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亲眼目睹了一个女孩变“抑郁”的过程:其实,所有的事情早有迹象……

嗨猪的家庭 2024-02-18 14:03:06

昨天半夜,朋友给我发了一张诊断书。

上面显示:经诊断,她的女儿有轻度抑郁。

还没等我回答,朋友又发了一大串文字:

“我每天努力赚钱,供她吃供她喝,她怎么还抑郁了呢?

现在的小孩子是不是太玻璃心了,她还有什么不幸福的啊!我们以前每天能吃饱就觉得特别幸福。”

很多父母不理解孩子为什么抑郁。

但其实,孩子抑郁症的背后,是无数个不被理解以及夜以继日的情绪堆积。

《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中显示:

少年抑郁症患病率为15%-20%,每五个孩子里有一个;

而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50%为在校学生。

被长期贬低的孩子,一生都在寻求治愈

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为什么孩子会离奇变抑郁?”

最高赞作者王京花的回答让人特别深刻:

小时候,父母在吃饭的时候盯着我,边笑边问道:“期中考试想考几分啊?”

我放下筷子,试探性地说:“98分吧?”

父母“啊?”了一声。

我惶恐不安,讨好地问:“那考99吧?”

“你这孩子,真没上进心。”

见父母生气并带着责怪,我忙说:“考全校第一!”

这时,父母才欣慰地笑了。

在我们家里,如果不是第一就会挨骂或者惩罚。

期末考试,我被别人恶作剧,眼睛和鼻子血流不止。

妈妈知道后,并没有像别的爸妈那样心疼我,为我撑腰。

反而一直问我:“你是不是惹了他?不然为什么他不欺负别人就欺负你。”

我百般委屈,耐心地和父母解释。

结果,父母反而怪罪我:“这么大人了,你不知道躲开啊!”

我的钱被同学偷了,父母说我爱撒谎,自己花了钱还要推卸给同学。

高中后,我越来越放飞自我,成绩一落千丈:逃课,喝酒,打游戏,上网吧,看美女。

但是,父母每天还是会拿我和身边的同学比较。

无数次,我觉得特别痛苦,想割腕跳楼结束自己,却被各种责任感拉了回来。

我和父母讲我真实的心理情况,结果等到的还是批评:

“自杀的人都太自私了,不想想怎么给父母养老吗?”

于是,我再也不和父母分享了。

暑假那年,我失恋了,怀着视死如归的心情回到家里。

家里没有任何一个人感受到我的情绪,反而让我去给他们同事陪笑喝酒。

结果,回家后被骂了:“你给长辈敬酒的时候绷着个脸干什么,不会笑?”

那几个月里,白天就像行尸走肉。

晚上就开始做很多噩梦,睡眠时间不到两小时。

几年后,提起这件事,她说:“你们小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了。”

后来,我离奇地抑郁了。

我没有告诉父母,因为我不知道会给我的是救命稻草还是最后一根稻草。

总有父母在说,“我对孩子那么好,他怎么就突然抑郁了呢?”

事实上,没有什么突然,所有的事情早就有了迹象。

那些抑郁的孩子,他们曾经可能都经历了无数个难熬的日夜,内心早已千疮百孔。

弗洛伊德说过:没有人会无缘无故攻击自己,除非他经历过不断被否定被攻击的童年。

抑郁不仅是孩子的心理写照,更是家长的镜面写照,照见了父母需要成长的地方。

“贬低教育”和“捧场教育”

养出来的孩子,差别有多大?

央视节目《心理访谈》,报道了一个33岁的女大学生案例:

这个女孩,名叫范成金。

在家啃老10年,不出去工作,也不结婚。

面对父母的指责,镜头的拍摄,女孩控诉道:“都是家人毁了我。”

小时候,范成金很喜欢画画,脑子有服装构想,就能立刻画出一幅画。

结果母亲看到之后,把她大骂了一顿:“做这些有啥用!快看书去!”

有一回获奖,兴高采烈和父母分享,结果父母没有半句夸奖,而是一脸冷漠。

好心给家里人做一顿饭,结果被骂:“不中用,做的饭难吃!”

高考没考上,换来的是:“要你有什么用,花了这么多钱,却连一个大学生都考不上。”

像这样的冷嘲热讽,在范成金的生活中都成了日常:

“像个废物一样,干什么都不行。”

“我养你有什么用!”

“你要是能成事了,狗都成事了!”

“垃圾、白眼狼……”

在《中毒的父母》中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来自父母的打击,所造成的伤害效果不止是当下。它贯穿岁月,像一根针一样深扎在子女的心头。”

有调查研究表明:

经常遭受嘲讽、打击等贬低式语言暴力的孩子,性格缺陷的几率比鼓励式孩子大很多。

心理学也认为,从小被语言暴力伤害的孩子,长大后出现过激行为的概率最大,这类孩子特别容易激情犯罪。

没有哪个孩子不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若一直得不到父母的尊重和肯定,孩子自然会变得消极。

被父母否定的孩子,会变得越来越消极,甚至伤害自己。

而父母积极语言养育的孩子,可以唤醒孩子的内驱力,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个小男孩,喜欢上课提问各种奇怪的问题。

“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

甚至在课上做化学实验。

这些行为让老师们很无奈……

一天,老师让他把一张纸条带给妈妈,并告诉只有妈妈才能看。

男孩的妈妈看到纸条后愣了一下,接着读给他听:

