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零碎的19份打工经历,写成了书|聊书《我在北京送快递》

大安于隅 2023-09-09 11:32:03

—— 大安聊书系列 ——

想聊一本书,又不止于想聊这本书

【书名】

《我在北京送快递》

【推荐阅读人群】

对普通人的打工故事感兴趣的朋友

【类别】

文学 非虚构

这本书看看还挺快的。这是一个普通人写自己近二十份打工经历的非虚构记录,开始看后,就被吸引着不停翻下去。没几天就翻完了。

吸引之处,一方面在于作者胡安焉的语言风格,他像在和你聊天,讲得平白实在。一溜读下来,像在滑滑梯,没有理解上的阻力。另一方面,他描述的经历是我完全不熟悉的世界,比如顺丰/德邦的快递员生活、便利店/自行车店的店员工作、漫画社的画图打工、服装市场的店铺经营…让我看到了另一种生活状态。

这种状态里,一个是打工者形象。

为了生存,后面是为了女朋友,胡安焉选择各种随缘遇到或是门槛低的工作。他对不同工作的适应性让我觉得吃惊。

他如实记录了工作中遇到的人和事。比如S快递公司一波三折的入职程序,D公司里熬夜捡件的夜班,自行车店那战斗型人格的店主,服装市场里的明暗竞争…

虽然快递员、店员类的工作,被视为低学历、低门槛的工作,但在胡安焉的叙述中,我看到这些工作也绝不简单。它有体力的煎熬,也有人际的复杂。若换成是我在这个环境里,恐怕会坚持不了多久…

我只不过是相对幸运地来到了一个和自己相匹配的环境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所处环境之外的那部分。

另外一个,是观察者形象。

叙事之外,他用文字记录着对自己、对别人的观察。那些初入社会对人际关系的懵懂,到后来对经理、对公司心态的细致琢磨,再到对人群交往的恐慌和回避…他边记录,边在回忆里观察别人,观察自己。或黑色幽默,或自我调侃。

正是这部分形象的存在,让这个记录变得有出版价值,而且引起了多数人的关注和共鸣。

直接摘录下文中我很喜欢的几段话吧。

比如关于在D公司上夜班时遇到的同事的不幸:

“从头到尾,我们所有人只是在旁观,静静地看着事态发展,没有人出来教训他,也没有人伸手援助孕妇,顶多只是安慰她几句。我们也各有各的压力,各有各家里不顺心的事,谁也没有余力顾别人。在那种工作场所里,每个人都被生活压榨着,同情心因此透支,然后不知不觉地变得麻木、冷漠。”

比如对于网络课程的吐槽:

“主编从没做过网店,对运营一无所知,但他学习能力强,而且远比我投入。我们到处找网店运营的视频教程,听了无数的讲师讲课,努力发现自身的问题,又上派代网读运营文章。那些网友文章大多是吹牛逼,对关键操作避而不谈,将次要因素当主要讲,以显出自己能人所不能。”

比如关于快递工作对人性情的影响:

“怎样的人,很大程度上是由我所处的环境,而不是由我的所谓本性决定的。其实在当时我就已经察觉到,工作中的处境正在一点点地改变我,令我变得更急躁、易怒,更没有责任心,总之做不到原本我对自己的要求,而且也不想做到了。这些改变有时会让我觉得痛快,我痛快的时候就不太能感觉到烦躁和不满。比如有次我骂了一个不认识的妇女——我很少骂人,因此印象特别深刻。”

“我生气不是因为钱,而是因为被冤枉,以及平白增添的麻烦。或许还有对所有我不认同但不得不接受的不公平、不友好、非人性的规则和条件的不满。但我不能把气撒到她身上,否则我对她也是不公平、不友好、非人性的。”

“我还发现当我获知我很快就要脱离这份工作后,我的大多数感受都是正面的、美好的,我变成了一个比原来的我更好的人——最起码比在之前工作中的那个我更好——更温和,更平实,对人也更有耐心。这说明我其实讨厌这份工作,甚至讨厌所有我做过的工作。当我被迫去工作的时候,我很容易烦躁、怨恨、满腹牢骚,而且总是不公正地把我每天伺候的客户看得比真实的他们更自私自利、蛮不讲理和贪得无厌。”

