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发达国家的机会

淮河雨 2023-11-26 13:48:51

图片引用自网络

作者:淮河雨

短评

上个世纪50 - 80年代是成为发达国家的最后窗口期,一旦错过了这个窗口期,一切都将充满未知数,机会和风险并存。

01

有朋友在读了上一篇文章《选个“疯子”做总统》之后发出了疑问,“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是落后国家成为发达国家的最后机会”,这句话是不是过于绝对。

今天我来聊聊这个话题,六七十年代的说法过于狭隘;严格来说,这个时间线应该可以比较清晰地界定为上个世纪50-80年代。

首先了解一个概念,何为发达国家?可能很多人不清楚,“发达国家”概念的出现晚于“发展中国家”。

1964年,联合国第一届贸易和发展会议上,首次使用了“发展中国家”这一专有名词。

而这一专有名词的诞生背景是为了将美国和其他国家区分开来,当时的美国已经完成了以机器大生产为代表的现代化工业进程,进入到后工业时期。

而其他的亚非拉国家还处于半工业、半农业阶段,甚至干脆还处于农业国时期。

西欧和日本则在60年代之前处于高速恢复阶段,虽然速度惊人,可经济发展含金量明显不如美国。

因此为了区分美国和其他国家,“发展中国家”这个概念由此诞生。

“发达国家”这个词出现的比较早,普遍认为可以追溯到1961年成立的经合组织(OECD),在OECD的宣言中提了这么一句。

但这个概念的使用确实是晚于发展中国家,最早的发达国家指代的其实就是美国,是美国独享的词组。

之后随着德国、英国、日本、法国等老牌工业国陆续达到并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后,发达国家这个概念才广为人知。

在60年代之前没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样的概念,那么如何来区分“发达”和“不发达”呢?主要是用“工业国”和“农业国”这样的概念。

一般来说,完成了第一次或者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国家会被认为是工业国,反之则归属农业国的行列。

我们今天看到的发达国家,除了韩国、以色列、新加坡外,几乎全都是前工业国;或者是处于工业化水平极高的欧洲等地,可以享受工业国的连带效应。

韩国、以色列、新加坡则属于国际产业转移的获利者,以色列严格来说不算是,关于以色列,马上就会提到。

看一看这些发达国家或者工业国的发展路径,基本可以梳理为三大类:

第一,二战之前的工业国发展为发达国家。

传统的老牌发达国家几乎全部都属于这个范畴,我们最熟知的如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瑞士、奥地利、西班牙等等。

这些国家要么就处于开化较早的欧洲和美洲,较早被工业革命洗礼,成功地抢先一步。

要么是被工业国强行打开了大门,励精图治,主动变革,经历数十年的发展成为工业国,最典型的就是日本。

说来可惜,当年的洋务运动要是能达到和明治维新一样的高度和深度,亚洲发达国家可能就是5个了。

当然也不一定,毕竟日本在二战前被打烂,战后是顺风顺水,并没有经历骇人听闻的历史动荡时期。

如果日本也被折腾30年,现在能发展成什么样还真是不好说。

第二,享受到了国际产业转移的红利。

国际产业转移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是上个世纪50年代;第二次是上个世纪60-70年代;第三次是上个世纪90年代。

第一次的国际产业转移有很深的意识形态在其中,马歇尔计划就是产业转移的一种。

美国将自身的一些传统工业如纺织、汽车、钢铁转移向被打成废墟的西欧和日本。

这种转移并不是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上的经济自发行为,更多的是包含了地缘对抗的因素在其中,美国需要西欧和日本快速恢复以对抗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次产业转移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行为了,普遍认为第二次产业转移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止于70年代后期。

经济快速恢复的西欧国家和日本很快就不再需要传统附加值低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于是这些需要堆人的产业很快就扔给了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

这波产业转移的含金量极高,一口气造就了两个发达国家+两个发达地区,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中国香港。