“您的孩子是个天才,这个学校对他来说太小了,没有好老师可教他,建议您亲自教导。”

这个爱惹麻烦的男孩,是著名发明家──爱迪生。

面对孩子的调皮捣蛋,妈妈选择了保护。

很多年后,爱迪生偶然间看到了纸条:“你的孩子精神有缺陷,我们决定不让他继续就读,他被正式退学了。”

爱迪生看后泪流满面,他在日记中写道:“爱迪生是一个精神有缺陷的小孩,但是他的母亲把他改变成为世纪天才。”

哲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性的本质是渴望欣赏,孩子尤其如此,欣赏能让孩子长成参天大树,贬低能让孩子枯萎畸形。”

孩子最初的自我认知来自父母的反馈,智慧的父母,会把积极暗示不断传递给孩子。

养育孩子的路上,一定不要吝啬你对孩子的欣赏与鼓励。

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一样

很多父母认为,我打骂孩子都是为了孩子好。

恶声恶气才能教好孩子?这其实是对教育最深的误解。

教育博主王人平说:

靠对孩子的接纳、尊重和信任,赢得孩子对自己的尊敬和追随,还是靠权威、羞辱、甚至暴力赢了孩子,让孩子屈服和听从?

父母不同的信念、价值观和教育方式,会构建不同的亲子关系,养育出完全不同的孩子。

(1)给孩子犯错的机会,经历比结果重要

很多时候,孩子犯错,并不是有意而为之。

如果父母,就因此给孩子贴上“坏”、“傻”的标签,很容易给孩子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

朱永新在《让孩子创造自己》里面说:

“成长是个“试错”的过程。

孩子的心灵像稚嫩的幼芽,很容易受到伤害。

如果说错一句话,做错一件事,就受到父母的严厉批评,以后就再也不敢说、不敢做了,这些都会阻碍孩子的成长。”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教授乔·博勒数十年深度研究学习规律,找到了打开孩子高效学习底层逻辑的钥匙。她认为,只有打破大脑固化论等陈旧观念,给孩子充分的犯错和纠错机会,鼓励孩子多维度地思考问题……才能真正改变孩子的学习状态。

(2)鼓励比指责更重要,告诉他“你能行”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教授曾做了这么一个实验:

将一所小学一至六年级的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

测试结束后,他给了老师一份名单,并告诉老师们这是最有潜力的孩子。

8个月后,当罗森塔对名单上的孩子进行了复试。

结果奇迹出现了:

凡是名单上的学生,成绩相比上一次都有了非常大的进步,且一个个自信乐观。

但实际上,这些孩子都是罗森塔教授随便写的,根本没有测试。

那为什么学生们会进步神速呢?

那是因为老师相信教授们的实验,对名单上的孩子寄予厚望,给孩子超强的正面评价。

而这些学生在老师的鼓励和期待下,自然自信心增强,由此激发了各方面的潜能。

心理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作“自证预言”,即人会不知不觉按照预言行事,最终让预言成真。

这就很好地解释了,生活里的一些现象:

大人夸孩子有礼貌,孩子自然待人彬彬有礼。大人夸孩子优秀,孩子就努力学习,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3)往亲子情感账户里储值,才能更好抵御关系风险

很多父母常说:“有时候真的忍不住发脾气,难道作为父母就永远要对孩子委曲求全吗?”

在《爱的五种语言》一书中,盖瑞·查普曼认为人跟人之间是有一个情感账户的。

其实,父母和孩子也有。

父母往情感账户里面存钱,存款越多,亲子关系就会越好。

积极的心理暗示,就像润物细无雨滋养着孩子。那些被肯定、尊重的孩子,往往眼里有光、内心强大。

而消极的心理暗示就像毒药,摧毁着孩子对父母的信任。

那些贬低孩子的语言就相当于从账户取钱,消耗过多导致账户清零时,亲子关系自然会出现裂缝,甚至破裂。

家长要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多给亲子情感账户存蓄金钱,构建良好亲子关系。

《少有人走的路》中提到:父母给孩子讲有意义的故事,用小小的亲吻、拥抱和爱抚,用小小的警告和批评,就能及时纠正孩子的问题,使问题消失于无形。

美国著名儿童学家阿黛尔·法伯说:“永远都不要低估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

父母是孩子在这个世上最信任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的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庭不是战场,父母战胜孩子也不是荣耀,养育孩子不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

想要养育理想的孩子,那就得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给予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愿天下父母都能理解“爱”的真正含义,给予孩子尊重和理解,养出一个自信、温暖的孩子。

33 阅读:19918
评论列表
  • 2024-03-19 00:03

    天天骂,最亲的人挖苦讽刺,不得病才有鬼

  • 2024-03-18 13:58

    孩子抑郁完全是父母从小宠溺出来的,自我为中心,一旦受到挫折就难以承受,久而久之就容易抑郁。

    你看过吗 回复:
    挫折就是父母给的,考了99.5还会打骂一顿“为什么你会扣0.5?”,搞得好像父母在单位是最牛皮那个一样
  • 2024-03-30 07:03

    人生是修行啊,越老越想的开

  • 2024-05-13 17:21

    是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

嗨猪的家庭

简介:本号主要以分享亲子教育、育儿、家庭关系等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