比如关于不同工作经历中的本质重复:

“你意识到这点之后,你就可以蛮有把握地声称,你的下一个女友也将和现在的女友相差无几。从你交上第一个女友时起,你其实已经在和最后一个女友交往。你到了一个新公司上班,看到新的上司和同事,不用说,他们很快会变成你以前的上司和同事。你已经可以预料会被怎样对待,你可以预言将经历些什么,因为他们只是你的人生的演员们。你终于领悟到这个世界的结构:

这些人都是以你为圆心的圆,他们的半径就是和你的关系。自然了,同样的半径上可能重叠着很多个圆,这不是一组平面的图形,而是你螺旋上升的人生的一个切片。难怪人们羡慕那些头脑简单的人,因为他们的目光不穿过表象,他们的思想不抵达实质。他们度过的每一天都是全新的一天,他们认识的每个人都是陌生人。他们把同样的痛苦和快乐经历了无数遍,每一遍都像是初次经历。”

胡安焉就是那个能看到自己的圆心和半径,还能看到不同圆之间的重叠交错的人。我想这大概也是这部书会起这个书名,以及会生出热度的原因。在低门槛的快递员岗位上,在重复的体力劳作中,这个人却一路保持、甚至是抗争着留住了自己的个体意识,生产出了高质量的生活观察、自我观察。

胡安焉最后说,他就想在这本书里写自己的故事。在个体的独特性背后,写到极致,便是共同性的出口了吧。事实证明,确实是这样。很多人在他的故事里读到了自己的影子,和声音。

快递员也好,上班族也好,低学历也好,高门槛也罢,我们在社会的不同位置上,却不约而同地做着相似挣扎:关于必须的生存和向往的自由,关于真实的自我和我们在世界里的现实位置。

“假如说,工作是我们不得不做的事情,是我们对个人意愿的让渡,那么与此相对的生活的另外部分,就是那些忠于我们意愿的、我们想做的事情和追求——无论其内容为何,我在这里暂且先称之为自由吧。”

以前胡安焉觉得不工作才是自由的,后来他觉得自由不在于享有什么,而在于意识到了什么。“其实我想说的自由,是一种建立在高度发展的自我意识上的个人追求和自我实现,是一个人真正区别于另一个人的精神内容…因为向往自由,人们才会有不同的追求,而不必总在狭窄的独木桥上互相倾轧。”

目前阶段,胡安焉在让自己感到自由的写作里,似乎超越了打工和自由的对立。这本非虚构是豆瓣上一篇热文的意外产出,他更想做的是虚构文学的创作,现在也在过程中。

“如今我不会再为自己和别人的差异感到惶恐不安,相反,我珍视自己的个性。虽然我仍然很无知和胆怯,但在这之下多了一份坚持和信心。此后无论我打工或写作,那对我来说都是一种自我精神的建设。”

这本书,让人旁观了一个普通人的生存和精神探索。普通,却让人有共鸣、和被嘴替的力量。

最后想记录的一点是,除了这本《我在北京送快递》,还看到一本外卖员王计兵写的诗集《赶时间的人》,也是颇有热度。某种程度,觉得这种热度下带着一丝反讽。读者对它的惊艳,有一部分是基于作者的外卖员/快递员身份和文字工作者之间的形象反差。

想起我妈之前对娃说的话:“你看,读书不好的人才在大热天送外卖!“对于这些低学历门槛的工作潜藏着社会评价的鄙视链。正是因为它处于社会底端,它的内容就越具有冲击力,这也是书名如此显眼的原因。

于我而言,胡安焉的故事让我再次感受到了普通人生活里的力量,以及文字记录的力量,很是喜欢!

这本和上次写过的《盐镇》,都是我这几个月遇到的很喜欢的非虚构作品!它们让我愈加坚信文字记录的意义。啊,写字动力又被加满了!

一人读书

一本书,万种思考

一人读,百般生活

一位阅读热爱者的私人分享频道

撰文/王大安

场域活动孵化人 / 非虚构写字者

记录探索这个平凡世界

让日常更好过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