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投降后写下三字,司马昭不敢杀他,群臣疑惑,司马昭:倒着读

自由仙 2024-01-12 11:34:55

亡国之君往往难逃悲剧的命运,他们的结局往往充满了戏剧性和曲折。即便是如李煜这样才情无双的文人君王,也无法逃脱政治斗争的阴云。与此不同的是,几百年前的著名亡国之君刘禅却是个例外,他成功地安度了晚年,这在历史中显得独特而难得。

李煜或许并没有深究历史教训,否则他或许可以从刘禅的善终中汲取智慧。如果他学习了刘禅的做法,也许能够在政治斗争中保持低调,避免激起帝王之间的嫉妒和猜忌,从而安度晚年。

在《三国演义》中,刘禅的形象因为历史小说的夸张和改编而备受争议。虽然他是刘备的嫡子,但在小说中,他的统治时期却被描述得昏庸无能,使得这位“阿斗”成为了一个被广泛诟病的角色。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小说是虚构的艺术作品,而不是真实的历史记载。作者罗贯中为了突显诸葛亮的卓越智谋,通过塑造刘禅的形象来制造对比。在小说中,刘禅的失败并非完全出于他个人的问题,而是通过塑造一些天意和刘禅身边的小人角色,如黄皓,来为诸葛亮的失败找到借口。

刘禅的治理之道往往被批评为软弱和无能,但这也可能是对他在复杂政治格局中的不当安排。刘禅在位时,面对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实际上面临着极大的政治压力。他可能因为缺乏父亲刘备那样的政治智慧和军事眼光,而在处理复杂的国家事务时显得力不从心。

此外,“扶不起的阿斗”这句俗语也许过于极端。刘禅并非一位一无是处的君主,他在一些方面还是表现出了仁爱和仁政的特质。他并非完全昏庸,而是置身于一个充满权谋和明争暗斗的局势中,很难避免陷入被动局面。

因此,对刘禅的评价应当更为客观和全面,不应仅仅被小说中夸大其缺点的描写所左右。

《三国演义》对刘禅的描写确实突出了他的某些缺点,但历史实际上给予了他更为宽广的评价。刘禅在诸葛亮去世后,成功维持了蜀汉政权并使其延续了三十余年。这表明刘禅在处理国家大政方针上并非无能,而是在相对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成功维持了稳定。

在蜀汉的朝堂上,刘禅没有采取像东吴和曹魏那样频繁发生权臣灭族的极端手段,而是保持相对的宽容和稳定。这使得蜀汉国内政治斗争并没有演变成内乱和混战,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国力逐渐恢复。刘禅在这方面的掌控能力表现得相当不俗。

此外,《三国志》中记载了诸葛亮对刘禅的正面评价,称其为“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这说明刘禅虽然在年龄上较为年轻,但具备仁爱之心和对大臣的尊重。

在太平盛世,刘禅或许能够成为一位合格的守成之君,因为在相对稳定的时期,他的温和与仁爱特质可能会受到赞誉。然而,在三国乱世的大背景下,这种性格显得过于柔和,面对内外的政治压力和矛盾时,刘禅的软弱和缺乏主见成为了蜀汉灭亡的重要因素。

陈寿对刘禅的评语“素丝无常,唯所染之”揭示了刘禅性格的软弱和缺乏坚定的意志。这一性格让他无法有效地管理朝政,导致黄皓等权臣的弄权,以及武将姜维和黄皓之间的矛盾无法得到妥善解决。整个国家的文臣武将缺乏凝聚力,国家的内外矛盾逐渐积累,为蜀汉灭亡埋下了隐患。

在绵阳之战后,蜀汉陷入了慌乱之中。刘禅缺乏果断的领导力,使得整个国家六神无主。面对邓艾渡阴平和诸葛瞻在战败身亡的情况,刘禅在劝说下选择了不战而降。蜀汉在投降时仍占有大半国土,拥有一定的军事力量。

在绵阳之战爆发之际,蜀汉国库仍然富庶,储备了大量的金银和绢帛。在这种情况下,刘禅如果选择坚守城池,等待其他地区的援军到来,或许确实有机会抵御邓艾的进攻。

刘禅最终选择投降,这一决定在当时的传统观念中被视为软弱之举。

要理解刘禅投降的背后原因,需要回溯到当时蜀汉国内的实际情况。首先,诸葛亮在位时连续进行了多次北伐,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对整体局势的改变有限,同时大量的军费和资源被消耗,导致百姓陷入苦境。姜维接任后继续北伐,尽管规模较小,但对百姓而言,战乱的不断延续已经让他们厌战且疲惫不堪。

