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慧牺牲15年后,毛岸英揭露母亲临终遗言,毛主席听后自责不已

史海任我行 2024-05-17 15:22:23

1927年8月31日,才只有五六岁的毛岸英,在日渐模糊的关于童年的记忆里,唯有这一幕与父亲毛主席在火车站匆匆告别的情景,隔了很多年,依然记忆犹新。

毛岸英记得那天清晨凉爽的风,记得汹涌熙攘的人群,记得自己的小手,紧紧拉住母亲杨开慧的大手,在人群中穿梭而过。

当然,留在年幼的毛岸英的脑海里最深刻的印象还是,父亲毛主席手提棕色行李箱,意气风发走向火车站的情景。八月末的晨风,吹起年轻的父亲乌黑的头发,父亲的眼睛望向辽远的远方。

此一去,毛主席是去安源策划部署武装起义,此时的毛主席,信心满满,志在必成。这一次,与丈夫走南闯北,一直相依相伴、并肩战斗的杨开慧,却不能再次与丈夫同行了。

是的,这个时候的杨开慧,早已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了,同时,她也是三个孩子的母亲,最大的孩子毛岸英才只有五六岁,最小的孩子毛岸龙,只有四五个月大。面对着嗷嗷待哺的稚子,杨开慧不得不与丈夫分别。

为了孩子的安全起见,毛主席前往安源之后,杨开慧也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湖南的板仓老家。

在板仓,留在年幼的毛岸英童年记忆里最多的印象还是外婆对他们兄弟三人的悉心照料,而对于妈妈杨开慧,毛岸英记得更多的还是她的早出晚归,有时甚至数月不见踪影。

那时的毛岸英还不知道,自己的妈妈不仅仅是一位母亲,还是一名秘密的地下革命工作者。

当有一天听说父亲毛主席上了井冈山,毛岸英记得,妈妈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了一份地图,在陈旧的木桌上,小心翼翼地铺展开,就着昏黄的煤油灯光,俯下身子,凑近了细细找寻那个叫井冈山的地名。

当找到井冈山所在的罗霄山脉的时候,杨开慧发出了惊喜的欢呼。静静站立一旁的毛岸英,在那一刻,也不禁替妈妈高兴起来。

从此后,细心的毛岸英发现妈妈总爱把这张地图放在枕边,这小小的井冈山三个字,给了杨开慧多少个无眠的夜晚,最遥远却又是最深切的安慰啊。

秋收起义成功后,毛主席特意写了一封信给远在湖南板仓的杨开慧。信是用暗语写成的:“原来生意不好,总是亏本。现在生意好了,兴旺起来了。”

接到信件后,杨开慧激动欣喜不已,同时也在期盼着什么时候可以去井冈山,和心爱的人,一起并肩战斗。

正当杨开慧对革命的未来满怀憧憬的时候,反围剿的斗争愈演愈激烈,越来越疯狂,处处风声鹤唳。杨开慧有预感,自己可能短时间内去不了井冈山了。

令年幼的毛岸英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的是,亲爱的妈妈不但去不了井冈山,连生命都面临危险。

1930年10月24日晚,为了给八岁的毛岸英过一个生日,杨开慧只身一人偷偷回了板仓,很快被捕,半个多月之后,就被残忍杀害。

毛主席得知噩耗,怆然写下“开慧之死,百身莫赎”的痛极之语。而十五年后,毛岸英回到延安毛主席的身边,提及妈妈杨开慧的遗言,更是让毛主席内疚自责不已。

不祥预感

早在1929年,当有一天杨开慧从国民党的一份报纸上,得知朱德的妻子伍若兰被俘之后,坚贞不屈,英勇就义的时候,杨开慧就有预感,国民党一定会在将来的某一天,对自己下毒手,面对随时而至的生命危险,杨开慧毫不畏惧,她在给堂弟杨开明的信中写道:

“我好像已经看见了死神,唉,它那冷酷的面孔。说到死,本来我是不惧怕的,且可以说是我喜欢的事······”

“我决定把孩子们托付给你们,我相信只要他们的叔父在,即便他们失去了母亲,或者是父亲,······他们将会依然能够在温暖的春天里成长。”

“你不必认为我是发了疯,我觉得我的脖子上已经很快要被毒蛇缠绕到了,不得不早做准备。”

不幸的是,杨开慧的不祥预感,在一年之后就变成了残忍的事实。

伍若兰被捕牺牲之后,敌人开始盯上了住在板仓的杨开慧。在群众的掩护下,杨开慧一次次逃过了敌人的抓捕,化险为夷。

后来,为了更好地保护杨开慧,当地群众开始故意放出谣言说,杨开慧已经在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了,用以混淆视听。

