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砸恐吓,如此“教育专家”太可怕!

才干王营评 2024-05-14 03:02:43

打砸恐吓,如此“教育专家”太可怕!

教师吧 2024-05-09 18:04 山东

以下文章来源于知心小贝 ,作者知心小贝

知心小贝.

知心小贝,写温暖接地气的文字

儿子给我发了一个视频,打开一看,是一个自称教育专家的退休女教师应一粉丝家长邀请,帮助教育一八年级女生的场景。

下面我用文字逐步还原分析一下该视频的内容。

第一阶段:在小区门口一见面,该专家就热情拥抱女生,口中叫到“小宝”。不能不说,这一姿态,女生被暖到了。屏幕前的我也被暖到,发出“不愧是教育专家”的感慨。

女生露出羞涩的笑脸。不料下一秒,专家就说出“初二很关键,马上就要中考了”等一串陈词滥调。

不过专家毕竟是专家,还给出了一串数据来证明初二的重要:“初二在中考占54%,初一只占13%,初三只占33%,很多学校初二课就早早结束了,就开始要预习初三的课了。然后就要一模二模三模。”

我注意到,当专家滔滔不绝于自己的“专业数据”时,女孩脸上的笑容早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我们都很熟悉的,青少年面对师长长篇大论时惯常的“沉默”,而这个表情的背后其实就是——“抵触”。

第二阶段,参观女孩的房间。

专家一进去就坐在女孩的书桌前,看着女孩满桌的玩具和手办,说“初二还搞得这啥东西,搞得跟幼儿园大班一样,这简直就是穿着尿不湿的宝宝,你的梦想呢?你的目标呢?你的学习规划呢?你的作息时间表呢”,语言极为粗暴和不敬。然后,直接要求女孩子把这些都扔掉。

处理完女孩“最喜欢的玩具后”,专家开始讲大道理了:“一个学霸,他100%的注意力都在学习上,而你在学习上的注意力只有60%,请问你怎么提高?”

女孩默默不语,听话地处理自己的玩具、手办时,专家又伸出食指,“指点”着家长:“惯子如杀子,孩子这样,就是因为你这个不靠谱的妈妈。”

接着又开始用数据来教育女孩:“你知道不知道初三我们国家只有50%的录取率?”

看到女孩书架上的漫画书籍后,专家立刻露出嫌弃的表情:“肤浅!无知!幼稚!来,扔到厕所去,自己扔垃圾箱去!”

又把家长暑假带孩子报课买的资料直接扔掉,说这个没用:“报课都报不对,钱都花不到点子上。”

在整个过程中,该专家“金句”频出:

“课堂就是战场,我们连一秒钟的专注力都不能分散。”

“不要让这些过于俗气的书,让你的气质随着时间的流淌沉淀下来你一生的肤浅无知俗气。”

“我们尽量要去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星照耀中国》《故事新编》《故乡》鲁迅的《孔乙己》《呐喊》《朝花夕拾》《老人与海》《基督山伯爵》。你读那些垃圾书,就如同你在垃圾箱里捡那些食物一样。”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你要读这些名著,要在名著里翱翔,而不是在这些垃圾书里。”

看到女孩不舍地在袋子里翻捡了两下,试图救回自己的心爱,专家直接命令女孩把装满玩具和“垃圾书”的袋子“全部扔掉!”

第三阶段,趁女孩下楼扔垃圾,专家在家长面前洋洋自得地夸耀自己:“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你看我走到那些家里,那些上百亿的公司那些老总,他那个孩子天不怕地不怕,三代单传,我一去,就,哦,你别打我,我干,我扔,你别打我。我也不知道我怎么那么(叫人)害怕。你看我,是不是很专业?”

