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俄国人四十年代的丽江亲历3:随马帮到丽江(1)

近代史初绽芳华 2024-05-16 06:30:10

到丽江的道路始于繁华的云南省省会昆明。

滇缅公路从昆明到下关,约有250英里。

从下关到丽江,按照马帮行程计算至少有160英里。

回忆在滇缅公路上的行程,常使我心中充满恐惧。

虽然这条公路建筑很了不起,维护得很好,沿途风光美丽,却是一条险恶的要命路。

经过无数 U 字形急转弯,越过好几座山脉,公路爬高了一万英尺左右,车子沿着令人头晕目眩的悬崖陡壁边沿前行。

我第一次横越这条公路是在它刚修好后不久。

我永远无法忘记无数重型卡车翻在深谷底无法挽救的情景。

在抗日战争期间,这条公路是给中国供应军用物资和货物的生命线。

绝大多数驾驶员是汉族,来自中国沿海地区,那里地势低平。

当时对驾驶员的需求十分紧急,且供不应求。

不管有没有开车执照,只要会开车的人都被调来,或为军事或为商业,只要他显示有开车技术就行。

薪金很高,另外还可赚几千元外快。

但由于不习惯在气候复杂多变、山势陡峭和有令人屏息的急转弯的大山里开车,成百的驾驶员第一次试开就送了命。

我亲眼看见一些车辆冲下悬崖,从下面传来一阵刺耳的撞击声。

许多人不顾有经验的驾驶员的警告,坚持在大雨天穿过某些危险的峡谷,结果被塌方埋没了。

几乎所有卡车都是超载的,许多车没有检查过,爬陡坡时刹车失灵,致使卡车往后滚,直至车毁人亡。

除了时常发生的土匪威胁外,这条公路留给驾驶员的险情不计其数。

我明智地拜访了昆明的老商号,他告诉我,在付车费之前,要询问好由最可靠的驾驶员开到下关去的卡车。

为了逃避日本飞机的空袭,起程通常在黎明前,从乡间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出发。

货物头上堆行李,行李上头坐人,一般有二三十位乘客,男人、女人和小孩都有。

无论何时我们来到陡坡面前,要是卡车开不上去,我们就跳下车,帮着一点点地推,这时散热器像火车头一样喷出一股蒸气。

急转弯之后的下坡路上,驾驶员为了省油,让卡车滑行下坡,这时我们只能祷告了。

下关至丽江这段160英里的行程,一般要花三至四天时间,夜晚在路边小旅店过夜。

下关是个令人讨厌的多风的地方,耸立着光秃秃的险恶的大山。

像昆明一样,下关也是熙熙攘攘的,军事方面———中国、美国和英国军人坐着卡车和吉普车到处乱冲;

商人们则忙于用车和船装卸他们的货物;

