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真的没有搞经济建设吗?说说饱含血与汗的旧中国经济

聪征说社会 2024-05-14 20:18:4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开开

编辑|t

引言

建国初期,面对满目疮痍的城市与工业基础,许多人认为民国时期完全没有经济建设,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作为旧时代和新中国的过渡时期,民国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且在1912到1919年更是创造了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十年”。

那么民国时期经济建设都有哪些具体表现呢?各地区经济又是如何发展呢?

(民国时期)

一、城市化发展——以青岛为例

民国时期青岛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是依靠德国殖民时期的建设。

德国侵占胶州湾后将青岛打造成贸易殖民地,并在此建设港口开展国际贸易。

到了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并对青岛港口重新开展了建设,此时青岛港的海上贸易往来急剧攀升。

(胶州湾老照片)

到了1934年,青岛成为仅次于天津和北京的中国贸易第三大港。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也会反作用于经济建设。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诸多海外留学归国学生进入政府工作。

他们提出了《青岛市实行都市计划案(初稿)》,以青岛为试点,推动各城市的经济建设的发展。

除了基本的海外贸易,国民政府还在积极推动青岛市的工业发展。

(青岛老照片)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以日本在青岛所留的工业基础设施为基础,充分发展民族基础工业。

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贫穷的胶州湾西海岸已经开始追上发展较早的东海岸。

青岛市也以胶州湾为基础,逐步进入城市化的发展中。

为了繁荣海西的建设,胶州湾环海道路北起城阳,南至薛家岛,路经塔阜头,红石崖等处的铁路,水上交通等路线正在进行规划测量和修筑。

此也为新中国建立后,青岛的城市化发展奠定了强大的基础。

(1942年的青岛)

二、农村的建设

民国时期,由于政府对农村经济的忽视,导致农村经济的崩溃,农民贫困问题得不到解决。

再加上帝国主义的工商业和农业影响,无数商品的倾销,导致农村原本的消费市场受到毁灭性打击。

在当时,农民生活水平极度低下,除了生活物质资源的匮乏,收不抵支,还会有营养不良导致的高死亡率。

据记载,丰年时,农民剔除生产性支出、生活性支出以及金融性支出后,基本不会有任何剩余财产。

(穷困的底层百姓)

荒年时,更会出现为了减少粮食消耗和经济支出,父母会将孩子杀死。

在川北,还出现杀人卖肉的风潮。死尸每斤五百文,活肉则卖一吊二百文,或几吊钱不等云。

华北农村地区更是出现大量人口涌出,闯关东,走西口的现象比比皆是。

而在经济状况较好的江浙地区,大多数农民也是依靠借贷度日。

(农村农民年收入(节选))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农村经济陷入崩溃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

为了复兴农村的经济,经济学家和政府开展了一系列运动来寻找复兴农村的道路。

政治上,取消苛捐杂税,减轻了农民负担,使农民的附税不超过正税,让农民有所余。

在经济上,根本整理耕地,准备建设农业生产制,并且提高农产物的价格和保护关税,让农产品的价值增加。

例如在西北地区,施行移民政策,将难民和流民移至黄龙山区,积极垦荒。

(二三十年代的农村)

为了将农产品从农村运出去,政府将铁路,航路和公路整理维修,并扩充交通路线,降低运输费用。

通过政治,经济,农业和教育多方面共同发力,立足于当时农村的经济现实。将农村经济从崩溃中挽救回来。

到了1949年,农村人口流动呈稳定趋势,部分农民基本保留自己的生产资料。农村经济建设得到较大发展。

(二三十年代的农村)

三、工业的发展

在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政府颁布了《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公司条例》《商人通例》等条文来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

据资料显示,军阀、政客以及商人在京津冀地区大量投资工矿企业。

京津冀地区的纺织业,面粉,火柴,玻璃,电力,水泥,陶瓷,食品等工业得到快速发展。

(京津冀地区历年所设工矿企业行业分布表(节选))

诸多企业由军政官吏投资,集中在北京,天津和河南的东部地区,因此该地区联系密切,经济也发展较快。

在民国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修订了《工业奖励法》《工厂法》《公司法》等,民族资产阶级兴办企业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例如在西安,开办了最早的现代纺织企业——大华纱厂。并将陕西地区变成全国重要的棉纺织工业基地。

而随着一战的爆发,这也让民族工业的发展迎来短暂的春天。

(一战开始后,京津冀地区工业发展出现高潮)

国民政府回收部分列强在中国办理的工厂,并将其国有化,大量先进的机器投入使用,工业得迅速发展。

在当时,京津冀地区工业迅速发展,成为全国的经济较发达地区。

而随着工业资源的运输,工业区的铁路,航路,公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据资料显示,从1911到1949年,民国政府时期共建设了17100公里的铁路。公路里程更超过十一万。

(修铁路)

四、经济低迷的原因

民国时期,明明国家已经大力发展了经济建设,但是到最后为什么又是一穷二白呢?

第一就是帝国主义的卷土重来。在一战结束后,西方有功夫继续侵略中国。由于晚清政府签署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经济难以有条件稳步发展。

(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

西方商品对中国商品有完全的优势,这导致中国民族资本企业受到了西方毁灭性打击,许多民族资本最终都走向破产。

第二是战争对经济建设的摧毁。抗战时期,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的战场,本土产业受到了日寇的侵占与军火打击。

抗战结束后,内战又开始,战乱的情况下,经济建设脚步基本停止。

第三是国民政府对全国工业施行垄断政策。在赶走日寇后,国民政府接收了日本在中国的工业和企业,虽然说是国家经营,实际上却是四大家族的私有物。

(民国蒋宋孔陈四大家族)

结语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的中国,旧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导致中国的经济建设犹如夹缝中生存,是举步维艰的。

民国政府纵然有心高经济建设,但是在那样的背景下,是无法有较大的作为。

只有挣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对中国的束缚,中国的经济才会有发展的可能,而新中国建立后的经济蓬勃发展,更是验证了这一点。

参考资料:

刘鹤.《农村经济》(1933-1937)杂志的农村经济思想探讨[D].吉林大学,2021.

袁春晓.青岛民国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1929-1937)[D].青岛理工大学,2016.

0 阅读:72

聪征说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