这谣言越传越广,后来就连远在井冈山的毛主席都听到了杨开慧牺牲的消息,毛主席悲痛万分,竟至一连病了三个月。其后在贺子珍的精心照顾下,身子渐渐恢复。

此时,由于敌人严密监视,杨开慧早已和在井冈山的毛主席失去了联系,因此,杨开慧假死的消息,让毛主席信以为真。

然而,紧盯板仓不放手的敌人可不是这么好糊弄的,他们知道杨开慧仍然秘密活动于板仓一带,只要死死守住板仓, 就一定会有大收获。

不幸被捕

1930年7月,彭德怀亲率红三团攻打长沙,湖南省主席何键差点被活捉,恼羞成怒的何键在长沙城内到处搜捕革命人士。

这些人中,何键一眼就瞄准了仍滞留活动于板仓一带的杨开慧。为了能顺利抓获杨开慧,何键甚至开出了一千块大洋,悬赏杨开慧的首级。

此时的毛主席已经与杨开慧彻底失去了联系。十分担心杨开慧人身安全的毛主席,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委托茅坪县一个名叫吴福寿的小店老板,下山打听消息。

几经辗转,吴福寿最后打听出来的消息竟然是,杨开慧已经在板仓遇害了。得此噩耗,毛主席一病数月不起。

实际上,杨开慧真正被捕是在1930年10月24日。这一天,正是八岁毛岸英的生日。思子情切的杨开慧,在这一天的薄暮时分,独自一人,悄悄回到了板仓,只为了给儿子过一个生日。

岂料,杨开慧回到板仓没多久,就被当地民团团长范觐溪盯上了。素来行动警觉的杨开慧,当范觐溪带人闯入的时候,她静静坐在在火盆前,火盆里,是早已化为灰烬的重要的文件和资料。

杨开慧平静地抬起了头,慢慢站起身,轻轻拍了拍手,对着范觐溪等人便是一声怒喝:“滚出去,我要换衣服。”

当杨开慧和八岁的毛岸英一起被投入师敬湾监狱的时候,得到了三块大洋、三斤肉奖赏的范觐溪等人,正在一家小酒馆里大快朵颐。

阴冷潮湿的牢房,不见天日的所在,杨开慧面对敌人的各种刑罚和连续不断的审问,对于地下党的名单,和毛主席的具体位置,始终不曾吐露半个字。

面对敌人一次次的毒打,拿着印有毛主席头像的报纸,一遍遍的质问,杨开慧永远只有一句话:“你们围剿我苏区,在哪里打了败仗,毛泽东便在哪里。”

坚强忍受着身体的创伤和剧痛,杨开慧心中的信念始终坚如磐石,可是,当一眼瞥见报纸上毛主席的清癯的面容,杨开慧的心不觉为之一颤:照片上的他瘦了好多啊······

自三年前夏日的那一场分别,她以为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就可以再见,还可以并肩战斗,却怎知,这一别,竟是此生再不相见。她最后一次见到他的面容,竟然是通过敌人的报纸。

杨开慧被捕后,章士钊、蔡元培等社会名流,联名向国民党上书,要求释放杨开慧,随后,国民党也开始对何键施压。

面对来自国民党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何键不得不有所收敛,原先甚至准备采取对杨开慧斩首示众的极端做法,此时,也悄悄改变了。

这时,叛徒任卓宣开始建议何键应设法让杨开慧自首。在他看来,杨开慧如能自首,胜过千万人首级。何键听罢,深以为然。

为了彻底“感化”杨开慧,他们甚至答应她,可以放她回家看望母亲和两个孩子,只要杨开慧宣布与毛主席脱离夫妻关系。

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杨开慧丝毫不为所动,大义凛然道:“我死不足惜,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当有记者到监狱来采访她,告诉她,你犯了法,晓得么?杨开慧坚定地说道:“我没有犯法,是何键犯了法。”

既然没有犯法,自首肯定无从谈起,任卓宣的建议注定只是痴心妄想。

每当杨开慧一次次历经酷刑折磨的时候,守在一旁的毛岸英总是嚎啕大哭。血泊中的杨开慧大声告诉毛岸英,“岸英,你不要哭!你是毛润之的孩子,不要向他们低头。”

当执法处长李琼将凶恶的眼光投向八岁的毛岸英的时候,他露出了虚情假意的微笑,轻轻抚摸着毛岸英的头发,慢慢询问道:“伢崽,你爹在哪里?”

毛岸英倔强地抬起头,大声喝道:“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你们这些坏蛋在打我妈妈。”

一次次被提审,杨开慧一次次伤痕累累。每一次提审回来,毛岸英都要扑在妈妈的怀里,哭个不停。

这个时候,杨开慧总是一遍遍抚摸着儿子光洁的额头,柔软的头发,轻声安慰他,告诉他,妈妈没事,你要坚强。

当三个孩子的保姆陈玉英来探望她的时候,杨开慧叮嘱道:“屋子里有块青布料子,给我做一套衣服,上路时候穿。”

此时的杨开慧已经抱定了必死的决心。

慷慨赴死

1930年11月14日凌晨时分,此时阴暗潮湿的牢房更加湿寒难耐,夜,是如此的漆黑漫长,不知光明何时到来。

在这个万籁俱寂的深夜,杨开慧流着泪写下了最后一封给丈夫的信。在信里,她再次殷殷寄托心底的一片深情:

“润之,我的心,永远和你在一起。爱你的妻——杨开慧。”

想起思念的人,杨开慧止不住泪如雨下。她无限深情地一遍遍回忆起,在湖南的那个夏天,13岁的她第一次见到年轻的毛主席,其后,他毕业后,跟着他们一家去了北京,后来,在杨开慧19岁那年,他们相恋结婚了。

彼时的杨开慧天真地以为,属于他们并肩战斗的日子,属于他们幸福的日子,没有尽头。却怎知,十年夫妻,怀抱共同的理想与信念,他们却终究要死生再不能相见。

最后一次提审终于还是来了。当杨开慧的耳边再次响起熟悉的审问:“最后问你一次,你愿意和毛泽东脱离关系吗?”

杨开慧轻轻摇了摇头,再次坚决回答道:“要我跟润之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

“今天办人,办的是共犯要人,大家注意警戒。”

天色才微微发亮的秋日的清晨,在国民党清乡司令部就传来急促的哨声,还有行刑监斩官晏国务的高声喊话。

杨开慧微微一笑,她平静地从怀中取出一小面镜子,慢慢梳理自己的齐耳短发,不觉又想起自己第一次见到毛主席的时候,就是留着这齐耳短发,穿一件旗袍,外面又罩着一件蓝布短衫。如今,他再也看不到她身着旗袍蓝布衫的样子了······

随着执法处长李琼一声令下,何键随即下达对杨开慧的判决:枪决,暴尸三日。

当行刑的刽子手帅保云拿起驳壳枪,对准杨开慧后心的位置,两声枪响之后,杨开慧应声倒在血泊中。

枪决命令执行后,这一天下午,一个叫姚楚忠的刽子手奉命前往杀人现场查看。来到现场后,他惊讶地发现,尚有生命气息的杨开慧慢地从杀人坑里一步一步艰难爬了出来,她的双手深深扎进泥土中,在她的身后,是一道道长长的血痕。

姚楚忠见状,不由分说,对着杨开慧的后心处,又补了一枪······

杨开慧壮烈牺牲后,迫于社会舆论压力,当局只得将八岁的毛岸英释放。

后来,为了兄弟三人的安全着想,不久后,他们被秘密送往上海,在大同幼儿园读书。岂料,随着上海地下党组织被全面破坏,失去组织庇护的三兄弟,被迫流落街头,靠着卖报纸、捡垃圾为生。

在极其恶劣的生活环境中,最小的弟弟毛岸龙不幸夭折。1936年,在李杜将军的帮助下,兄弟二人辗转前往莫斯科国际儿童院,这才结束流浪,过上了安稳的童年生活。

等到1946年1月,历经千辛万苦,毛主席亲自到机场去接毛岸英回国的时候,此时,他们父子之间已经是整整19年未见面了!

19年前,他还是个八岁的孩子,紧紧拉着妈妈的大手,和爸爸依依惜别;十九年后,他独自从异国归来,与熟悉又陌生的爸爸相见,却再也拉不到童年妈妈的那双大手了。

一念及此,毛岸英止不住泪落涟涟。

父子相见,话题一定绕不开妈妈的牺牲。

毛主席终于问出了埋藏在他心底太久的一个问题:“好孩子,妈妈临走前有没有留下什么遗言?”

面对爸爸的询问,毛岸英的思绪一下子就被拉回到15年的那个早晨,在昏暗潮湿的牢房,在毛岸英撕心裂肺的哭泣声中,杨开慧紧紧将毛岸英搂在怀里,大声告诉他:“如果以后见到你的爸爸,告诉他,妈妈爱他,妈妈没有做过一件对不起毛润之和共产党的事!”

听罢毛岸英的追忆与倾诉,毛主席更加自责内疚不已,他将儿子紧紧揽在怀里,嗫嚅着说道:“是我对不起你妈妈,她至死我也没有见到她一面。岸英,你不要怪爸爸······”

“我不怪你,妈妈也不会怪你。”毛岸英轻轻说道。

此时的毛岸英相信,妈妈的在天之灵,看到他们父子相拥而泣的场景,就是她最幸福的时刻。

结语

1982年,长沙市政府在对杨开慧家中老屋进行修缮时,无意中从墙缝中发现用油蜡纸包裹着的杨开慧的书信手稿。在这些书信里,杨开慧尽情抒发着对当时远在赣南地区从事革命斗争的毛主席的思念与牵挂。

“我幸运地得到了一个爱人,我觉得我为母亲而生以外,我就是为了他而生的,他是我的全部。”

相信在杨开慧慨然赴死的那一刻,她的心里,只有对革命理想的坚定信仰,只有对毛主席的无限深情与爱。

0 阅读:191

史海任我行

简介:每一段历史都该被铭记,我要做的就是让历史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