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中将郑洞国:建国后官至正部孙子成副国级,次子在台湾失联

广洲谈过去 2024-03-09 10:24:53

在蒋介石的嫡系将领中有一位称得上是嫡系中的嫡系的中将,他的一生可谓是波澜壮阔、精彩纷呈,这位国民党中将就是郑洞国将军,他隶属黄埔一期,他参加过东征、北伐,他在抗战时期是一位响当当的抗日名将,更神奇的是参加过无数惨烈战役的郑洞国将军竟然从未受过伤,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一名“福将”。

可这位福将在解放战争中却屡败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之手,在百般无奈中选择了向我解放军投诚,并在我党的感召下加入到了建设新中国的行列,最终在建国后官至正部级。

值得一提的是,郑将军的孙子也是成就斐然成了副国级,遗憾的是,郑将军的次子在台湾失联,至今音信全无,这也成了郑家心中永远的痛。

抗日名将郑洞国

郑洞国于1903年出生于湖南石门一户家境还算殷实的小农之家,虽为农民出身,但父母也特别注重孩子的学习,在郑洞国七岁时开始启蒙,后又上私塾、接受西式教学的小学、中学。

郑洞国上中学时正值五四运动的爆发,十六岁的郑洞国激情澎湃的参加到各种爱国活动中去,积极的加入到抵制日货的运动中去。

这些活动中的所见所闻让郑洞国萌生了投笔从戎的念头,并在两年后付诸于行动,他考取了陆军讲武堂,然而,讲武堂在不久后就因为军阀混战而被迫停办了,郑洞国只能仍回中学就读。

这次军校的经历虽然短暂,但并没有打消郑洞国从军的念头,他依然关注着军校招生的信息。

功夫不负有心人,1924年广州黄埔军校招生的消息传到了正在一所商业学校就读的郑洞国,他毅然放弃了读了一半的课程,在老师们一片惋惜声中踏上了奔赴广州报考黄埔军校的路。

但由于路途太过遥远,郑洞国错过了军校的报名时间,就在他一筹莫展时,一个机会摆在了他面前,他的一名老乡报了两次名,并已经考取,也就是还有一个名额,但需要郑洞国以老乡的名字去报考。

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郑洞国选择了冒名考试的下策,他太想参军了,不想错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结果郑洞国真的考中了。

入校不久后,郑洞国就向校方说明了情况,在校方的同意下改回了本名,他也由此成为了有史以来唯一一名冒名考取黄埔的黄埔生。

郑洞国参加过东征北伐,也因大环境所致参加了军阀混战,由于立功无数职位也不断地得到提升,到混战结束时他已经是一旅之长了,这时的郑洞国年仅二十九岁。

1933年占领了东三省的日本侵略者向我长城各口进犯,经历了多年军阀混战的郑洞国终于有了报效国家的机会,他率部参加了著名的古北口战役,这场战役打的异常艰难。

在部队伤亡惨重的情况下,郑洞国硬是带领部下凭着血肉之躯顽强的和兵强马壮的日寇战斗了两个多月,极大的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虽然这场战争最终以失败告终,但仍是极大的鼓舞了我国人民和部队的士气。

七七事变后,郑洞国又率部积极投入到对日作战中,保定会战、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等各大对日战场上都能看到郑洞国英勇杀敌的身影。

在他身先士卒的带领下,将士们也都是奋不顾身的与敢于侵犯我国土的侵略者拼命厮杀,郑洞国带领的部队在各场战役中都多次打退日寇的进攻,他的英勇善战获得了上级的高度赞扬,同时也成了蒋介石的亲信,职位更是不断地得到晋升。

然而,郑洞国却不同于其他国民党高官,他不在意自己职位的高低,他只在意自己是否能带兵打仗,他只想驰骋沙场为国效力,他曾经辞掉军长去干师长,只为能上战场,也就是因为这样,这名纯粹的军人才能成为著名的抗日将领。

被动投诚的国民党中将

1945年8月,侵略我国十几年之久的日本侵略者终于宣布无条件投降,在抗日战争中屡立战功的郑洞国以第三方面军副司令员的身份出席了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

当看到当年凶残无比、不可一世的日本鬼子最高领导者冈村宁次低下头颅签下投降书的那一刻,郑洞国觉得无比痛快、舒畅,他为自己能全程参加对日作战而自豪。

但随之而来的内战却让郑洞国无比的烦恼,平心而论他不愿意同室操戈,但他是一名军人,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他不得不服从蒋介石的命令,他被调到东北任职,虽然他曾想以生病为由回避战争,但天意弄人,在1948年,郑洞国还是不可避免的走上了与我解放军正面作战的战场。

1948年3月初,由于我军在东北战场上的节节胜利让国民党部队陷入了重重危机,在危难时刻,郑洞国碍于卫立煌的情面和对蒋介石的忠诚无奈答应奔赴长春,虽然他知道此去可能是九死一生,但他还是去了,因为他是一名军人。