因此,当邓艾率领强大的魏军来袭时,蜀汉百姓可能早已疲惫于战火的蹂躏,对和平渴望更胜于战争。

蜀汉后期的内部矛盾主要源于蜀地士族与荆州集团之间的复杂关系。赤壁之战后,刘备以荆州为基地逐渐扩张,在占领益州后,荆州集团的重要成员如诸葛亮、魏延等成为了朝廷的核心重臣。

刘备在位时曾意识到这种矛盾,对蜀地本土士族进行了一些提拔,以缓解这种内部紧张。但刘备去世后,由于刘禅的软弱,诸葛亮几乎垄断了国家权力,使得荆州集团成为实质上的主导势力。这使得原本在刘备时期得到提拔的本地派代表,如李严,被边缘化,引发了一系列的内部矛盾。

诸葛亮大力提拔荆州集团成员,使得荆州集团在蜀汉政权中占据主导地位。本土派代表李严在刘备去世后的地位大幅下滑,他的不满导致了与诸葛亮的冲突,甚至在第三次北伐期间因意图延误粮草而被贬为庶人。

随着诸葛亮的去世,蜀地士族与荆州集团之间的斗争升级。本土派代表杨仪和荆州派魏延在权力争夺中发生激烈斗争,最终两人因争权而丧生。这种内部纷争演变成主和派和主战派之间的斗争,加剧了朝堂的不稳定。

在邓艾率领魏军进攻的危急关头,蜀地士族大多支持投降,因为对他们而言,蜀汉的灭亡将意味着荆州集团的覆灭。

蜀汉灭亡的第三个根本原因在于与曹魏之间的实力悬殊,而这实力悬殊的关键在于经济和人口的差异。尽管《三国演义》中对于蜀汉将领的英勇战功和诸葛亮的智谋给予了大量描写,但战争的本质仍然受到人口和资源的制约。

曹魏拥有广阔的领土,主要集中在当时中国最繁华的黄河流域。这使得曹魏的人口达到了400多万,相比之下,蜀汉的人口最多时仅为90万。这巨大的人口差距导致了双方在兵员数量和粮食产量方面的差距。

古代战争中军队数量的问题也需要考虑到将领为了制造心理压力而虚报兵力的情况。在史书和演义中,百万大军或者二十万兵马的记载并不一定代表真实的作战部队数量。实际上,这些数字通常包括了随军民夫、当地百姓等非战斗人员,真正的作战部队规模可能相对较小。

在蜀汉灭亡的背后,刘禅及其后裔所经历的命运变迁更是充满着悲剧性的故事。尽管刘禅选择投降以保全蜀汉的百姓,但这一决定并没有使他逃脱命运的苦难。

刘禅的儿子刘谌因为不肯屈服于曹魏,选择了自杀。在刺杀妻儿后,他走进供奉刘备的昭烈庙,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一悲惨的结局彰显了刘谌对家族和蜀汉的忠诚,展现了一位身世显赫却坚韧不屈的人物形象。

刘禅在投降后也并非得到了安宁。在成都城被攻陷后,邓艾密谋造反,导致成都内部发生混乱。钟会得知此事后,派兵在成都城内进行大规模的屠杀。

刘禅的儿子刘璿在这场乱军中不幸丧生,其他家人也受到了波及。这场惨烈的内乱让刘禅亲身体验到投降后的无奈和困境,家族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在被迁往洛阳后,刘禅的安危并未得到确保。曹魏权臣司马昭为了巩固对蜀汉的统治,对蜀汉大臣授予了爵位和官职,对刘禅也封他为安乐公。

这一封爵表面上是为了显示大度,实际上却是为了限制刘禅的权力,防止蜀汉复兴。尽管刘禅被封为安乐公,司马昭却并未让他前往封地,而是将其留在洛阳,并对其进行严密监视。

刘禅深知自己的处境危险,因此他必须小心谨慎,以免引起司马昭的猜忌。尽管他在表面上展现出对现状的满足,但实际上,他在司马昭的监视下生活,处于被动和危险的境地。这段时间里,刘禅的生活虽然平静,但实质上却是一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状态。

尽管刘禅选择了投降,但对多疑的司马昭而言,他对刘禅的忠诚始终心存疑虑。为了试探刘禅的内心真实想法,司马昭采取了一系列手段,其中最为明显的是频繁地邀请刘禅和其他蜀汉降臣赴宴。

在这些宴会上,司马昭常常故意先安排魏国歌舞,然后再表演蜀国歌舞。这种安排让蜀汉降臣感到难堪,看到魏国歌舞时无法掩饰内心的尴尬,而看到蜀国歌舞时则不禁泪流满面。唯有刘禅对此毫不在意,对歌舞的国别并不关心。

