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黄维兵团有多难打?中原野战军打不下,全靠华野增援?

洋洋爱说史 2024-04-26 06:30:43

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8年12月15日,在豫皖苏交界的双堆集地区,一场生死攸关的大决战进行到了白热化阶段。

经过几番昏天黑地的厮杀和阵地易手后,村庄外的解放军最终占据了上风,一鼓作气的涌入了双堆集国民党的据点内,将飘扬的红旗插在了这块付出了无数血与汗的土地上。

这场战斗就是淮海战役中鼎鼎有名的双堆集之战,与我军交战的也是人所众知的国军十二兵团,即黄维兵团,然而,尽管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多年来,关于这场战役却始终存在着一个争议,那便是双堆集的胜利究竟是靠谁打下来的?

双堆集一战,我军共有两支部队参战,一支是先期作战的中原野战军,另一支是后期参战的华东野战军。

因此,有人认为是中野击败了黄维兵团,也有人认为黄维兵团实际上是被后来参战的华野所灭,到最后,甚至还有人声称中原野战军打不下黄维兵团,是全靠着华野的增援才得以歼灭了敌人。

那么,事实情况究竟是怎样的?中野真的是全靠华野的增援才消灭了黄维兵团吗?黄维兵团又有多难打?

千钧一发

1948年11月22日,碾庄圩地区的一个茅草棚内传来了一声尖锐的枪声,一名身穿国民党将官服的中年男子应声倒下,此人便是在淮海战役中统领国民党七兵团的中将司令黄百韬。

黄百韬的兵败身亡不仅宣告了华东野战军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全面胜利,同时也开启了我军与国军下一阶段的决战。

全歼黄百韬兵团后,中央军委将下一阶段的目标放在了黄维兵团上,决心在中原地区打一场歼灭战,于是,这个任务就落到了刘、邓领导的中原野战军头上。

此时的黄维兵团正在蒋介石的命令下,向北快速行军,力图挽救黄百韬兵团,然而,还不等他们赶到目的地,便已经收到了黄百韬兵团被我军全歼的消息。

面对这块送上门的肥肉,中央野战军的刘邓二位首长制定了诱敌深入,围而歼之的作战计划。

11月23日,黄维向浍河南岸我军的南坪集阵地发起进攻,陈赓所率领的中野第四纵队在顽强阻击之后,便按照刘邓首长的部署主动撤退,将兵力撤到了浍河北岸,黄维不知是计,以为我军败退,大喜过望的他立即命部队过河,追击中野纵队。

而他这一追,便落入了我军早已预设的“口袋”中,直到这时,黄维方才发觉,自己中了我军的计,急忙命令部队调转方向,想要往回撤,但刘伯承与邓小平却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中野命令所有纵队全面出击,从四面八方杀来,硬是将黄维兵团12万人包围在了以双堆集为中心,东西20里,南北15里的狭小区域内,黄维兵团此刻俨然成为了瓮中之鳖。

当成功包围黄维兵团的消息传到中野司令部时,一直眉头紧皱的刘邓两位首长终于露出了欣慰的微笑,司令部上下也都充满了轻松的氛围,然而,还没等众人高兴多久,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就出现在他们面前。

按照事先的作战计划,在将黄维兵团合围之后,接下来就该是将他们一步步蚕食,直到全歼,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等到真正行动起来之后,刘伯承与邓小平才发现,要将黄维兵团吃下去是多么的困难。

先说黄维,在被包围之后,始终不死心,数次挣扎着想要突围,中野拼尽全力,以命阻击才没能让他逃脱。

12月6日,中野向被围困的黄维兵团发起了总攻,双方一个想要出去,一个想要围歼,均以命相搏,在战况最激烈的前线,每一秒钟都有人死亡,阵地就好像熔炉一样,丢进去一个部队,没一会儿就融化了。

以参战的中野三纵为例,开战三天,部队就已经伤亡了四千余人,而当时,中野一个纵队平均下来也不过1.5万人,三纵队的司令陈锡联在向司令部报告时说“不少连队都打空了,只剩下了几个人”“连机关的后勤人员都被编入了战斗单位”。

但即便是这样,中野也依然没能将黄维兵团全歼,更重要的是,此时,国军的其他部队也在蒋介石的强令下,赶来营救黄维兵团,一旦他们成功,那么,不仅中野要面临着里外夹击的危险境地,整个淮海战场的局势都将被改写。

而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危险境地,淮海战场的另一支主力军,华野部队及时的做出了行动,而这对于中野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之举。

雪中送炭

其实,对于中原野战军所面临的困境,刘邓二人在开战之前也是有所预料的。

在消灭黄百韬兵团后,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将下一个被歼灭的目标定为了黄维兵团,而主攻黄维兵团的就是位于南线的中原野战军。

有仗可打,听起来似乎很不错,但对于当时的中原野战军来说,却未必如此。

千里跃进大别山之后,中野虽然在大别山山区发展了根据地,也实现了中央将战火引入国统区的战略目标,但同时,中野所蒙受的损失也是惨重的。

首先便是兵力上的损失,刘邓大军南下大别山,不仅要与前方的敌军作战,打通前进的道路,还要面临着后方和左右的围追堵截,当然,最重要的是,还要远离经营多年的根据地,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将失去后勤来源。

在这种四面受敌,又缺乏后勤的条件下,刘邓大军所要面临的压力和受到的损失可想而知。

其次便是武器装备上的损失。刘邓大军在行军路上,要途径千里无人的黄泛区,以及黄河、沙河、汝河、淮河等河流,为了不影响行军速度,及时完成任务,中途不得不丢掉和销毁大量的重型武器和装备。

如此一来,到了淮海大战时,中野的参战部队只有7个纵队加两个旅,平均每个纵队只有1.5万人,个别纵队才1.2万人,总人数在12万左右。

相比较之下,黄维兵团虽然也只有12万人,但情况却完全不一样。黄维的十二兵团以国军精锐著称,其下辖的18军更是国军的五大主力之一,实力非同小可,更重要的是,十二兵团不仅全员配备了美式装备,飞机、坦克、火炮也是应有尽有,是一支高度机械化的部队。

面对这样的对手,刘邓二人早已经做好了准备,在战前会议上,作为中野政委的邓小平斩钉截铁的说:“人人都要抱着必死的决心!”

