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史上最全的洛阳地区帝王陵墓简介

炖个考古 2024-05-16 07:10:38

洛阳,有十万古墓之众,葬着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数十个朝代百座帝王陵墓。

一、商朝1座

汤灭夏,建立商朝,定都亳,后迁都西亳(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尸乡沟一带)。1983年,考古人员在尸乡沟发现了3600年前的古城遗址——商都西亳城,位于今偃师区山化镇蔺窑村的汤王陵是商汤埋葬地成为不争的事实。1970年,蔺窑村的汤王陵被炸毁,陵台被挖了大半。2008年,当地村民按原有大小重修了汤王陵,现高7米、直径15米,存有“商成汤墓”石碑一通。直至第十一世商王仲丁将都城从西亳迁到嚣(今郑州商城遗址),商朝前期的十位商王死后理应都埋在了偃师一带,但具体位置不可考证。

二、东周25座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至公元前256年秦国攻灭东周国,周赧王出降,期间历经25位周天子,除周赧王死后葬湖南丁家溶,其余皆葬洛阳,分王城、周山、金村三大陵区,根据历史事件综合推测:王城陵区有周天子墓10座、周山陵区有周天子墓4座、金村陵区有周天子墓11座王陵。

1.王城陵区:位于东周王城遗址,埋葬着周平王至周简王10位周天子。1995年,王城东北隅发现四座战国中期大墓,出土一件石圭上墨书“天子”二字;凯旋路大墓出土一柄铭刻“繁阳之金”的铜剑。2002年,周王城广场勘探出一座车马坑,长42米、宽7.2米,是我国迄今发现规模最大的东周车马坑,有“天子驾六”的车马葬具,周边可能存在周天子墓。洛阳第27中学内还发现一座春秋早期四条墓道亚字型大墓(编号CIM10122),出土“王作醬鼎”铭文铜鼎和“王作醬彝”铭文铜鬲,应是周平王姬宜臼之墓。

2.周山陵区:位于周山森林公园,距东周王城遗址3.5公里,有4座大土丘。西部的一个相对独立,传为“灵王冢”;东部的3个连为一组,为“三王冢”,传为周定王墓、周悼王墓、周敬王墓。周山陵区未考古发掘,无法证实真实情况及各自的归属。

3.成周陵区:又称金村陵区,位于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北侧的金村。周敬王以王子朝之乱将都城迁往成周城,周敬王至周慎靓王11位周天子死后葬在这里。可惜的是,1928年~1932年,加拿大传教士怀履光盗挖了8座金村大墓,近万件东周文物流失海外,一去不返。

三、东汉11座

东汉,自公元25年,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至公元220年,汉献帝刘协禅位于曹丕,历经14帝,除汉献帝死后葬在河南省修武县,其余葬在洛阳,分南北两大陵区(邙山陵区、洛南陵区)。其中,汉光武帝刘秀、汉(前)少帝刘懿、汉安帝刘祜、汉顺帝刘保、汉冲帝刘炳、汉灵帝刘宏、汉(后)少帝刘辩葬在邙山陵区;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汉和帝刘肇、汉殇帝刘隆、汉质帝刘缵、汉桓帝刘志葬在洛南陵区。

1.北兆域(邙山陵区):目前,各陵归属有两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认为大汉冢是光武帝原陵、二汉冢是安帝恭陵、朱仓M722是顺帝宪陵、朱仓M707是冲帝怀陵、刘家井村大冢是灵帝文陵、三汉冢为前少帝北乡侯刘懿之墓。第二种观点认为朱仓M722是光武帝原陵、朱仓M707是阴丽华墓或原陵陪葬墓、大汉冢是安帝恭陵、二汉冢是顺帝宪陵,三汉冢是冲帝怀陵、刘家井村大冢是灵帝文陵。东汉帝陵北兆域地宫未发掘,两者说法皆有一定依据,因此无法确定谁真谁伪。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刘家井大冢应为汉灵帝文陵。

2.南兆域(洛南陵区):汉明帝为何要远离父亲汉光武帝另开辟南兆域?无法得知!也许,存在难言之隐,只是今人已不晓得。南兆域的核心区域包括寇店村、李家村、周寨、宁村、西干村、郭家岭、姬家桥、白草坡、彭店寨等30多个村庄,面积50平方公里,大大小小的东汉墓葬十余座。目前,基本确定白草坡大冢是汉桓帝宣陵,其余则不易推断哪一座墓冢对应哪一位皇帝。因地理位置和综合勘探等多种原因,洛南陵区的情况要远远复杂于邙山陵区。

