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狂飙一号炸弹的当量不可能是8000吨?

黑狗安德 2024-05-16 05:21:28

上篇说到,在整个冷战时代,其实只有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战术氢弹,那就是中子弹。到了当代,美俄其实都没有了中子弹的库存。而狂飙一号却被很多人称为战术氢弹,这样是否属于自相矛盾?这个问题其实说起来很复杂,必须按照当年的历史大环境做细致的分析,而不能过于教条。狂飙一号的来源,确实是某种氢弹的原子弹扳机,如果不加入任何热核材料,那么其正常的引爆当量确实是8000吨,这只能算单纯裂变弹的一种,而既不是氢弹更不是战术氢弹。问题是真正为实战研发装备;也就是最终挂载在经过特别改装后的强5强击机上的完整的狂飙一号炸弹,并非就单纯是一个原子扳机。其真正的爆炸当量,其实一直到今天也没有实际披露。那么说完整的狂飙一号不单纯是一个8000吨当量的;

原子扳机的根据在哪里呢?要知道狂飙一号的研发是在1970年代早期,此时正是冷战最巅峰的年代。当时的美苏为了全面争夺世界霸权,已经到了近乎癫狂的状态。此时双方不但都有了最高峰各自超过3万枚核弹,而且弹头的当量搞得越来越大。大量氢弹头动辄1000万吨都嫌不过瘾,美国曾经服役过2000万吨当量的实战氢弹头;苏联方面直接爆炸了5500万吨的炸弹沙皇!此时各个核大国,对当量仅仅1到2万吨级别的、也就是最初的广DAO式原子弹根本就看不上眼,所有准备实战的核弹头,几乎没有低于100万吨当量的,几乎都是氢弹。就是准备一次攻击就能打垮一个美苏这样的面积巨大的大国。直到冷战后期,美苏才逐步认识到,如此在弹头数量与平均威力上层层加码、水涨船高,只能是两败俱伤,

甚至捎带着把地球表面的全人类被一次核大战就大致毁灭。再加上美苏的大威力氢弹都不能储存30年以上,于是才退而求其次,各自搞当量更“合适”的三相弹。到了三相弹为主的时代,氢弹头的当量就普遍到了50万吨级以下,超过100万吨的正规氢弹头继续服役的已经很少了。因此说到底,在美苏两大对手都超级疯狂的1970年代早期,一枚8000吨级战术炸弹,根本就不能让苏联这样的庞大对手感到最基本的畏惧与尊重。因此时刻准备实战的狂飙一号,也只能是一枚实打实的氢弹,甚至连增强原子弹都不是!之所以称呼其为战术氢弹,只是因为其瞄准的作战对象,是时刻准备入侵的苏军地面装甲洪流。也就是要打击的对象既在野外,还是机动化与随机性的。而在当时,只有瞄准对方超级大城市或者,

固定核设施以及地下指挥中心的300万吨级到2000万吨级的氢弹头,才叫战略核弹头,那些随时准备对付对方野战部队的弹头,都被降格为战术核武。狂飙1号自然属于此类。那么狂飙一号的具体爆炸当量又有多大呢?狼山认为至少有100万吨级,理由又在哪里?

5 阅读:544

黑狗安德

简介: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