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人文:谁能想到,沙尘天气里也藏着银川作为塞上江南的秘密?

桂临塞上聊历史 2024-02-19 16:03:50

银川今年的沙尘天气来得可真早,在雨水节气里,南方下的初雨,没想到银川却是在下沙子,都还没出年可就来了,往年基本都到三月份以后。

前天晚上威记被一阵土腥味闷醒,于是赶紧关窗,结果早上起来发现屋里一层沙,窗外能见度还不到两百米。一直到了入夜才慢慢散去,今天没有沙尘的感觉了,可是天色依旧是阴沉沉的感觉。可能是知道年假结束了,所以沙尘天气也来凑个热闹吧?

威记下楼想还车给朋友,结果到了车跟前一看,好家伙,不洗车好像说不过去,洗车好像又是白洗,真是纠结。不由得赋诗一首:

《落沙·盼春》~阿威

千里浓云落黄沙,塞上江南灰无涯。

但盼人间尘埃尽,万紫千红染天下。

说起来,在印象里,银川也是深受沙尘侵蚀的地方。在很多人的眼里,银川就是一个和沙漠戈壁,和荒凉为伴的一个地方。

但其实银川自古可是有着“塞北江南”(后来叫“塞上江南”)之称的好地方,它之所以变得黄沙漫漫,都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很多人都知道,银川之所以叫“塞上江南”,是因为唐朝诗人韦蟾的一句“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而闻名。

但是很多人在这句诗里,很少注意到一个“旧”字的,这也说明,银川起码在唐朝以前就已经以“赛江南”的出名。那么它是在唐朝以前的什么时候出名的?

都知道,秦朝时期蒙恬征河套地,顺便把宁夏收入囊中的时候,发兵几十万,开发宁夏平原,由此开启了宁夏的黄河水利灌溉历史。

到了西汉武帝时期,迁移中原数十万贫民、田卒到宁夏戍边屯垦。使得两汉盛世,宁夏出现了“沃野千里,谷稼殷积……牛马衔尾,群羊塞道”的繁荣景象。

不过这时候宁夏还没有“塞上江南”称谓,更没有沙漠!

一直到了南北朝的北周时期, “塞上(北)江南”出现了。

不过这时候的“塞上(北)江南”不是指现在人们所想象的意思。它最初的意思指的是来自江南的人文之风、人文之气对塞北宁夏的影响,并不是指宁夏的风景。

宋代地理名著《太平寰宇记》载“:(灵州)本杂羌戎之俗。后周宣政二年破陈将吴明彻,迁其人于灵州。其江左之人尚礼好学,习俗相化,因谓之塞北江南。”

宋初成书的《太平御览》也有类似的记载:北周破陈后“,迁其人于灵州,江左之人崇礼好学,习俗皆化,因谓之塞北江南。”

“北周破陈”是什么意思?

南北朝时期,北周武帝想着统一天下,于是在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派大将王轨率大军一路南下伐陈国,陈国大将吴明彻率领3万人马前去迎战。结果不敌,吴明彻只好率军投降。

投降后,吴明彻郁郁而终,但是其部下是不可能放归的,于是就把这三万人马迁徙到宁夏平原,用以屯田。由于这三万人都是江南人,他们的到来,以其擅长农耕、崇尚礼仪的文化特点影响了本地性格粗犷豪放,不擅农业生产的百姓。

从秦朝到北周时期,宁夏平原的水利灌溉设施已经比较完备。这三万人的到来,同时也把江南的风俗习惯、水乡文化带到了银川,同时也将优良高产的农作物籽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适用的生产工具以及先进的生产经验一起传播到宁夏平原。

居民的生活习俗也有了很大改变,从粗犷豪放、不拘小节变得彬彬有礼、崇尚礼仪。可谓不是江南赛江南。

而“塞北江南”特指银川,是从北宋曾公亮主编的《武经总要》里开始的: “(怀远镇)有水田、果园……置(堰)分河水溉田,号为塞北江南即此也。”

既然是“塞上江南”,那为什么和沙漠又联系到了一起?

这里的历史成因很多,除了气候变化,更重要的是人为破坏。

随着历史的发展,包括宁夏在内的西北地区人口越来越多。,对于木材需求量大增,比如说建造房子,冬天取暖等都需要木材。尤其是西夏时期。

西夏王朝大兴土木,广造城池,放牧泛滥,对于木材等原料的需求量大大提高,而那时候有没有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的理念,于是树木和植被变少,以至于水土流失严重,于是风沙肆虐,在气候的催化下,渐渐就出现了沙漠。

到了明朝时期,由于明朝廷和虏寇的对抗,交界的贺兰山沿线处于防御需要,更是寸草不生,就这样,沙漠化更严重了。如果不是有贺兰山,宁夏平原也早就是沙漠了。

破坏容易恢复难。现在治沙也成了一门学问,任重而道远。

有谁能想到,沙尘天气里也藏着银川作为“塞上江南”的秘密?

这里是银川!发现银川之美,感受银川之美!

我是阿威,用温暖的文字,翻起尘封的记忆,记录银川的人文历史!谢谢阅读关注!

0 阅读:12

桂临塞上聊历史

简介:喜欢历史,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