第三次产业转移来自于上个世纪90年代,欧美日韩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涌入改革开放的中国,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起飞。

目前来看,第四次产业转移似乎已经在进行中,中低端产业正离开中国前往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亚等经济更加落后的国家。第三,以色列。

以色列成为发达国家的经历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有些相似,17世纪,欧洲人或被迫、或流放,大量前往北美和澳洲讨生活。

这些欧洲人以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为主,他们本身就自带已经开化的眼界、思维甚至是成熟的技术、机器、工具、武器。

他们相当于就是在异国他乡重建了一个英国、法国或者德国,起点远远超过同时期被愚昧、保守、落后所困住的国家和民族。

巴勒斯坦地区在以色列建国前不能说是荒无人烟,也差不多是不毛之地。犹太人成功地在这片不毛之地上建起了亚洲四大发达国家之一的以色列。

同理,犹太人所掌握的技术、知识、资金、眼界从一开始就远在阿拉伯人之上。

这些犹太人相当于是重建了一个犹太版的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起点非常的高,只要后期不浪,成为发达国家的概率还是比较大的。

图片引用自网络第二次产业转移造就了两个发达国家和两个发达地区,这样的机会很难再有了。02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转移方是一手货源,即直接来自欧美、日本等先发工业国的产业转移。

这一时期美国已经步入了后工业时代,西欧和日本紧随其后。

在1960年前后,美国的第三产业产值占经济比重已经来到了57%;到1970年已经超过了65%,对当时的美国来说,发展第三产业成为当务之急。

美国并没有放弃第二产业,只是转向了以信息科技为代表的新兴领域。

日本也是如此,进入70年代后,日本人将在50-70年代赚到的钱大笔投入到了芯片、高精密机械设备、生物医药的研发上,最终奠定了日本在高新科技领域的强悍优势。

欧洲更不用说了,50年代的西欧主要国家就已恢复了元气,开始挑战更高层级的经济结构。

这种经济结构简单来说就是信息科技+第三产业,虽然欧洲和日本不如美国,但在60年代,欧洲的第三产业产值占比也在48%上下,日本在44%。

主要工业国有了这个需求之后,就开始甩包袱。大量的产业开始外移,产业层次之丰富远超90年代的第三次产业转移。

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最著名的工业区 - 裕廊工业区,占地面积60平方公里,始建于1961年。仅仅10年,裕廊工业区的工厂和企业就超过了8000家,产业横跨造船、炼油、纺织、化学、水泥、钢铁、汽车等等。

既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也有技术型产业;甚至于中国香港还承接了资本密集型产业,成功打造了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当然现在已经没落。

很多人会可惜地说,如果我们能够赶上60-70年代的国际产业转移就好了。

我的观点是这个机会不可能给你的,且不说那个时候国内发生的种种怪诞悲剧,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主要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完成的。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你上面明明说第二次产业转移是经济学行为,怎么这里又说到了意识形态?

我所说的经济学行为是因为第二次产业转移的动因是主要工业国开始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原本旧的大工业时代的夕阳产业需要转移出去,让这些产业不再消耗本国的资源。

这是第二次产业转移发生的根本经济原因,只是当时的特殊国际环境,东西方的冷战决定了资本这种依赖自由市场才能存活的事物只能流向本阵营的国家和地区。

资本是没有立场的,但资本是追求自由和安全的;你可以说资本坏,但不能不重视资本的敏感性。

10年是一个坎,新加坡的工业中心裕廊工业区花了10年,麻雀变凤凰。

韩国的时间差不多如此,1973年,韩国正式发表《重化学工业化宣言》,明确将信息科技产业和高端制造业作为产业升级的主攻方向。

大家都是花了10年的时间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开始挑战更高层级的经济结构。

不过这条路并不好走,直到2005年韩国才艰难越过发达国家的门槛,距离《重化学工业化宣言》发表过去了32年。

第三次产业转移的深度和广度就逊色第二次太多了,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向大陆转移的几乎全都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

