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作家出主意贾家庄保住了集体化,贾家庄不负众望续写山西好风光

耿说来意 2024-05-14 08:34:42

朋友去山西吕梁贾家庄村参观学习,回来深有感触,说那真是农村集体经济的典型,通过跟这里的两代书记交流,深深为他们身上那种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坚定性所感染。

说贾家庄村恐怕比较陌生,说那里是歌曲《人说山西好风光》的诞生地,是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故事发生地,就不感到陌生了。

解放前,贾家庄是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山村,举目尽是“碱圪堆”、“水圪洞”、“白毛碱地”,世代受苦受穷。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村里搞起了合作社,人多力量大,大干十年,改造了碱荒滩,粮食亩产由最初的183斤上升到亩产816斤,成为中国北方第一个粮食产量“跨长江”的村庄,成了高产的米粮川。

穷山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吸引了一个大作家的注意,他就是“山药蛋派”主要代表作家马烽。马烽来到贾家庄,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写出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拍成了电影,家喻户晓,插曲《人说山西好风光》至今广为传唱。

朋友说贾家庄村是农村集体经济的典型,这个名村是怎么成为集体经济的典型的呢?里面颇有故事。

80年代初,农村时兴分田单干,贾家庄所在的汾阳县当时318个村,只有贾家庄等6个村子迟迟未动。省里领导毫不客气地点名批评贾家庄,说你们要考虑一下个人发展前途啊。意思已经很明白了,不换脑筋就换人,压力山大。可贾家庄的老百姓知道集体才是他们的优势,不想单干。

重重压力之下,贾家庄村想到了已担任省委宣传部领导的马烽,想让他给拿个主意。马烽听了贾家庄人的困惑,给他们的建议是“因地制宜”。于是贾家庄制定出了“三田到户、一集中、五统一”的方案,核心是集中,责任田连片集中,集体统一机耕、统一调种、统一排灌、统一植保、统一收打。因为分得不彻底,有人又担忧拖全县甚至全省的后腿,老书记邢利民硬着头皮坚持下来了,他坚信:“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道路不会错,共产党人的奋斗宗旨不就是要让所有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吗!”

贾家庄村用折中的办法,保住了集体这一发展优势,成了集体经济的一面旗帜,农业、文旅、酒业、培训各大板块齐飞,2022年底经营性集体固定资产达到12.2亿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3.2万元,靠集体经济实现了民富村强。

分田单干是风浪里孤独行走的小船,贾家庄村靠集体变成了一艘能抗击惊涛骇浪的船舰,在共同富裕的大道上续写着山西好风光。

0 阅读:1

耿说来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