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暖,最开心的是俄罗斯?有望成为下一个超级大国

春秋史官 2022-05-16 09:52:00

全球气候变暖是目前全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地步。一个科研团队调查了12000年以来的气候数据,发现19世纪前的地球平均气温要比现在低很多,且升温缓慢,约1000年才上升0.1℃。而在工业时代开启后,地球平均气温在短短100多年内就上升了1℃之多,升温速度是过去的100倍。

进一步研究发现,1.5℃是地球气候系统的临界值。在升温1.5℃范围以内,地球气候系统整体还算稳定,超过1.5℃后,气候变化会越来越剧烈,对人类文明的危害越来越大。

因此,2015年签署的《巴黎气候协定》将控制升温1.5℃确定为短期目标,致力于实现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低于工业化水平前2摄氏度的水平,并努力将其控制在1.5摄氏度的水平。

不过,联合国世界天气组织给出的数据显示,按照当前的碳排放和升温速度,未来5年内升温超过1.5℃阈值的概率为50%。英国气象局科研团队则指出,2026年很有可能会创下全球最热年份的纪录,概率为93%。

这意味着,2026年后,全球气候很可能呈现出更加不稳定的态势,暴雨、干旱、飓风、极端高温等异常气象会越来越多,无需等到海平面上升淹没平原地区的那一天,仅仅是这些极端气候就有可能重创或摧毁人类文明。

因此,世界各国在控制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上罕见达成一致,认为减排是控温的关键措施,尽管在具体执行上良莠不齐,但还是走出了关键的一步。欧洲国家对此表现积极,减排工作走在世界前列。

不过,俄罗斯却对全球气候变暖表现得异常冷淡。该国领导人曾表示,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源是“自然过程”,而非人类碳排放引起,地球上的温暖期和寒冷期交替出现,人为影响很弱。

俄罗斯民众对全球气候变暖也持怀疑态度。一份民意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俄罗斯民众对全球气候变化不感兴趣,还有四分之一的人持怀疑态度,近半数人认为全球气候变化对他们影响不大。

这直接影响了俄罗斯的气候政策。本世纪初,俄罗斯对气候变化的态度始终不温不火,整体表现为“不主动、不拒绝”,在近些年才强化了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政策和行动的力度,签署了《长期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草案》《使经济适应不利气候变化的国家计划草案》《俄罗斯到2050年前实现温室气体低排放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等一系列计划文件,正式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为基本国策。

俄罗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态度暧昧不明,根本原因是俄罗斯认为这种变化对俄罗斯的影响不大,甚至还有正面影响,可能是俄罗斯近千年来最大的发展机遇。

这就要从俄罗斯的地缘环境和发展困境方面分析

俄罗斯的前身是莫斯科公国,建立于1283年,定都莫斯科,最开始只是一个以莫斯科为核心的弹丸小国,是蒙古帝国的附庸。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加冕为沙皇,莫斯科公国正式成为一个独立国家,也开启了长达500年的扩张进程。

1547年-1917年,历代沙皇都致力于领土扩张,东部边界越过乌拉尔山,一直抵达万里之外的勘察加半岛,北部边境扩张至北冰洋,达到地理的极限,南部抵达黑海地区,西部最远时则抵达中欧地区。截至目前,俄罗斯东、南、北部边境线都基本确定下来,只有西部还有很大变动,西进或东缩都有可能。

相比于1283年,俄罗斯领土面积扩大了约25倍,是人类历史上扩张速度最快和最大的纪录。而它热衷于领土扩张的根本原因,是其地缘位置太差了,必须通过夺取领土和出海口弥补优势。

地图上可以看到,俄罗斯位于北亚和东欧地区,地盘虽大,海洋环境却极其恶劣。由于纬度太高,北部的北冰洋常年冰封,几乎不具备通航价值;东部虽然有符拉迪沃斯托克这样的优良不冻港,但面对茫茫太平洋,航运价值很低;真正让俄罗斯眼馋的大西洋、印度洋地区,却被欧洲、中东、南亚等地阻隔在大陆腹地。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彼得大帝废了九牛二虎之力,与瑞典王国进行了长达20年的大北方战争,夺取了波罗的海出海口;叶卡捷琳娜二世苦心经营三十年,扩地67万平方公里,完成对黑海的控制,打通了地中海通道。俄罗斯可以从波罗的海出发,经由北海进入大西洋,或者从黑海出发进入地中海,从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大西洋,或从苏伊士运河通过红海,再进入印度洋,整体海洋环境得到改善。

