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元帅怎么就成了奸臣?

最先锋 2024-04-01 22:18:20

对于熟悉《杨家将》这部小说和戏剧的读者来说,一定对大奸臣潘仁美恨得咬牙切齿。

然而,真实历史中的潘美,和《杨家将》演义中的形象大相径庭,他不仅是北宋开国名将,而且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为北宋南征北讨,鞠躬尽瘁。

潘美,北宋一代著名将领,其赫赫战功在《宋史》中得到了显著的体现,位列列传第17名,而同期的杨业则排在第31位。

他不仅在北宋的建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参与了关键的“陈桥兵变”,支持赵匡胤登基,从而赢得了宋太祖赵匡胤的极大信任和重视。

这一点在宋太祖实行“杯酒释兵权”时表现得尤为明显,潘美是少数未被剥夺兵权的将领之一,足见其在太祖心中的特殊地位。

开国元帅

在公元960年的正月初一,赵匡胤在陈桥驿黄袍加身,发动兵变。

在这种情况下,他需要首先告诉后周的执政方关于新朝的建立。尽管这看起来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实际上却充满了生命危险。

潘美临危受命,没有丝毫退缩,他穿上战时的盔甲,连夜赶回开封。在后周的朝堂上,他传达了大义,使得中外旧臣老将都归顺了新朝。

因此,赵匡胤才能够兵不血刃地回到开封,建立了赵宋政权。

赵宋政权建立之初并不安宁,那些拥兵自重的后周节度使开始蠢蠢欲动,尤其是陕州节度使袁彦,他很可能成为北宋立国后的第一个障碍。

潘美独自一人前往陕州,成功地说服了袁彦进京参拜赵匡胤。赵匡胤对此感到非常高兴,赞扬潘美说:“你实现了我的愿望!”

到了公元970年,北宋已经拥有了近200个州的地盘。潘美只率领10个州的兵力,深入岭南地区,进攻南汉。面对潘美的进攻,南汉倾全国之力进行抵抗,甚至投入了北宋军队从未见过的象兵。

然而,潘美依然所向披靡,成功地俘虏了南汉国主刘錶。在拿下南汉之后,北宋又相继平定了南唐和北汉。在这两场灭国级的战役中,潘美都立下了大功。

由于他的卓越贡献,潘美受到宋太祖和宋太宗的高度评价,多次升迁,并被封为代国公、韩国公,死后还被追封为郑王。他的战功被历史学家高度评价,认为他的战功要比杨业大得多,并被宋朝视为大忠臣。

潘美与杨业

在宋朝的统一战争中潘美始终忠心耿耿,一路南征北战,为大宋江山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后就是宋朝与契丹大辽的一系列战争。可以说宋军在这一系列战争中处于劣势,直至公元 986 年宋太宗发动的一生中最后一次北伐,潘美率领杨业带领一路宋军出兵雁门,一路连战连捷。

但因另一路的曹彬兵败,潘美军不得不撤退。撤退途中,监军王侁强令杨业出战,杨业无奈只好出战。

事先,杨业先跟王侁、潘美约好让他们在陈家峪埋伏接应。王侁、潘美当时同意了这一做法。

杨业所率的北宋步兵与辽国的骑兵在野外作战,因寡不敌众,连连败退,只好率军转战到陈家谷。王冼等人的伏兵行至半路,听到了杨业败退的消息,吓得仓皇撤退,一走了之。

杨业来到陈家谷,没有看到接应的一兵一卒,只好率孤军奋战。他与辽兵血战良久,身负几十处伤,部下也几乎全部阵亡。最终,精疲力竭的杨业被辽兵俘虏,绝食三日而亡。

潘美唯一的错误在于对王侁的决定反对的不够坚决,最终同意了王侁的意见,结果导致杨业孤立无援,全军覆没,被俘不屈身亡。

结语

害死杨业的罪魁祸首是潘美吗?依据《宋史》来看,答案是否定的。

作战前,力主出战的人是王冼;作战时,临阵溃逃的也是王冼。据记载,潘美起初基本站在杨业一边,也主张避敌,只是后来王冼、刘文裕坚决主战,潘美就没有坚持立场。当王冼带兵撤退时,潘美还予以制止。

后人多认为王冼是个小人物,便将主要罪责推到了潘美身上。

然而,事实恰恰相反。王冼名为随军护军,实为皇帝安插在军中的亲信。他有直接向皇帝汇报的特权,可以随时为朝廷提供军情。

因此,潘美虽身为统帅,也不得不忌惮王冼的势力。从战后的处罚情况来看,潘美只是降职,王冼、刘文裕却是撤职发配,可见主要责任不在潘美。

可以说,潘美虽有过失,但绝不是如后人流传的嫉贤妒能、借刀杀人一般罪大恶极。

0 阅读:88

最先锋

简介:话社会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