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做出这2个错误的判断,以至于直接放弃了东北

贱议你读史 2024-05-18 21:52:20

当年张学良为何要放弃东三省呢?明明当时东北军完全有能力和小日本一战的。1931年的9月19日,彼时的张学良身在北京,在接受大公报访问的时候,他曾这样坦言:“吾早下令士兵,面对日军的挑衅,不得抵抗。故北大营我军,早令收缴军械,存于库房”。

也就过了两天,老蒋也发表了所谓的告国民书,内容主旨归纳起来就是这么两点:

“希望我全国军队,对日军避免冲突”、“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断”。

当时两个人都有这么两点错误的判断:

1、对当时日军的企图没有正确的判断,误判了日军的野心;

2、寄希望于当时国联的调停。

在晚年的回忆录里,张学良写过这么一段话,也算是事后诸葛亮的清醒了吧:

“是我们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我当时判断日本人不会占领全中国,我没认清他们的侵略意图,所以尽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给他们扩大战事的借口”

另一方面,多多少少也有保存实力的心思在里面掺和着。这是由当时时代的局限性造成的,民国军阀林立,手里有军队,有枪杆子才有立足之地。

老张心里也清楚,东北军毕竟不是嫡系,时刻被老蒋提防着。倘若和日本开战,他决计是得不到来自老蒋,和其他军阀的资助,这也就意味着,他东北军将独自面对日军的兵锋。

不管最后结局是胜利还是失败,对于东北军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结果。没有军队,那张家人在东北就没有地位,丢了地盘,手里还有枪,去哪都有实力和人谈价。

其实,当时日军染指东北,也是心有顾虑,一开始只是试探性,想摸清底牌。日本国内对于是否开战,也一直是争论不休,反对派和主战派互相辩驳的声音一直没停过。

等小日本一看居然兵不血刃地拿下了,东北这么一大块肥肉,这大大地刺激了日本军部的野心。号称精良的东北军,几乎是一枪不发,一泻千里,那剩下的其他底牌也没啥好顾虑的了。

最后,就做一个假命题吧,倘若当时东北军全力抵抗,哪怕只剩一兵一卒,结局会如何我不知道,但至少军人的名誉不止于此。

《述国亡诗》 花蕊夫人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1 阅读:147

贱议你读史

简介:八零后老腊肉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