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闻手法、文学笔法写就的典范之作——评报告文学《山这边,山那边》

人民网 2024-05-19 17:35:33

《山这边,山那边》劳罕 邢宇皓 卢泽华 常河 著 安徽人民出版社

下吴村村景。图片由安徽省郎溪县委宣传部提供

洑家村村景 图片由江苏省溧阳市委宣传部提供

【读书者说】

长篇报告文学《山这边,山那边》的一个重要突破在于新闻手法与文学笔法的完美融合,作者把一个重要题材写出了令人称羡的完成度和鲜明的特色,成就了一部不可多得的典范之作。

以劳罕为首的作者团队将政治站位和时代责任化为现实观照和人民情怀,从报道事件的记者到书写故事的作家,近30年来,他们持续关注苏皖两省交界处伍员山两边的安徽下吴村和江苏洑家村,多次赴两村蹲点调研,深入观察、细致记录了两村的发展历程,先后发表了《山这边,山那边……》《三年再访山两边》《苏皖两个相邻山村的岁月嬗变》等多篇调研报道。这些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我阅读了多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字中展现出作为新闻人的扎实脚力和独到眼力。新书《山这边,山那边》在这些调研的基础之上精心创作锤炼而成,让我感受到不同以往、超越以往的阅读体验。作品在结构上的处理,呈现出宽阔密实的空间系统性和根脉壮硕的历史纵深度,恰好与从分田到户、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这一山乡巨变的伟大历程相契合,具有宏大的史诗意味,而事件和细节上的精心精准刻画,则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于乡村振兴微观实际的认知。

作者坚持近三十年跟踪一山两村之变,多次蹲点守点,扎根山乡深度调研,无论作为新闻工作者还是文学创作者,这种对两省两村亲历性、大跨度的深情书写,都是非常了不起的,值得我们深深致敬。《山这边,山那边》并非一般的调研报告,而是写给大众读者和全体人民看的。作品中有细节、有脉络、有气息、有景象、有家国,更有人心,以新闻手法与文学笔法熔铸成了一个具有新时代特征的非虚构典范文本,给人以《山乡巨变》般的非虚构阅读体验。

阅读这部作品,我不禁想起了周立波在清溪村十年的坚守与创作,想起了他的《山乡巨变》以及发表在《人民文学》的短篇小说《山那面人家》。《山这边,山那边》同样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动态的乡村图景,它不仅仅是一座山,因为有两座村的时空变化和对比,便折射出了一幅千里江山图,描绘出了新时代发展的磅礴气象。这种设置是独具匠心的,把两座村作为新闻视野下的事实,转化为文学书写中的主体,两座村的你追我赶和一次次蝶变形成了独特的文学张力。

书中还写了山两边合作的诸多事情,尤其是关于下吴村的孩子到洑家村读书接受教育的部分,让我深受触动。这样的经历在我年少时是无法想象的,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根本不可行的。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作者不仅记录了这两个地方的变化,更深刻地描绘了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人们的成长、记忆与情感,这部作品具有从新闻到文学、从生活感受到历史意识的深刻的化合作用。

这部作品还深刻剖析了乡村治理的变革,特别是乡村政治形态的转变,并全面描绘了生态、科技、环境、交通以及村民互助合作的情况。它涵盖了从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的多个维度,以“解剖麻雀”的手法让读者直观感受到中国乡村在时代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条纹理,具有非凡的意义。作者的创作意图在引言和后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尽管如此,这部作品依然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它将乡村从追求经济繁荣到实现全面美丽的历史演变写活了、写实了,可以说是勤劳、善良、智慧、勇毅的中国人民一步一个脚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缩影,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元素在《山这边,山那边》中体现得极为充分,而且特别有说服力。

在描绘乡村人物时,作者特别擅长捕捉那些在外多年回归本地的村民的心声,作品通过具体的事例,生动地展现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与一般的报告文学相比,这部作品在展现人物和事件时柔和可信,真切实在,书中的细节描写尤其精彩,如写农民老把式,通过捏土、闻土、踩土等动作,生动地展现了他们对土地的了解和经验,同时也表达了他们的忧思和愿望。这些细节不仅增加了作品的文学性,也使其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实感,引发共情共振的互动效应。

光明日报社汇聚了众多优秀的文学人才,他们与《人民文学》有着深厚的合作历史。1978年,《哥德巴赫猜想》刚刚在《人民文学》发表,光明日报就以头版头条全文转载,在全国引起了巨大轰动。不止如此,《人民文学》发表的不少文学作品,都曾在光明日报上进行转载和评介,光明日报人高度的文化责任感、卓越的新闻素养和文学修养也是我们编刊人的榜样。他们的创作不仅具有新闻的时效性和敏锐性,更富有文学的深度与美感,这是光明日报社非常了不起的传统。因此,我们热切期待更多新闻战线的人才能够加入到文学创作的队伍中来,共同推动新时代文学的高质量发展,新闻战线的人才对社会知情、对人民知心、对时代明了、对历史明道,创作出如《山这边,山那边》这样的优秀文学作品,就是他们境界情怀和能力水平的证明。

(作者:施战军,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施战军

0 阅读: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