后期随着合作深入才陆续转移了一些已经落后的中端产业,现在中国的高端产业几乎都是在利用国外中端产业技术嚼碎了消化后,自己摸索出来的。

所以会发现这些高端产业在国际顶尖水平面前总是差一些,人家不可能给你最好的技术。

第四次产业转移是中国向越南、印度、印度尼西亚转移;这下好了,转移的产业连一点中端的都没有,全都是低端的,什么鞋服、玩具、家具等等。

每一次产业转移都有一个典型特征,产业转移国都会把最好的留给自己。第一次产业转移充斥太多的意识形态,就不展开说了。

第二次产业转移,美国、日本、欧洲,尤其是美国为了将传统行业丢掉,轻装上阵搞金融和信息产业,是一股脑的打包将钢铁、造船、汽车、化学产业转移到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

但是你会发现美国人很精明的将最高端的部分留给了自己,欧洲和日本也是有样学样,最高端的制造业都在本土。

第三次产业转移时,韩国、中国台湾转移出来的基本都是组装产业,高端的造船、汽车都握在自己手里。

台积电在大陆有工厂的,但是能生产3nm芯片的工厂永远在台湾,挑战最高芯片制程的也永远在台湾。

第四次产业转移有些类似,鞋服等这些含金量较低的产业转移就转移吧!但是机械、仪器、汽车等产业还是留在了中国本土。

最终经过几次产业转移形成了美国掌握金融和信息科技产业;欧洲、日韩、中国台湾掌握高端制造业;中国掌握少部分高端制造业+中端产业;印度、越南承接低端产业的格局。

图片引用自网络新加坡裕廊工业区是亚洲最先进的工业区之一,几十年前这里就是一片荒无人烟的沼泽地。03美国+欧盟+英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这是一个拥有11亿人口,55.42万亿美元经济总量的发达国家集团。

我们有时候总将目标对准美国,这个其实是不对的,这个发达国家集团会共同维护自己的利益。

而美国为这个集团打造了一个规则+高端的国际产业格局,如果不打破这个格局,根本不可能取代美国掌握话语权。

从第二次产业转移开始,美国的经济格局打造就开始了。

美国精英阶层首要确保规则制定的权力在自己手里,美国必须站在所有产业的最顶端。

对于美国的潜在挑战者,欧洲、日本则需要互相厮杀。

美国在二战之后全力扶持欧洲是因为那里为冷战的核心地区,欧洲不强,美国心慌。

扶持日本当然是为了在亚洲打造对抗苏联和中国的基地,这是地缘层面的考量。

在经济产业层面,在二战之前形成了美国、欧洲、日本三足鼎立的格局,其中日本处于明显的劣势。

美国既要对抗苏联,又要防止恢复元气的欧洲再次挑战美国,牵制欧洲的棋子有两个。

地缘层面由苏联扮演,经济层面就得由日本来承担这个角色了。

日本确实很争气,在上个世纪80年代,苏联还没有倒下,日本的经济实力就强大到足以挑战美国。

为了削弱日本,美国扶持了韩国。

日本在半导体领域一度独步天下,市场占有率超过50%;随着三星、SK的起飞,韩国半导体产业的影响力成功跻身世界最顶尖行列。

韩国的崛起分走了日本的很多高端产业,半导体是一个,汽车是一个,造船也是一个,还有机器人产业。

到韩国这里,美国的全球产业格局算是基本打造完成了。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集团牢牢把控了几乎所有的高端产业,包括最健全的金融体系,最强大的工业体系,最先进的技术体系。

这个体系的能量是非常可怕的,上面提到了低端产业链开始向越南、印度转移,中端及中端之上的产业保留在本土。

可现实是,由发达国家集团主导的中端产业链和高端产业链正逐步撤离中国。

三星、丰田、苹果关闭了工厂,美光、微软关闭了在中国的研究中心,这些中高端产业链的转移是不受中国控制的。

第四次产业转移不可避免,中国逐步完成在中高端产业链的布局之后,肯定是会将中低端产业链转移出去,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可眼下产业链的转移却再次充斥地缘对抗的影响因素,美光、微软的离开可以说是美国为了封堵中国的科技产业。