其实,郑洞国到长春就是羊入虎口,因为长春早就被我解放军围成了一座孤城,他的到来并没有给战局带来丝毫的起色,他也只能是被动的等待援军的到来,可是等待援军也只能是想想而已,那些昔日同僚们有谁会愿意自己往枪口上撞呢?而他的长官蒋介石也是不顾将士死活的几次强令他率部突围。

几次突围无果后,郑洞国的部分部下六十军在军长的带领下选择了起义,郑洞国知道后没有制止但也没有参与,相反他还制止了对这支起义部队的轰炸行为,他不想在最后时刻还自相残杀。

接到驻守长春的其他部队相继选择放弃抵抗的消息后,郑洞国做好了杀身成仁的准备,但是,郑洞国的亲信们却不想让自己的好长官为黑暗的国民党陪葬,他们已秘密与我解放军接触,并做好了弃暗投明的准备,就这样,这位国民党中将被动投诚了。

郑洞国虽然是无奈的投诚了,但他内心却放不下对蒋介石的忠诚,他觉得他愧对自己的蒋校长,所以他向我解放军提出:对于他的投诚不能公开。

于是,在长春被我解放军拿下的几天后,国民党方面的报纸刊登出了郑洞国阵亡的消息,而郑洞国也黯然神伤的带着几个亲信部下在解放军的安排下到哈尔滨去休养了。

在哈尔滨看到的一切都让郑洞国觉得耳目一新,慢慢的,他的心态悄悄起了变化,他开始阅读马列主义,他想知道共产党信奉的马列主义有多神奇,能让共产党得到人民的心,得到天下。

建国后的郑洞国

1950年,郑洞国因病需要到上海治疗,路过北京停留时被昔日黄埔师长周恩来总理请到家中吃饭,席间周总理与郑洞国热情的聊天,并诚恳的请郑洞国考虑出来为新中国、为人民做些事情,郑洞国很感动,但他还是没有一口答应,他想再看看。

上海之行让郑洞国很快有了明确的态度,在上海他看到了我党的治国能力,他明确的感受到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天壤之别,他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触动,病愈后,郑洞国接受了周恩来总理的邀请到北京任职。

初到北京,郑洞国担任的是水利部参事,他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人们对新中国建设的热情,他也是干劲十足,这一切都让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看在眼里。

几年后,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郑洞国被毛泽东主席提议成为了国防委员会委员。

之后,郑洞国还被毛泽东主席邀请到中南海家中吃饭,毛主席谦逊朴素、待人亲和,郑洞国又一次感受到了共产党人宽广的胸怀和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截然不同的治下态度,他暗暗下定决心要把余生的力量都贡献给新中国的建设事业。

郑洞国在努力工作之余,他还特别关心两岸的统一大业,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身在台湾的昔日同胞们介绍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呼吁大家一起为祖国统一做出努力。

虽然之后特殊时期的到来让两岸统一的工作陷入了停滞,但郑洞国始终没有放弃,在四人帮被粉碎不久,年逾七旬的郑洞国工作刚恢复,他就又开始积极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郑洞国还特别关注家乡的教育工作,他的一言一行都毫无保留的传给了下一代,他的孙子郑建邦从小在爷爷身边言传身教,长大后郑建邦也走上了政途,也致力于两岸统一的工作,他还在家乡成立了以爷爷名字命名的教育基金会,他要完成爷爷未竟的事业。

由于政绩突出,郑建邦担任的职务越来越重要,目前他已是副国级干部同时还担任着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副会长。

郑建邦和爷爷一样对祖国统一大业充满了信心,他相信在祖国的感召下,台湾迟早会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样也许他那在台湾失踪已久的二叔也会有音信了吧。

1991年1月27日,这位昔日的国民党抗日名将郑洞国中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八岁。

这位值得尊敬的老人临终前仍然挂念着祖国的统一大业,但家人们知道,老人心中还挂念着在台湾失踪多年的次子,这是家人们心中永远的痛,这应该也是老人心中唯一的遗憾。

让人欣慰的是,台湾那边的昔日同僚们也没有忘却郑洞国将军,在我国为郑将军举行追悼会的同时台湾也在为郑将军举行追悼会仪式,至今享此殊荣的也只有杜聿明将军和郑洞国将军两位而已。

郑洞国将军虽曾为蒋介石的亲信,也曾与我党为敌,当年的投诚也属被动,但之后在共产党的感召下全心全意的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去,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为两岸的统一献出了自己毕生的力量,郑洞国将军是值得我们尊重和永远怀念的。

让我们祈盼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完成,让海洋彼岸的同胞们早日真正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同时也祈望郑洞国将军的次子早日能有音信,让九泉之下的郑将军解了思子之痛含笑安息,也算是了却了郑洞国老人唯一的遗憾吧。

0 阅读:2

广洲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