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谍王”潘汉年,两次惹怒毛主席却要求不杀?原因令人感动

洋洋爱说史 2024-05-06 10:01:17

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5年4月3日晚,住在北京饭店的潘汉年突然接到了楼下前台打来的电话,声称有人要见他一面,要他赶紧下来。

挂了电话之后,潘汉年并没有没有多想,穿着身上的便衣,脚下踩着拖鞋急急忙忙的就下了楼。

然而,当他步履匆匆的来到一楼的客厅时,却不由得愣住了,因为要找他的不是别人,正是时任公安部长的罗瑞卿。

看到一脸严肃的罗瑞卿和他身后同样表情庄严的便衣警察,潘汉年心中已然明白了三分,果不其然,看到潘汉年到来,罗瑞卿也毫不啰嗦的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张对折的白纸,宣读了上面对潘汉年的逮捕决定。

接着,在两名便衣干警的“陪同”下,潘汉年走出了北京饭店的大门,坐上了早已等待在门口的小汽车,一声马达响起,车子一骑绝尘,迅速消失在了夜色中。

两次惹怒毛主席,如今一朝被捕,潘汉年内心对自己的命运已经是无比的悲观,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最后却是毛主席亲自点名,救下了他的命。

那么,潘汉年究竟因何被捕?他的被捕与两次惹怒毛主席有什么关系?

一错再错

1939年9月,上海租界的百乐门大饭店住进了一位不同凡响的客人。

此人西装革履、衣着华贵,年纪不过三十出头,但举手投足间却派头十足,一挥手便包下了百乐门的豪华套间,俨然一副大家公子的架势。

恐怕谁也不会想到,这位看起来风度翩翩,挥金如土的客人正是潘汉年。

事情还要从1939年年初说起,这一年的2月份,党中央决定成立中央社会部,负责对外的情报和敌后工作,而社会部里面的成员则多数都是原中央特科的人员,比如担任部长的康生,又比如康生之下担任副部长的潘汉年。

此时的潘汉年正奉命在香港组建党的情报组织以及华南情报局,重建过去被破坏的情报系统。

在将香港的情报工作重组的差不多之后,潘汉年又来到了上海。上海在三十年代初期是临时中央的所在地,中央特科的总机关也坐落于这里,但此时,在国民党多年的破坏和渗透下,整个情报系统已经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想要重建谈何容易。

为了不暴露身份,顺利完成党交代的任务,潘汉年化名“萧叔安”,以上流社会的身份作为掩护,频频出入百乐门等高级场所,结交江湖上的各类人士,暗地里组建情报网。

借用这种方式,潘汉年结交了三教九流、社会各界的人士,为党的情报工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种方式为潘汉年的工作带来了便利之处,但也为他带来了意外之祸。

1943年,潘汉年在上海会见了汪伪政府的特务头子李士群,这次会见本来是奉组织的命令,去收集日伪集团的情报的,但是在会见的过程中,李士群突然提出要带潘汉年去见汪精卫。

这项突如其来的建议并不在潘汉年原本的计划之中,但为了情报工作的顺利开展,潘汉年也只能硬着头皮跟着李士群去见了汪精卫。

按理来说,作为情报工作者,游走于各方势力之间,有时甚至不得不做出一些无奈之举,都是极为寻常的事情,只要事后向组织报告并详细说明,一般都不会有什么问题。

但问题就在于,潘汉年在会见汪精卫之后,并没有向组织汇报,而是悄悄的将这件事隐瞒了下来,甚至于到了1945年,毛主席单独找他谈话,几次暗示潘汉年说明情况时,潘汉年也仍然是隐瞒不报。

1955年3月下旬,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一次全国党代会,潘汉年作为上海代表团的一员也参加了这次大会,会议的其中一项议题是关于高、饶二人反革命联盟的报告,毛主席也发表号召,希望党内与高、饶二人有关系,以及存在历史问题的党员积极交代问题,并提出在不久的将来在党内进行思想上的整肃。

直到这时,潘汉年才终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在会议结束后的第二天,也就是4月1日那天,他向代表团的团长陈毅说明了这件事,并写了一份报告。