还有成群的苦力、驾驶员和一般无业游民懒洋洋地到处闲逛。

下关因臭虫多而远近闻名,而且这种臭虫是一种特别大而凶猛的品种。

从下关到丽江,人们可以赶马帮或步行。

步行和赶马帮我都经历过好几次。

可是我对到丽江之后一次赶马帮的回程印象特别深刻。

那是在干燥的春季,在炎热的夏季到来之前。

到下关后我把行李带到一个朋友家里。

然后找来了赶马人,他们数了行李件数,决定分成几驮。

接着大约花了两小时讨价还价,狡猾的赶马人显然要砍我出的价,他们一会儿走开,隔一会儿又折回来,然而每次回来每驮要价就会减少半元或一元钱。

最后我们定了价,给了他们一元定金。

不久,强壮的白族妇女就来了,把箱子皮箱背到船上。

傍晚,吃过一顿很好的晚餐后,我们去检查行李,见行李已整齐地堆放在一艘大船上。

当月亮升起时,扯起了大帆。

男男女女拿出当地的琴和三弦,一大浅盘干酪和一大壶酒。

他们又弹又唱,我们则喝着酒。

之后他们解缆放船。

我们观看木船滑入广阔而美丽的银白色的大理湖(即洱海)中,还有其他货船作伴。

旅客们则留下来乘公共汽车出发。

我一早起来,早餐吃的是本地的火腿、乳饼和粑粑(扁平的奶油火腿夹心面包),和着藏族的酥油茶咽下去。

我的纳西族雇员和汝芝来了,我们拿着手头行李和铺盖,上了一辆吱嘎作响的超载的公共汽车,一个小时之后,我们才到大理。

虽然有些人认为大理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之一,可是我从来不喜欢大理。

受了一次大地震的破坏后,大理一直没有恢复繁荣,到处充满荒凉和死亡的气息。

我们很快进入南门,穿过北门。

门外有一长排一匹马或两匹马拉的"战车"等候着。

我们说好了价钱,把行李尽量堆放好,于是挤进其他旅客之中。

我把这些马车叫做"战车",是因为我怀疑在世界上的其他地方是很难找得到这种车辆。

长方形的木箱安放在两个用旧橡胶轮胎做的轮子上。

箱子的前面是开口的,两排木板供人坐,上面有蓝色布篷。

它们如此原始,以致我总是认为它们是埃及法老派人去抓雅各布到埃及。

道路简直不像道路,只不过是大石头嵌成的一道痕迹,穿过没有架桥的山水溪流。

沿着这条道,车辆发出吱嘎声,猛烈地左右摇摆着,两匹强壮的马拉着车全速前进。

我小心地坐在车的前部。

有时颠簸得很剧烈,以致乘客被颠起来撞到车顶篷上,有一个人几乎撞破了头。

遭受严重颠簸和擦伤之后,我们到达了目的地———位于洱海另一头的大马街,时间已是下午很晚了。

我唯一的乐趣是观看这巨大的洱海,它像一颗绿色大宝石,镶嵌在蓝色的大山中。

我们一到大马街,赶马人就找到我们了,他领我们到他的住房。

其他旅客已经到了。

他安顿好我们,并通知我们,货物和行李马上就会到达,因为已经可以看见船了。

我们住的房子崭新漂亮,门、柱和家具都是木制的,雕刻精致,金银粉饰。

不久摆上了一桌丰盛的筵席,还有许多壶美酒。

我们的床上铺上了珍贵的藏褥子,然后我们再在上面铺上自己的铺盖。

清晨四点钟我们被叫醒。

匆忙吃了早餐,接着是喊叫声和锣声。

牢牢地拴在鞍架上的驮子在院子里排开。

争斗着的骡马立刻被牵进来,当然伴随着许多有伤风化的咒骂声。

每一个驮子由两人举起,迅速安放到木制马鞍上,然后让马小跑出去到街上。

我手头的行李很快被拴在一个类似的马鞍上,铺盖打开成坐垫,全部新玩意儿都披挂在一匹马上。

接着我被一个地举到马背上,"嘘"地一声马被赶走,赶马人向我叫喊,要我过大门时小心头。

在外面,马帮的其他小分队正从邻近房子里涌出。

锣声一响,额头上装饰有红色丝带、绒球和小镜子的头骡被牵出来。

马帮的头骡向前走时,它先回头看看是否一切就绪,接着开始以轻快的步伐走上大道。

接着二骡跟上,二骡装饰不如头骡漂亮,但是它还是很有权威的。

马上整个马帮就出现在它们后头,它们朝前走时形成一个纵列。

