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探讨堕胎问题的高分电影,男女都应该看!

魅影拾光 2024-05-10 20:57:21

1

四月三周两天

电影《四月三周两天》是一部由克里丝蒂安·蒙吉导演探讨女性堕胎问题的电影,讲述了1987年苏联解体前夕罗马尼亚发生的故事。

当时,罗马尼亚实行了严格的法律禁止堕胎,法律不仅禁止离婚,还规定每对夫妻至少要生四个孩子。

故事发生在短短一日之内,女大学生Gabita被男友抛弃后发现自己意外怀孕,她的室友同时也是好友Otilia决定帮她秘密堕胎。

通过朋友的介绍,两人联系到了愿意做手术的医生,通过在宿舍楼贩卖走私物品,她们终于筹集了到了费用。

手术地点是在一家廉价旅馆,然而,贪得无厌的医生不仅不满足她们给的钱。还提出用Otilia的身体做交换,为彻底帮助Gabita摆脱困难,Otilia答应了医生的要求,并且帮Gabita处理了胎儿的尸体。

在所有的恐惧与不安结束之后,两个女孩坐在旅馆的餐厅里,沉默地等待她们的晚餐。不远处,是一场婚宴的欢闹场面。而这一天,正是Gabita整整怀孕四个月三周两天,也就是电影的名字。

影片展现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限制和压迫,以及个人在社会和道德压力下的挣扎和无奈,荣获2007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2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讲述了两位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农村少女的故事,深入探讨了女性自主权、家庭关系以及社会对年轻女性的态度。

少女奥顿发现自己怀孕了,彷徨试错的她告诉了自己的表妹和好友斯凯勒。奥顿面临着一个艰难的决定,她不想要这个孩子,但在她所在的州,未成年人若要堕胎必须有父母同意。

而且在这个民风保守的小地方,堕胎是不被允许的。她和斯凯勒决定前往纽约市,因为那里的法律允许未成年人在没有父母同意的情况下进行堕胎。

在前往纽约的旅途中,两人遇到了经济困难、交通问题和缺乏成年人的支持等各种困难。

在纽约的一家诊所里,奥顿经历了一系列询问,电影名“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就是来源于这些询问用词,他们一遍遍地询问奥顿关于她性经历和伴侣行为的问题,是否有遭受暴力或不适的情况。

电影通过奥顿的视角,揭示了年轻女性在意外怀孕和寻求堕胎时可能遇到的障碍和情感压力。同时,也展现了斯凯勒对奥顿的支持和友谊,以及两人在困境中的成长和自我发现。

3

正发生

改编自法国作家安妮·艾诺的自传作品,描述了1960年代还是大学生的安妮,因非法堕胎而面临的法律和生命危险,以及在此过程中遭受的心理和生理双重创伤。

安妮是一个有抱负的文学系学生,她通过教育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摆脱无产阶级家庭的困境。

然而,意外怀孕却打乱了她的人生规划,她决定堕胎继续她的学业,实现人生抱负。

但是,安妮遭遇了来自社会、法律和医疗体系的多重压力,她括寻求妇科医生的帮助,甚至尝试自行堕胎。

最后终于找到愿意进行非法手术的地下医生。每一次尝试都伴随着巨大的情感和身体压力,每一次都要承受的极度痛苦和绝望。

电影不仅展示了安妮个人的痛苦经历,也揭示了女性在社会中所面临的性别不平等和身体自主权的斗争。安妮的故事传递了对女性尊严和选择权的支持,以及对过去社会问题的反思和对未来变革的呼唤。

0 阅读:28

魅影拾光

简介:影视/读书/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