司马昭对刘禅的态度产生了怀疑,于是亲自询问:“你不想蜀国吗?”刘禅毫不犹豫地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也。”这番回答令蜀汉降臣感到羞辱和愤怒。

在一次宴会上,刘禅再次被问及是否想回蜀国,蜀人郤裕趁刘禅离席时教导他应该回答想回去,以保留他们的回家希望。

司马昭早已察觉到郤裕的举动。当刘禅回到席位后,司马昭再次询问是否想回蜀国。这次,刘禅装出悲苦的神情,表示自己想回去,并复述了郤裕的建议。为了掩饰内心真实的想法,他闭上了眼睛。

司马昭看到刘禅虽然表现出悲苦,却没有一滴眼泪,于是试探性地问道:“你说的话怎么和郤裕说的话一样?”刘禅听后睁开眼睛,惊讶地回答说:“对,就是郤裕教我说的。”

这一回答引发了司马昭和魏国大臣们的哄堂大笑。司马昭甚至嘲笑道:“人竟然可以无情麻木成这样,就算诸葛亮还活着,这国家也很难长久啊!”与曹魏方面的笑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蜀汉降臣们却感到羞愧难当。从此以后,再也没有蜀人愿意亲近刘禅,他们对刘禅的态度发生了巨大变化。

尽管刘禅的举动在当时被认为是昏聩之举,但事后的结果却证明了他的明智。刘禅选择无视国家兴亡的忧患,被司马昭误解为无情麻木,最终反而保全了自己和家人的性命。在司马昭灭掉曹氏宗族的残酷行径中,刘禅的结局相对较好,远离了危险的政治漩涡。

为了进一步消除司马昭的疑虑,刘禅在府邸大门前挂上一块写着“山中寨”的木牌。这个看似普通的行为被传到司马昭耳中,众人纷纷猜测“山中寨”之意。司马昭却轻松地揭晓了答案:“倒过来念。” 于是,人们恍然大悟,原来“山中寨”是刘禅将自己比作山中村夫,表达了他不愿再复国、卷入政治斗争的愿望。

司马昭理解了刘禅的真实意图后,不再将他视为重点监视对象。刘禅也因此享受到了安全且悠闲的生活。他活到了晋朝初年,于公元271年在洛阳去世,享年64岁。

有趣的是,晋武帝在刘禅去世后给予他“思公”的谥号。这个“思”字的含义至今不明,但有可能与乐不思蜀一事有关。

刘禅去世后,他的后代继承了安乐公的爵位。据史书记载,刘禅的后代在西晋内乱爆发后纷纷南迁,幸免于战乱之中。

曹魏家族在司马家的屠戮下几乎大半灭亡,孙权家族在内斗中元气大伤,而司马家族在两晋的动乱中也遭到了严重的屠杀,最终被刘裕灭族。唯有刘禅的后人依然保持着生机勃勃。

曹魏家族的结局相当惨烈,曹操之后的继承者中,曹丕、曹植等人相继去世,而司马家族崛起,夺取了魏国的政权。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曹魏的皇族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司马家族崛起后,迎来了魏晋时期的动荡局面,最终在刘裕的进攻下,被彻底灭族。

孙权家族在孙权去世后,由于继任者之间的争斗导致内斗频发,元气大伤。孙亮、孙休相继去世,孙休之子孙皓继位,但因政治腐败、宦官专权等问题,导致晚期吴国逐渐衰落。在司马家族的进攻下,孙氏家族最终不敌,吴国灭亡。

与其他皇族不同,刘禅的后人在西晋时期仍然保持着生机。刘裕消灭了魏晋时期的混乱,建立了西晋,对刘禅的后人给予了宽容和尊重。

刘禅的后代在南渡后,成功迁徙到南方,避免了北方战乱的波及,继续延续了刘氏的血脉。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投降对于皇族的长远发展而言,并非总是坏事,它有时甚至成为了皇族得以延续的生机之路。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13 阅读:9089
评论列表
  • 2024-03-26 00:15

    我明白后主刘禅的心情,他宁愿被后人耻笑自已无能,也不想让生灵涂炭,况且当时的胜算很小很小,为什么要全国百姓受苦受难,这才叫仁,有几人会懂他!!!!!!

  • 2024-02-14 12:36

    和苟且偷生是一回事吗?

  • 2024-01-13 02:17

    咋评后主,,,无语…

自由仙

简介:揭秘历史真相,品读社会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