赶马人穿着鲜艳的蓝色上衣和宽大的短裤,在马后边奔跑。

他们戴着美丽如画的、用半透明防雨丝绸做的宽边帽,帽子上有一束彩色帽带。

观察马帮行进的速度使我惊奇不已。

马帮在平地上或下山时,速度相当快,赶马人务必做到毫无理由地放开马跑。

赶马人任何时候都在用可以想得出的最污秽的语言向前催赶着牲口,还向它们扔小石头和干土块驱赶。

这样急速前进三个小时之后,我们来到一条平静的溪流边,这有一块优美的草地。

马帮停了下来,驮子卸下放成一排,赶马人架起大铜锅,开始煮晌午饭。

卸了鞍架的牲口吃着饲料,喝着水。

马嘶叫着,开始在地上打滚。

由于马帮费中包括了吃住,赶马人给我们发了碗筷,要我们跟他们一起吃。

我们面对面地坐成长排,从摆在中间的大盘里盛饭菜。

任何人都不许坐在两头,因为赶马人相当迷信,他们说任何人坐在顶头都会堵了路,接着就会有灾难。

下午很晚我们到达牛街,马帮分成三个分队,各自进入一个马店。

我们住在楼上,又吃了一顿饭。

本来我们想在牛街有名的大温泉里洗个澡,可是池子里挤满了麻风病患者。

我试图睡觉,可是睡不着。

楼下牲口磨食的响声就像是一座大磨房的响声。

老鼠从我脸上跑过,赶马人围着火塘聊天,一直聊到第二天起床时。

第二天,我们穿过深山老林。

山口处常有强盗出没,这是到丽江之前的第一个盗贼活动地带。

傍晚我们到达天卫,第二天早上我们路过剑川。

从大理到剑川这一带地方是古时白族王国的领土,白族以建立伟大的南诏王国为其鼎盛时期,而南诏王国被忽必烈征服了。

无人确知白族的起源。

关于白族历史方面,唯一值得注意的著作是菲兹吉洛德( Fitsgerdld )写的《五圣塔》,这本书谈到白族的一些风俗和信仰,但是没有探究他们起源的秘密。

也许正像他们当中一些人说的,他们实际上是柬埔寨吴哥逃来的难民,但是要证实这个说法还需作许多研究。

剑川是个由城墙围着的小镇,街道呈黄褐色,显得很单调。

除了赶集的日子以外,镇上的两个饭店都不卖吃的。

剑川白族的小吃是有名的。

男女都穿黑布衣服,他们缺乏白族通常那种欢乐和满不在乎的气质。

沿河有一条路,从路上的一个小地方通过大山口看出去,可以看见50英里外的丽江雪山。

山峰和冰川在阳光下闪烁。

种着冬小麦的开阔的坝子变窄了。

不久我们爬过一座小山,山顶有一座白塔,然后下山到一道独特的大门口。

这就是古时白族王国和木氏或丽江纳西王国之间的边境。

不久我们到达九河村,那里正在赶集。

街上挤满了来自剑川和上头坝子的白族,还有纳西族和其他民族。

我们遇着许多来赶集的朋友,他们当中有喇嘛、纳西族学生和几个从丽江来卖器皿的妇女。

我们正在吃午饭,有煎鸡蛋、干牛肉,伴着剑川白酒咽下去。

我们看见阿姑雅的父亲和他的一个儿子在一起。

他是我的老相识了,他们家待我就像家里人一样。

他们是我到达丽江后交的第一家白族朋友。

有一天我去家具店订做几条长凳,在那儿我认识了一个年轻的白族木匠,名叫泽光,还认识了他的妹子阿姑雅,阿姑雅是来丽江卖东西的。

后来泽光和阿姑雅就开始到我家来玩。

无论什么时候过九河村时,我都常去他们家。

阿姑雅是个精力充沛而专横的姑娘,与她温和谦逊的父亲和她沉默寡言、尽量避免抛头露面的母亲相比,我总觉得她像一家之长。

阿姑雅是个结实的白族姑娘,作者随马帮去下关时经常在她家停留

阿姑雅的父亲正等待我们到来。

他告诉我们径直走到坝子顶头,就可以到他家了,还说在他家已经给我准备好了马,他晚些时候即可回到家。

我们的马帮行进在绿色田野里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向着深山老林进发。

0 阅读:11

近代史初绽芳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