不过,这与彼得大帝当年确立的打通四大洋通道的目标相差甚远。受地形限制,俄罗斯不可能毫无障碍地直接进入四大洋,必须通过一些关键水道,而这些水道都控制在别国手里,很容易被切断。除非俄罗斯能夺取土耳其海峡、直布罗陀海峡和苏伊士运河,才能真正达成打通四大洋通道的目标。

显然,这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目标。不用说夺取关键水道,就连本国内部都难以整合。俄罗斯领土面积达1710万平方公里,从最西端到最东端距离达上万公里,中间是西伯利亚冻土层。为了沟通东西两端,沙俄在1904年建成西伯利亚大铁路,全长9288公里,是世界最长的铁路线。

西伯利亚大铁路是俄罗斯的大动脉,远东地区的煤炭、矿石、木材、金属、粮食等原材料经过铁路源源不断地运送欧洲地区,为俄罗斯基建和对外贸易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卫国战争期间,苏联欧洲部分几乎全部沦陷,大量人口和工厂向东部搬迁,西伯利亚大铁路再次发挥支柱作用,将人员和物资向中部转移,同时将东部地区的兵员、材料和武器运往前线,为反攻德国立下赫赫功勋。

近些年,由于疫情期间对商品需求的增长,西伯利亚大铁路运力紧张,列车拥堵严重,发生事故的几率增加,成本也水涨船高,已无法满足俄罗斯的经济发展需求,作为俄罗斯的经济大动脉显得有些薄弱。俄罗斯虽然在2013年投资170亿美元扩建铁路,计划将运力提升46%,运货量增加5500万吨,但对于俄罗斯来说仍是杯水车薪。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最廉价、效率最高的运输方式是海运,现代巨型货轮能一次性运输数十万吨货物,成本要比铁路和空运低得多。

全球气候变暖让俄罗斯看到了机遇

北极冰盖下的北冰洋是第四大洋,亚洲、欧洲、北美洲将其包围在内,北冰洋航道被称为“传说中的航道”。假如能打通这条航道,欧洲船只就能直接穿越北冰洋抵达北美洲,无需绕路北大西洋,航程缩短5000公里以上。

数百年来,人类一直在探索这条航线,目前已经有两条航线能够部分通航。一条从白令海峡出发,沿阿拉斯加北部穿过加拿大北极群岛,抵达北美洲北部沿岸;另一条从白令海峡出发,沿亚洲北部向西航行,经由俄罗斯北部沿岸抵达欧洲。理论上还有一条穿过北极极点的航道,是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最短航道,不过至今尚未开通。

事实上,俄罗斯早就为开发北冰洋航道作出了巨大努力。

据悉,俄罗斯是全球拥有破冰船最多的国家,拥有40艘以上的万吨级破冰船,其中半数以上使用核动力。“50年胜利”号核动力破冰船满载排水量2.5万吨,输出功率75000马力,能破除2.8米厚的冰层。

另外,俄罗斯正在建造吨位更大的22220型核动力破冰船,吨位达3.35万吨,人员编制75人,能破除3米厚的冰层,目前已交付2艘,3号舰“乌拉尔”号预计在今年后半年交付。

在这之后还有吨位更大的领袖级核动力破冰船,排水量达到6.97万吨,堪比一艘核航母,能破除4米厚的冰层,自主航行时长达8个月。

可见,俄罗斯为开发北冰洋航道下了血本,仅3艘领袖级核动力破冰船造价就高达20亿美元。不过,这与开通北冰洋航道带来了收益相比微不足道。

而全球气候变暖为俄罗斯带来了新的机遇。俄罗斯疆域辽阔,地广人稀,即使两极冰盖全部融化,也不会给俄罗斯的生存环境造成太大影响。相反,北冰洋航道将彻底开通,打通远东与欧洲地区之间的地理壁垒,远东地区海量的自然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届时,北冰洋将成为俄罗斯的“内海”,凭借区位优势跻身超级大国之列。

0 阅读:16

春秋史官

简介: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