苹果、三星工厂的离开更多的是为了规避不可控的地缘风险,我们还没有完成产业升级就眼睁睁地看着这些产业离开,很难说这是一件好事。

没有机会参加第二次系统性的国际产业链转移,只是参加了不完整的第三次国际产业链转移,被迫加速中的第四次国际产业链转移,值得高度担忧。

从长远来看,美国是要彻底堵住中国从外界获得高端产业和先进技术的渠道。不出意外的话,未来的产业撤离可能会愈演愈烈。

产业转移到产业承接,再到产业升级,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如果不打断就只能依靠自身了。

图片引用自网络越南工厂越南和印度正在快速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中美地缘较量迫使大量产业撤离中国,印度和越南正竭力吸引这些产业进入本国。04残酷的现实是,没有哪个发达国家是跨越完全依靠自身完成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的阶层跨越。

审时度势,我们还是要在中美关系冷淡的当下保持和欧盟等发达国家集团的交流,这非常重要。

说到依靠自身,发达国家之所以能成为发达国家,产业升级是外因,内因则是靠自己的修炼。

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的一句名言是,新加坡是靠英国留下的法治制度成为发达国家。

在警匪类的香港电影中也会经常看到,“法治是香港最宝贵的核心价值……。”这样的台词。

以我的观察,第一步:先发展产业,让产业达到一定的高度,然后社会矛盾激化,贫富差距拉大。

第二步: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核心是法治。

从英国在几百年前率先高举王在法下,再到新加坡、韩国竭力打造法治廉洁政府,法治的重要性无法用语言形容。

第三步:在法治的帮助下,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规则得到净化,良好的规则是产业升级的基础,我没有见过哪个国家是在不透明规则的玩法下成为发达国家的。

第四步:国民经济以极高的效率实现产业升级迭代,完成发达国家的打怪升级。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高收入国家,马来西亚、土耳其都是,他们和发达国家的最大差别就是法治不足。

法治的最大好处是可以让社会和国家的资源最大程度投放在经济发展上。

法治不足的话则需要耗费大量资源维持到处是漏洞的国家和社会,资源不用在该用的地方,而是白白浪费,这还怎么搞产业升级呢?

留一个问题给读者朋友们,大家觉得中国会成为亚洲第五个发达国家吗?应该说还是有机会的,一切皆有可能……。

毕竟韩国、新加坡自上个世纪60年代承接产业转移到成为发达国家历经了40-50年;而我们从90年代到现在过去了30年,所以且行且观察吧。

—  END —

作者:淮河雨,在外企工作的90后自媒体作者,一个单细胞的文科生,试着和朋友们分享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9 阅读:1722
评论列表
  • 2023-11-27 19:39

    我们已经有部分区域是发达国家水平了,比如,上海

  • 2023-11-27 21:12

    14亿人口数量下,永远都不可能成为发达国家,除非人口降低到五亿以下

    木刀 回复: 学会变坏
    那是胡说八道,即使成了,也是像日韩那样的生活困苦的伪发达国家,14亿人口呢你吃饱就不错了,千万别多想
    学会变坏 回复:
    你这认知!什么是发达国家都没搞懂!以现在中国人的素质和人口一定会成为超级发达国家!华为任总说的对!教育才能成为发达国家的重点!
  • 2023-11-27 19:42

    大势说得没有问题,但是不能忽略体制影响!

  • 2023-11-27 02:12

    论证的论据是不是真实的,没法考证,但从我的鼠目来看,结合自己吸收的和经历的,逻辑上没什么问题。

    淮河雨 回复:
    感谢支持和认可
  • 2023-11-27 19:30

    把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比啥都好

淮河雨

简介:喜欢和大家分享所思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