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频繁视察前线,欲取代扎卢日内,德媒:他根本不懂军事

船长观世界 2024-02-05 19:44:35

国际局势风云突变,在俄乌战场,又发生了许多大事。据环球网4日报道,泽连斯基视察了乌东部的阵地,并向有功将士颁发了勋章。这原本是一件很普通的事,但发生的时间很不凑巧。

恰好就在这段时间,乌克兰一直都在闹内讧。据经济网5日报道,乌军总司令扎卢日内疑似遭泽连斯基解除职务,但也因此引起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据了解,在解职命令下达的同时,乌办公室就接到了来自西方盟友的“愤怒电话”,前线的乌军也动荡不安。

不得已,在解职命令发布后不久,乌办公室秘书又赶紧出面澄清,称;“从未解除过扎卢日内的职务”,从乌高层的命令摇摆不定来看,泽连斯基似乎并未很好地稳定局面,现在的乌克兰可以说是一片混乱。

其实乌内部最主要的矛盾,就在于泽连斯基和扎卢日内之间。名义上,泽连斯基是乌克兰的最高负责人,但由于乌克兰处于战时状态,征召了几十万军队,在这种情况下,谁能控制军队,谁就等于是控制了整个乌克兰。

泽连斯基当然希望控制军队,从一开始,他也确实获得了一部分军队的指挥权,虽然如此,但他的表现却让乌军很不满意。例如在去年,泽连斯基曾要求准备不足的乌海军袭击克里米亚大桥,以此“取胜”来获得西方更有力的支持。

但乌军方却认为泽连斯基在异想天开,不仅是乌军的实力不足,而且过分地激怒俄罗斯也没有好处。更重要的是,泽连斯基并不懂军事。“他满脑子都是新闻标题,要让我们白白付出代价”这是乌军对泽连斯基的评价。

不仅是乌军对泽连斯基的意见很大,就连西方国家,对泽连斯基也并不十分信任,据环球网援引德媒5日报道,德国有些评论家指出:“泽连斯基是演员出身,在稳固自身方面尚有所欠缺,更别提指挥部队作战,专业的事情,应该交给专业的人,他根本不懂军事。”

对他的批评还不仅如此,甚至有些外国评论家认为,泽连斯基缺乏“领导能力”,理由是他上任这么长时间以来,乌克兰的经济一直都萎靡不振,高层也并未团结一致,如果不是发生“俄乌冲突”,他早就被踹下去了。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作为演员出身的泽连斯基,既没有多少国家层面的工作经验,更不要提军事作战了,从各个方面来说,他都颇显外行,在这种情况下,扎卢日内的作用便显现了出来。

在乌克兰内部,扎卢日内的威望很高,军方承认他是“最高司令”,民众也视他为可以拯救乌克兰的人。虽然扎卢日内很低调,从未炫耀过自己做的事情,但他的威望依旧与日俱增。支持率甚至远超泽连斯基。

泽连斯基对扎卢日内,可谓是又喜又忧,喜的是,他拥有指挥作战的能力,可以抵挡俄军。忧的是,他的威望太高,有点功高震主的意思。其实哪怕扎卢日内再优秀,泽连斯基也是忌惮的,毕竟如果哪天泽连斯基下了台,那乌克兰再怎么样都与他无关了。

更重要的是,扎卢日内的功绩,使得他引起了西方的注意,他本人已经得到了西方的保护,泽连斯基已经无法撼动他,否则便会遭到西方盟友的强烈反对。如果没有西方的支持,泽连斯基也无法坚持下去。

其实这也是西方下的一步棋,要知道,援军同敌军一样危险,一个不小心,援军就可能变成敌军。早在俄乌冲突刚开始时,美欧国家就开始大规模渗入乌克兰,将乌克兰的农业、矿业、交通等等重要项目捏在手中,当然也包括媒体。

大部分的乌克兰媒体,都有西方的影子,乌媒也从此变成了西方的传声筒。或许是泽连斯基实在扶不上墙,也可能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筹码,受到西方支持的乌克兰媒体开始有意无意地宣传扎卢日内,将他描述成唯一能抵挡俄罗斯的人。

也正因此,扎卢日内虽然很少露面,很少面向公众,但他的威望却一点都不比泽连斯基低,甚至拥有和泽连斯基分庭抗礼的能力,而这样的局面,也是西方一手造成的。

所以,扎卢日内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优秀,至少有一半是媒体宣传的功劳,西方似乎有意把他刻画成一个全能的人才,以便于他可以代替泽连斯基,但我们要注意到,扎卢日内是一名职业军人,他从未接触过文职。

也就是说,他和泽连斯基一样,虽然是军人,但也没有接触过国家层面的工作,但对于西方来说,他比泽连斯基要更合适,倒不是因为个人素质,而是因为西方希望乌克兰可以成为抵抗俄罗斯的前线。

因此,让把乌克兰重新武装起来,就显得至关重要,在这种情况下,扎卢日内就比泽连斯基要更合适。虽然如此,但其中也有很多的阻碍在,一方面是泽连斯基用各种手段巩固自身,另一方面西方也希望乌克兰可以陷入内斗,这样有利于西方拓展影响力。

不管怎么说,如果乌克兰无法形成统一的意见,那么无论到什么时候,他都无法同俄罗斯对抗。泽连斯基也好,扎卢日内也罢,重要的是要出现一位能维持局面的人物,而不是将力气都消耗在内部事务上。

乌克兰内斗不断,西方又持续干涉,受苦的只能是乌克兰民众,经济凋零,让他们的生活难以维持,持续不断地征兵,又完全打乱了他们的节奏,如果再不采取措施,恐怕事情会越来越难办。

0 阅读:26

船长观世界

简介:船长观世界,专注于时事领域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