看完整个视频,说实话,我被这个专家恶心到了(在她其他的视频里,还有更为恶劣的行为,比如直接让一个男孩砸碎自己的玩具)。

我真的不敢相信,就这样的态度,这样的教育理念,居然也敢自称“33年资深家庭教育专家,33年资深语文名师”,居然还“曾多次荣获省和全国优秀教育教学成果等奖项”,“国内首创个性化‘一对一’陪伴成长教育模式,是美国正面管教协会认证家庭和学校双讲师。”

从这个专家的整个教育过程中,我看不到任何对个性的尊重,对生命的包容,有的只是武断、粗暴、摧毁、侮辱、恐吓。

可能有很多老师和家长不认同我的观点,因为在我们这个地方,所谓教育就是“知识喂养”,优秀的唯一标准就是“听话”“成绩好”,至于情感、爱、共情,都不重要。

就像视频中的家长,对该专家也无比感激和佩服,感激她“挽救了自己的孩子”,佩服她“专业的教育艺术”。

可不管怎样,我仍要坚持自己的观点:

真正的教育,绝不是用高高在上、予取予夺的姿态,对孩子随意进行情感上的伤害、行为上的控制、个性上的扼杀。而是要用耐心和爱心去沟通,去激发孩子的自驱力,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最终形成正确的三观。

我一直认为,良好人格的培养和形成远比成绩重要。

这些年,抑郁的跳楼的孩子还少吗?

我并不是说这种激烈的教育手段是造成孩子抑郁跳楼的唯一条件,但一定难辞其咎。

让孩子直接砸碎扔掉自己的玩具,所造成的情感伤害,远大于节省的那点时间。何况,砸烂这些,不见得就能让孩子专注到学习上,反而割断了孩子和这些物品的情感链接,有让孩子成为空心人的可能。

再来说说阅读书目的事。

我承认,阅读经典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但我们让孩子读经典其实大多是站在功利的角度,因为该专家推荐的那些都是必考书目。

不可否认,经典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但大多数经典佶屈聱牙也是不争的事实。

阅读应该是自由和快乐的。让孩子选择他们喜欢读的书,一点都不肤浅,反而是遵循阅读规律的。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成长史。幼儿喜读童话,少年喜读科幻,成年喜读哲思。先感性后理性,先直白后深奥。到了一定的年龄段,孩子的阅读喜好自然会改变。

对于中学生来说,我们要引导培养他们对经典名著的兴趣,而不是强迫他们去读。

读经典与读漫画并行不悖。一个是山珍海味,一个是开胃小菜。只要不影响休息,读读漫画网络小说也无可厚非。严格控制孩子的阅读书目,最终只会让孩子失去阅读兴趣。

我在上初中时,读完了当时流行的所有金庸琼瑶古龙,一点都没影响学习。后来,才逐步喜欢阅读中外经典。

我也不认同该专家的另一个说法:“学霸100%的注意力都在学习上。”

作为一个资深教育工作者,有些话我不得不说:“学霸大多来自于天赋,而专注力就是天赋的一种。”

有的孩子就是不管家长怎么做都无法专注。这里面有后天的习惯养成,但更多的是先天基因。

但专注力差的孩子自然也有自己的特点。这些孩子往往接受新事物能力比较强,思维特别灵活,人也比较热情善良,在人际交往组织能力等方面有先天优势。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舞台,把他们强行赛到同一个套子里,是反人性的,也是不正确的教育观。

最近我一直在看林巨老师的心理课程。他开创了“无分别的爱”的理念。不管是奋斗的孩子还是躺平的孩子,做家长的都要给他无分别的爱。先做好和孩子情感上的链接,再谈他的学习。

任何事业上的成功都比不上拥有一颗强大健康的心灵。

家长最重要的角色,应该是爱的供养者,而不是标准的制定者。

这句话听起来好像不是那么正确,但其实背后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看见和接纳。

但这两个词在我们的教育环境里却是个海市蜃楼,很难实现。

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能够成为一个标准产品,那些能够打造标准产品的人就成了专家。比如电击治疗网瘾、某水中学模式等。

我们把自己的孩子交给他们,任由他们把活生生的孩子变成一具具行尸走肉而不自知,还要千恩万谢。

大多数情况是,我们的家长和老师都充当了刽子手。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好歹是发展到二十一世纪了,觉醒的人越来越多。在该专家的视频评论区里,都是批评和讽刺之声。

这样的专家真是误人子弟,就少出来害人了!

金小贝,一个美貌(美颜之后)与智慧并重,杀气与才气外露的女教师,独立经营原创公号:知心小贝 ID:zhixinxiaobei;聊教育,聊文学,聊情感,她都有两下子;超级自恋,经常夸自己夸到人神共愤。希望你能谅解。

0 阅读:0

才干王营评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