得知这件事情后,陈毅被吓了一大跳,第二天就亲自赶往中南海当面向主席汇报这件事。而毛主席在看到潘汉年的坦白报告后,不由得大怒,多年来,他一直在给潘汉年主动坦白的机会,但一直等到如今快要走投无路时,潘汉年才终于说出实情。

毛主席盛怒之下,在报告上写下了“此人从此不可信用”八个大字,潘汉年也由此被公安部立案逮捕。

然而,这还只是潘汉年两次惹怒毛主席的其中一次,其实早在这件事情之前,潘汉年就已经惹怒过毛主席一次。

不为人知

多年来,人们一提起潘汉年的案件,想到的就是他因私下会见汪精卫,事后隐瞒不报,从而惹得毛主席大怒这件事,这件事情固然是导致潘汉年被捕的直接原因,但其实,在这件事情之前,潘汉年还做过另外一件不为人知的往事,同样是将毛主席气的大发雷霆。

这件事情相比较于私下会见汪精卫,要更加复杂,也更加严重,而这一切都要从30年代的一场叛变事件开始讲起。

1931年4月,作为中央特科负责人之一的顾顺章被捕叛变,作为中共历史最危险的大叛徒,顾顺章不仅参与过特科的组建,还长期负责党的政治保卫工作,因而知道党的许多机密。

为了避免党的地下组织全军覆没,中共中央决定对上海的特科进行改组,此时,负责中央工作的是王明,在他的批准下,作为江苏省委宣传部长的潘汉年由此被调任为中央特科的第三把手,并兼任情报科科长。

但不久之后,随着局势的越发紧张,主持中央工作的王明,心中的恐慌一日胜过一日,为了保证自身的安全,王明主动提出要离开上海,到苏联去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一职。

不过,王明虽然离开,但他却始终恋恋不舍手里的大权,临走前,他叮嘱临时中央的常委博古,一定要更换中共与共产国际的联络的密电码,同时还要设置一个秘密联络员,一旦国内发生什么大事,就让这个联络员到莫斯科去找他,其中,王明还反复强调:

“为了安全考虑,这个秘密联络员不允许带纸质的文件信函,只能将内容记在脑子里,靠口述传达。”

在博古的推荐下,这个秘密联络员的人选,落在了以聪明机敏、记忆力强而著称的潘汉年身上。

1933年6月,随着上海白色恐怖的氛围愈发浓厚,潘汉年等人不得不撤出上海,转移到中央苏区工作。

红军的万里长征开始时,潘汉年也身在其中。1935年1月,红军在贵州境内的遵义召开了具有重大意义的遵义会议,

会上总结了一个时期以来博古等人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决定由毛主席重新负责军事指挥,面对如此重大的人事调整,博古决定派遣秘密联络员潘汉年到苏联去见王明,向他汇报国内发生的事情。

1935年2月10日,潘汉年化装成商贩从贵州出发,于9月中旬抵达莫斯科,见到了王明。王明在知道了国内的情况后,决定派遣潘汉年和林育英回国传达共产国际的指示。

林育英

林育英于1935年10月初从莫斯科出发,11月上旬抵达陕北,找到了党中央和毛主席,而另一边的潘汉年则是身负更加艰巨的任务。

由于长征的缘故,中共与共产国际断联了许久,从前联系的密电码已经不能使用,潘汉年便在共产国际的情报局学习了一套新的密电码,熟记于心之后带回延安。

可回国之后,潘汉年却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到陕北去,将密电码交给党中央,而是奉了王明的命令私下里先去与国民党接触,这让毛主席很是恼火。

一次会议之后,毛主席对周总理说道:“潘汉年这个人不知轻重,对王明交代的任务看得比交密电码给中央还重,这么重要的密电码,放在脑子里九个月,不积极返回陕北根据地,将密电码交给中央后再去办别的事情,却让我们在这里急等,耽误了大事,这样的人不可信用!”

