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加分会说汉语就当县官遇缺就补这三个政策让汉军八旗宁死不退

千年论战 2024-05-05 19:36:42

满清皇帝最看不起的就是汉军八旗,雍正乾隆等人动不动就说“汉人习气”不好,不要满洲八旗沾染(这里说的汉人就是汉军八旗),对李兴元等忠心耿耿的奴才也非常凉薄(云南按察使李兴元在三藩之乱爆发时死于吴三桂之手,家中人口几乎死绝,直到乾隆年间,他的后代才有了烈士待遇)。但就算是这样,汉军八旗依旧对八旗主子们忠心耿耿,原因有三点。

这第一点就是,当年主子们给得实在太多了。顺治二年九月份多铎、阿济格大军北撤后,整个江南的满洲八旗军只有江宁的2000人到3000人(原有兵力是左翼四旗满洲 、 蒙古二千名,后来增兵1000人),京口的汉军八旗“2060名”,苏州的数千八旗军主力也都是汉军八旗(没有任何满洲、蒙古八旗将领的名字),整个江南赋税重地,八旗军总共只有万余人的兵力,满洲八旗才占了三成左右。多铎等人改编的绿营军兵力可是有23万8300名,总兵就有33个。绿营兵力是正牌满洲八旗的足足100倍,为了控制、裁剪绿营军,多尔衮等人就把绿营军的指挥权逐步移交给了汉军八旗。

在顺治、康熙年间九成以上的绿营指挥官都是汉军八旗担任。满清用2000正牌满洲八旗守护江宁,用数千满洲八旗守护西安,然后用上万汉军八旗守护苏州、福州、广州(乾隆年间被满洲八旗接管)三大财富要地,再用汉军八旗人员控制了三十多万南方绿营部队,完成了精妙的军事布局。

多尔衮选择汉军八旗当官的原则很简单,会说汉语、能给主子报信就行,这样的“人才”就能在南方当县令。顺治六年,满清刚刚拿下西南地区,就在汉军八旗军中海选人才,它公考的条件就是“汉军八旗通晓汉文,无论俊秀、闲散……以州县补用”,那年的满清公考也是中国历史上录取人数最多的一次,几乎所有参赛者都被录用,而且立刻授予了地厅级、县处级官衔。那次公考送出了323个地级市和县级市的一把手名额,等于送出了满清四分之一的县级行政单位(清朝早期只有1300多个县,后来变成1700个)。

汉军八旗的子弟要是略有文采,能帮助主子在南方拉拢人心,能在江南替多尔衮压榨出军费,那他的前途就更好了。李成梁家族的李荫祖25岁后就在直隶、山东、河南三地总督任上打转,在这种优待下,他就忘了当年的血海深仇。在顺治和康熙初年,九成的总督、巡抚都是汉军八旗成员担任,他们给主子办事、捞钱,自然也不会忘了自己的那一份。

汉军八旗的第二个好处就是公考“加分”,当官渠道多样化。汉军八旗只要“识满、汉字者”就可以考笔帖式,只要考中就是八品官待遇,如果混得年头久了,他们就可以和汉人进士们抢夺知州的官缺。汉军八旗成员还能参见科举考试,在科举考试中专门给他们留了30个进士名额,满清总共进行了112次科举考试,而上亿的汉人每次只能夺取100多个进士名额(满清每次科举录取人数就是200出头,再扣除八旗满洲、蒙古、包衣奴才的60个名额,汉人其实就是百十个进士名额),这么一比较汉军八旗成员自然就死活不出旗。

最后汉军八旗遇到汉人“缺”能抢,遇到八旗缺(比如直隶总督、山西巡抚等就是八旗成员的专职)也有资格录取。他们是被满洲主子瞧不起,看在考公、升迁的一系列优待上,他们就把户口簿上的旗人一当到底,直到自己也变成了满洲人……

4 阅读:1623

千年论战

简介:谈古论今,说千年战争,预测战争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