四、曹魏2座

公元220年,曹丕胁迫汉献帝禅位,建立大魏,历经5帝(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邵陵厉公曹芳、高贵乡公曹髦、魏元帝曹奂)。曹睿死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皇帝成了司马家的傀儡,因此只存在2座帝陵,且为薄葬。曹丕首阳陵,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郭坟村和曹凹村以东的首阳山西麓,具体位置不明。明帝曹叡高平陵,在今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大安乡茹店村,也有人认为在今河南省伊川县吕店乡梁沟万安山。位于茹店村的高平陵有一座规模不大的封土堆,不太符合曹魏时期不封不树的祖制。

五、西晋5座

史料记载,西晋皇陵在洛阳首阳山一带,有晋武帝司马炎峻阳陵、晋惠帝司马衷太阳陵,还有追封的晋宣帝司马懿高原陵、晋景帝司马师峻平陵、晋文帝司马昭崇阳陵,一共5座陵墓。公元311年、316年,前赵皇帝刘聪先后俘虏晋愍帝、晋怀帝,西晋灭亡。公元319年,刘曜捣毁崇阳陵和太阳陵。公元351年,又有盗墓贼盗挖了峻阳陵和太阳陵,导致陵墓地宫坍塌,这些都是明确的史料记载。新中国建立以后,考古发掘了晋文帝司马昭崇阳陵、晋武帝司马炎峻阳陵2座陵墓,皆为砖室单室墓,已被盗,器物所剩无几,墓室局促、地面不封不树,规模和随葬情况远不如其他朝代的帝王陵寝,非常寒酸。

六、北魏4座

公元494年,孝文帝从平成(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历经6位皇帝,前4位埋在洛阳,即孝文帝长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庄帝静陵,之后的北魏皇帝皆为傀儡,要么没有帝陵,要么葬他处,基本忽略不计。孝文帝的长陵,在洛阳市孟津区官庄村,有非常高大雄伟的封土堆。宣武帝的景陵,在洛阳市北邙山冢头村,1991年考古发掘,是建国以来经国家批准科学发掘的第二座帝陵。孝明帝的定陵,在洛阳市北邙山岭头村。孝庄帝的静陵,在洛阳市北邙山一带。

七、隋朝1座

在今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东宋乡郭村东南的荞麦山上,有一座隋炀帝墓——永宁陵,高30米,周长80米,呈不规则三棱椎形,气势宏大。特别说明的是,这只是隋炀帝的衣冠冢,并不是真墓,因其形状酷似一座金字塔,让人第一次看便会印象深刻!隋炀帝墓,在江苏扬州邗江区,已考古发掘。

八、唐朝2座

唐恭陵,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缑氏镇滹沱岭,是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则天长子李弘的陵墓。公元675年,李弘随唐高宗、武则天游幸东都不幸暴卒,年仅24岁,被高宗追谥其为“孝敬皇帝”,以天子之礼葬恭陵。

唐昭宗和陵,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顾县镇曲家寨村。1974年,为扩大耕田,当地村民将和陵的封土夷平,现已难寻踪迹。1984年,文物普查时得知,和陵地宫由青石条垒砌拱券而成,是一座“甲”字型单室墓,长8米、宽4米、深11.5米,规模不大,存在多个盗洞,凶多吉少!

九、后梁1座

公元907年,朱温逼迫唐哀帝禅位,建立后梁,是为梁太祖。乾化二年(912年),朱温被其子朱友珪弑杀,葬宣陵,位于今河南省伊川县白沙镇朱岭村。WG时期,宣陵遭严重破坏,石刻被砸,封土被挖。清乾隆《洛阳县志》记载宣陵的规模为“陵周一百二十二弓,高五丈”。如今,只残留一个直径20米、高5米的土堆,陵前的石马、石羊等石象生早已不见踪影...

十、后唐2座

公元926年,伶人郭从谦作乱,后唐庄宗李存勖被流矢射中身死,葬雍陵,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西沃乡下坂峪村败仗沟,现已淹没在小浪底水库中。李存勖死后,义兄李嗣源称帝,是为后唐明帝。李嗣源病死后,葬于徽陵,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送庄镇护庄村。

十一、后晋1座

后晋宣陵,儿皇帝晋高祖石敬瑭之墓,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城盐镇乡石陵村,墓上芳草萋萋,看不出有人供奉的痕迹,附近的石陵村因守墓得名,但村民耻于儿皇帝的卖国求荣,纷纷不愿明说自己是守陵人后代。

除以上几十座帝王陵墓外,还有一些死在洛阳的帝王或曾为帝王又被废的各色人物。例如,蜀汉后主刘禅墓位于孟津区平乐镇翟泉村,农业学大寨时被平掉。吴末帝孙皓,三国时期数一数二的暴君,被西晋俘虏,死后葬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送庄镇镇凤凰台村北。有趣的是,陈后主陈叔宝死后也葬于此,和吴末帝孙皓做了“鬼”友。

0 阅读:6

炖个考古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