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跟智能汽车这类机器的区别在哪?

Leo张大志 2024-02-05 07:43:30

人类跟智能汽车这类机器的区别在哪?

答:前者有感情、有感觉。

如果需要补充能量会先产生饥饿感,然后去找吃的。如果遇到危险会感觉到危险而避让。

从生角度看,以上种种起到了思维快捷方式的作用。

认真想想感情无非也就是一种算法。人类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的动作都是本能反应,并不需要感情。

比如正在走路,有球突然从头上飞过去,我们会自然避开,根本来不及思考有什么感受。

整个动作都是无意识的,因为大脑中已经预先设置了反应程序。

人类这些本能反应跟自动驾驶从逻辑上是一样的。

而且我们也能像机器人一样生活,饿了去吃饭,冷了就加件衣服,一切都是本能,不需要附带任何感情。

那为什么饿了不但要去吃饭,还会感受到痛苦。这里痛苦到底是什么?

答:我们所有的感情以及感觉都是对经历各种事物的体验,而且是主观体验,于是有人说意识就是主观体验。

原则上冷静的做好计算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可作为人恰恰又有主观体验。

哲学家在人类意识方面的洞见是能否找到最基本的东西来说明意识的存在。

当看到简单的红色,也许会联想到喜庆,也许会想到鲜血。

这种感觉也许是喜欢,也许是不喜欢,或者谈不上喜欢不喜欢,但我们总是对其有感觉。

很多感觉不能用语言来描述,其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如果是计算机,只会识别到红色光学信号。

可当人看到一种颜色,哪怕是完全陌生的颜色,就会对它产生一种感受,而不把它当成简单的光学信号。1929年,美国哲学家克拉伦斯·艾尔文·刘易斯提出一个概念,描述这个最基本的感受,叫“感知”。

感知就是意识到最基本单位。

对人类而言,红色并不仅仅是光学信号,它还有感知。我们品尝到的每一个味道,听到的每一个声音,都给了我们感知。

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说感知有四个特征,分别是不可言传,内在的,私人的,可以直接意会。

首先,感知不可言传。比如我见到一种别人没有见过的红,就没有办法用语言向外界描述到底是什么感觉。可以打个比方,也可以发这种颜色的准确编码,但如果不亲眼看到,其他人无法准确了解这种红到底会带来什么感受。

我们描写感觉的语言都只是近似而已。

第二,感知是内在的。感知是最基本的意识单元,我们可以把周围环境的因素都去掉,最后剩下的红色给我们的感觉才是感知。

第三,感知是私人的。我对刚才提到的红色的感知与他人不相通,没法比较。

第四,可以直接意会。当感受到某个感知的时候,我们立刻就知道自己的感受,不用再做其他提醒。

以上四条略显抽象,举个具体例子。

假设现在有位色盲患者,从来没有见过颜色,其眼中的颜色只是各种各样的灰。

有人向他描述了红色的性质和红色所代表的文化含义。

色盲患者甚至能从眼中一大堆灰色中准确找到红色,但他仍然不知道红色的感受。此时红色对色盲病人不过就是另一种灰。

直到有一天,他的色盲被治好了,看到了色彩缤纷的世界。

此时不用别人说,他马上就能感受到什么是红,这就是意识。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