这件事情之后,潘汉年就在毛主席那里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再加上后来私见汪精卫不汇报,让毛主席更是对他失望透顶,但即便如此,在潘汉年被逮捕之后,毛主席也还是留了他一命。

网开一面

1955年4月3日晚,潘汉年被公安部门逮捕,关押在了公安部直属的功德林监狱内,然而,此时一个新的问题却再次跳了出来,那就是如何处置潘汉年。

按照组织规定,潘汉年先是在未经延安党中央允许的情况下与国民党接触,之后又私见汪精卫不汇报,可以说是严重违反了组织纪律,应该予以严惩。

恰巧潘汉年案发时,又正值党中央处理高、饶一案,党内的政治氛围十分紧张,甚至于有人提出要将潘汉年“杀头”,但毛主席始终没有应允。

一直到1962年,毛主席在七千人大会上作报告时,再度提起了潘汉年,他说:“有个潘汉年,过去当过上海市的副市长,现在关在监狱里面,但我们没有杀他,不杀他,不是没有可杀之罪,而是杀了不利,像潘汉年这样的人,只要杀了一个,杀戒一开,那么其他类似的人就都得杀”。

有了毛主席的网开一面,潘汉年的事情很快就有了结论,1963年1月,最高人员法院判处了潘汉年15年的有期徒刑,刑期从被逮捕之日算起,但鉴于潘汉年被捕后认错态度良好,以及刑期已过一半,最高人民法院又很快宣布对潘汉年予以假释

一个月后的2月13日,潘汉年在公安部门的管制下走出了监狱,在公安部的安排下,他被转移到了北京郊区大兴县境内的团河劳改农场,并在这里与妻子团聚。

虽然名义上是劳改,但实际上,潘汉年在团河农场的生活过的还是相当滋润的,每个月有200元的生活费,可以自由活动,组织上还为他们夫妇二人分配了一个小院子,在院子里可以种种树、养养花、或者到附近的河里钓钓鱼,以及到城里探亲访友都是允许的。

不仅如此,时任公安部副部长的徐子荣还对团河农场的上上下下都有所关照,叮嘱他们好生照料潘汉年,尽量满足他的一切生活需求,徐子荣本人更是与其他两位副部长一起去看望过他。

原本,潘汉年的案件到了这里也就应该结束了,尽管他违反了组织纪律,但也因此被判了刑,蹲了好几年的监狱,也算得到了应有的教训。

但随着1966年十年政治运动全面来临,潘汉年的处境又迅速恶化。

十年运动中,林彪、江青等人为了收集曾任公安部长的罗瑞卿的“罪状”,便决定从潘汉年身上下手。

1967年,潘汉年夫妇被再次投进了监狱,受江青直接领导的专案组,不仅将潘汉年的生活标准降到了最低,还对他进行了无休止的审问与折磨,仅1968年10月到12月三个月内,潘汉年就被突击审问了40多次。

1975年,不堪忍受折磨的潘汉年被下放到了湖南省茶陵县的劳改茶场,多年的监狱生活已经严重损害了他的身体健康,来到茶场一年后,潘汉年便出现了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

到了1977年2月,潘汉年已经病到了卧床不起的地步,4月14日,潘汉年,这位传奇的“间谍之王”孤零零的病逝于湖南长沙的医院内。

哪怕去世时,强加于他身上的罪名依然没有被去掉,直到1982年的8月,党中央才终于发出了为潘汉年平反的决定,而此时距离潘汉年去世,已经过去了5年,这位“王牌谍王”,想来也只能含笑于九泉之下了。

看完潘汉年两次惹怒毛主席却要求不杀的故事,屏幕前的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参考资料:

潘汉年冤案——百度百科

《毛泽东为何说不杀潘汉年等人是“杀了不利”?》——凤凰网

《潘汉年冤案:毛泽东亲批此人不可信用》——凤凰网

《红色特工潘汉年:情报胜过百万兵 操纵五面间谍》——中新网

《红色间谍潘汉年传奇人生 打入汪伪“特工总部”》——凤凰网

《博古与潘汉年关系的背后》——光明网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0 阅读:12

洋洋爱说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