下来的动作本身就是一个安抚的过程。与孩子平视,家长高大身体的压迫感就消失了。同时,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让家长更好地观察孩子的表情和眼神,进一步理解他们的情绪变化。

这个时候,如果家长可以用温和而坚定的声音与孩子沟通,帮助他们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家长就可以成为孩子起伏不定的糟糕状态里,有效而明显的定海神针。

此外,蹲下来才能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

陶行知先生的《教师歌》里唱到:“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变成了一个小孩。”在这个基础上,家长要耐心地倾听孩子所说的话,观察他看到的世界。

或许,就像妞妞看到的商场里只有大人的双腿,也会有另一个孩子,蹲下来,在他的高度才能看见一片秘密花园。

02.蹲下跟孩子说话,是为了孩子更加自立

家长们总是希望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却又常常希望孩子听话。前者要求孩子自己走出去,后者却希望孩子呆在自己投下的阴影里。

小明在7岁生日那天收到了一份特殊礼物:小小的扫帚和簸箕。小明很高兴成为了跟父母一样要干活的“大人”,拿起扫帚就开始东一下西一下地扫地,结果一不小心撞到了桌子,自己被绊倒在地,还把桌上的牛奶给撞翻了。小明看着地上的一片狼藉,又是泄气,又是不知所措。

一直在旁观的爸爸走了过来,蹲下身,把小明抱起来。他没有责怪小明,而是鼓励他说:“太棒了,小明这么快就决定为家里出一份力了。不过,看起来扫地也是要讲一点方法的,还要注意力道,注意周边有没有东西,小明你说是不是?”

一次小小的事故变成了一次现场教学。而小明很快掌握了技巧,把房间的其他部分也打扫得干干净净,小明也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当家长选择蹲下,是为了让孩子能够更好地站起来。当孩子可以自信地站起来,他就可以更加自信地走出去。

在孩子犯错时,不要低头责骂他,蹲下身,拍拍他的肩膀,告诉他错误并不可怕,父母会帮助他继续学习。这样,孩子就不会惧怕错误,也不会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迈出尝试的步伐,最终他将勇敢地走出父母为他划定的小小舒适圈,迎接更广阔的天地。

03.蹲下跟孩子说话,是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

蹲下说话只是交流的其中一种形式,比起身体上的“蹲下”,更重要的是心态上的“蹲下”。

经常有家长动辄为了孩子做不出作业、记不住东西而骂人:“都讲了100遍了,怎么还是没有学会呢?”结果越骂,孩子越不理解发生了什么。

其实换个角度,100遍了还没学会,是不是家长讲述的方式有问题呢?

曾看过这样的案例,阿美教上幼儿园的儿子算数题,小于五个苹果的最大数量是多少?

儿子却眨巴着眼睛问:为什么要吃苹果?苹果不好吃。

无论阿美怎样解释,儿子还是纠结在为什么要吃苹果这个问题上。这时旁边的姐姐笑了,说:弟弟,妈妈买了5个巧克力,我们两个人分,我们俩都得有,那么你最多能拿几个?

儿子立刻说:我想要4个。

所以你看,当我们用孩子无法理解的方式问孩子问题是,孩子是没法给出正确答案的,但如果换一个孩子能理解的角度,他立刻就能给出正确的答案。

以“蹲下”的心态,与孩子平等对话,孩子才敢于表达自己的疑惑,才能够解释自己没有明白的原因,才能够真的从误解和错误中学到东西。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也会得到锻炼。

综上所述,“蹲下来”的交流,其实说的是以平视的、温和的、设身处地的角度与孩子交流。

孩子的成长过程就像一本正在书写的冒险故事,每天都在变化,只有用心聆听、仔细观察,你才能随时了解他们内心世界的动态。

所以蹲下吧,从孩子的高度看向孩子,从孩子的角度跟随孩子,从孩子的眼睛观察世界,跟他一起探索未知的那片天地。

0 阅读:60

儿科医生鲍秀兰

简介:宝秀兰中心首席专家,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