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镇守汉中10年无人破,怎么姜维一接手,连30天都守不住?

古城青衣 2024-05-14 21:05:54

同一个地方,不同的人守卫,竟然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

到底是前者能力强?

还是后者的能力弱?

亦或者是形势使然?

蜀汉偏安西南,诸葛亮以天纵之才,尚且无法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

其继位者姜维偏偏不喜欢安生,非要强行北伐。

这就好比一只蚂蚁,非要以柔弱之躯举泰山之重。

结果就是,重重的压力折了腰。

魏延的策略

以守卫汉中为例子。

魏延守卫汉中的时候,北方的曹魏,从来不能进攻分毫。

后来诸葛亮去世,换做姜维守卫,却屡屡被攻破,连三十天都抵不住。

莫非真是姜维能力差?

魏延原来并不是刘备的部下。

他与关羽、张飞和赵云不同。

在征伐汉中的时候,魏延跟随刘备,在战争中逐渐崭露头角。

很多人都以为,刘备会将汉中交给张飞,张飞自己也这么认为,但是结果却大乎所有人的意料。

刘备竟然将这项任务,交给了魏延。

千万不可小看这项任务。

刘备的识人之明,远超诸葛亮。

就拿对马谡这个人的评价为例子,诸葛亮的见识就低了一些。

这可不是诸葛亮为了所谓的人情世故,故意显示。

军国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丝毫开不得玩笑。

大争之世,往往以务实为主。

以务虚为主的国家,会早早地灰飞烟灭。

因此,魏延绝对有过人之处,他担任了汉中的主将之后,并没有急功近利。

《孙子兵法》有云: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魏延明白当前最重要的是保住汉中,而不是向外开疆拓土。

因此,他的作战方针可以用八个字形容:

以守为主,以攻为主。

当北方的曹魏派兵来攻时。

他最擅长使用的战略就是请君入瓮。

先以饵兵为诱,让敌军入我瓮中,再以提前做好的伏兵攻击,给敌军一个措手不及。

如此一来,曹魏就会这么评价魏延:此人用兵变化莫测。

何谓良将,其战略眼光一流。

能攻敌人所不守,其守敌人所不攻也。

魏延的声望,在蜀汉自然是水涨船高。

大争之世,必须重视人才,刘备也给予了魏延厚望。

在关羽、张飞去世后,其地位仅次于诸葛亮。

《三国演义》虽然精彩,但是却喜欢将人物脸谱化。

即人物的刻画,过于简单。

每一个人物都历史中都是复杂的存在,没有人活得像戏台上的人物。

简单明了,爱恨分明。

人实际上非常复杂,复杂到根本难以简单地用“好坏”和“善恶”这样的词汇来形容。

因此,小说中简单地通过面相学。

直接给魏延定性,有反骨非常地简单化。

当然,这是中国大部分古典小说。

最主要的描写手法。

主打的就是一个未卜先知,主打的就是一个泾渭分明。

只有这样,才能到教化民众的目的。

至于教化最根本的目的,自然是以愚黔首,来维护天下的稳定。

魏延只能说是这种制度的牺牲物,身在时代和文化背景中。

若不能跳脱出来,掌握主动权,最后自然会成为牺牲品。

曹操,是跳脱出来的成功者。

善于品评人物的许劭给他的评价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一个“奸”字,就突出了反骨。

与诸葛亮对魏延的评价,完全可以划上等号。

但是人家手中掌握了主动权,在汉献帝面前可以赞拜不名,可以佩剑上。

魏延或许早就想走这一步。

奈何最后还是死于不善于筹谋,被马岱一刀斩于马下。

曾经的功业也随之付于流水,变成了一场虚无缥缈的梦境。

姜维的难处

不知蜀汉的后来者在汉中的城楼上,会不会回想起曾经的主将魏延,那是他奋斗了大半生的地方。

在那个地方,他也曾书写过“忠义”,奈何却始终被人怀疑。

时也?命也?

姜维,顾不得思索那么多。

在他看来,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北伐,费祎等人极力反对北伐,他们的理由也非常合理。

即国内空虚,若是再长期征伐下去,国家就会到了崩溃的边缘。

姜维未尝没有思虑过。

只是有些事情一旦开弓,就不能再回头。

蜀汉积贫积弱,民众又偏重安逸,靠什么国策来进行全国总动员?

一个国家要想维持下去,必须有一个核心的思想维持。

没有核心的思想,这个国家就无法形成一个强大的合体。

汉武帝非常明白这个道理,及时地推行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以诸葛亮之智,不可能想不到这些。

他为何选择姜维做继承人,除了看重其人的才干之外,他明白此人也是一个聪明人。

蜀汉,不可能停止北伐。

一旦停止,连维护统一的核心思想就没了。

北伐,就是让全国百姓不忘记曾经的大汉王朝。

咱们这些人,曾经帮助汉高祖刘邦取得天下,如今被奸雄种乱了超纲。

如果我们都忘记了初心,大汉就真的进入了坟墓当中。

可惜姜维所处的形势与魏延所处的形势,完全不一样。

曹魏蒸蒸日上,蜀汉却日薄西山。

双方的实力此消彼长,而掰手腕最考验的就是最基本的实力。

其次,姜维在汉中的群众基础,不如魏延。

魏延毕竟在这里经营多年。

有不少是他的故老亲友,他不可能眼睁睁地看着魏延被杀,而内心没有任何意见。

明面上,不能给其报仇。

暗地里,自然会做出不少事情。

姜维在面对外有强敌,内有掣肘的情况下指挥作战。

已然,失去了先机。

战争进行到后来。

或许他早就明白,这是一场必败的战役。

只是他无以报答,诸葛亮的知遇之恩。

他从曹魏一个边城的主将,一跃而成为蜀汉三军主帅。

这些都是因为诸葛老师慧眼识英,使他不至于埋没在滚滚的历史潮流之中。

试问哪根史笔,会记录一个边城的小将?

他不可能再次投降以保住个人的性命。

他唯有用生命,来护佑自己的精神信仰,这才是真正的死得其所。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