作为司令员的刘伯承也说:“只要能消灭南线的黄维兵团,中野就是打光了,也是值得的!”

作为4纵队司令员的陈赓也站起来慷慨激昂的说道:“就算只剩下一个班,我陈赓甘愿当班长,也要取得胜利!”

在中野上下齐心协力,万众一心的氛围下,中原野战军全员出动,成功的将黄维兵团围困于双堆集地区,但在此过程中,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牺牲,再加上此前在兵力和武器上的种种不足,使得中野在围歼战中表现的极为吃力,尽管消灭了黄维兵团5万余人,但自己也付出了2万人的代价。

看着陷入困境中的中野,作为淮海战役总前委之一的陈毅向刘、邓二人建议道:“从华野调两个纵队来吧,再有两个纵队的兵力就能将黄维兵团拿下了。”

“不行,华野那边也很困难!”作为政委的邓小平表示了拒绝。

“你们不怕把中野打光,但我不能眼睁睁的这样看着,你们心疼,我也心疼,中野围困黄维已是尽了全力,这才使得华野部队能够机动自如,华野投入两个纵队前来增援,也是应当的事情。”陈毅向邓小平滔滔不绝的劝说着。

终于,在陈毅的劝说下,刘邓二人同意了调华野两个纵队到围歼黄维的战役中,这一举动对中野来说无异于是雪中送炭,但令人没想到的是,华野的部队刚一来到中野的战场上,就惹出了一场风波。

早有定论

在接到陈毅要求派两个纵队增援中野的命令后,作为华野代司令员的粟裕当即做出了决断,他决定派给中野三个纵队!

不过,可不要因为粟裕此时这样大方,就觉得他兵多将广,实际上,不仅仅是中野的刘邓二人处于困难的局面,粟裕也同样如此,邓小平所说的那句“华野也很困难”并非是客气的推辞之语,而是实打实的写照。

因为,就在中野围困黄维兵团的同时,粟裕也正率领着华东野战军的全部纵队,阻击前来增援黄维的邱清泉和孙元良兵团,很难再抽出多余的兵力来。

尽管自身的处境也十分艰难,但面对有难的友军,粟裕还是毅然决然的做出了增援的行动,12月10日,在与司令部的同志们商议之后,粟裕决定抽调三纵、苏十一纵和鲁中南纵队前去支援中野,由时任华野参谋长的陈士榘负责指挥。

接到命令后,陈士榘星夜疾驰,朝着中野的战地赶去,终于在13日赶到了双堆集地区。由于已经达到了参战人数,因此,陈士榘只留下了两个纵队,而让另外一个纵队赶回去继续支持粟裕作战。

这一边,双堆集战场上,战争已经进行到了白热化阶段。前线的战斗部队伤亡十分惨重,营长、指导员牺牲了,就由连长顶上去,连长牺牲了,就将副连长升为连长,要是副连长也没了,那就提拔排长、副排长上去,有的战士一天之内甚至能连升三级。

战到最后,连战士也紧缺了,就将非战斗的单位的炊事员、机要员、杂务兵等补充进去。

眼看着中野部队就要支撑不住,但陈士榘此刻却在一旁按兵不动了起来,看着越发紧急的局势,作为中野司令员的刘伯承又急又怒,连忙发电报给粟裕,质问陈士榘为何按兵不动,难道非要等兄弟部队都打光了才肯作战吗?

粟裕得知,也是又惊又怒,立刻给陈士榘发电报,责问他为何如此,然而,面对粟裕的质问,陈士榘却回答的有理有据,他向粟裕回复:必须要先将刘司令员的部队撤出来,自己才能带队进去,不然,像现在这样贸然进入,只能是添乱。

原来,此时的双堆集战场上,战况已经临近决胜局,中原野战军与黄维兵团的士兵们都杀红了眼,如果在这时突然让中野部队撤出,不管是战士们,还是纵队司令,恐怕都会有些情绪在里面,毕竟拼杀了那么久,眼看着就要胜利了,却突然有人让他们撤下去,这种命令想来是谁都难以接受的。

而如果中野部队不撤出的话,陈士榘直接带队进去,那么势必会将部队搅成一锅粥,到时候不仅达不到围歼黄维的目的,说不定还会被对方趁乱逃脱。

面对这种两难的境地,陈士榘心有疑虑,这才在一旁不敢轻举妄动。

在了解了陈士榘的想法之后,刘伯承当机立断,马上命令中野前线部队将主攻位置让出,并将部队主力交由陈士榘统筹指挥,并声明有违反指挥者,交由军法处置。

在明确了指挥系统之后,中野全部的7个纵队与华野2个纵队合兵一处,向龟缩在双堆集的黄维兵团发起了最后的总攻,在双方的齐心协力下,仅仅两天之后,也就是12月15日,黄维兵团被我军全歼,兵团司令黄维也被中野俘虏。

时至今日,人们依然在为双堆集战役究竟是谁打赢的而争论不休,甚至认为中野打不过黄维兵团,是全靠华野的增援才胜利的,但其实,早在多年前,这个问题就已经有了答案。

双堆集战役结束后,粟裕在战后总结里这样写道:中野先负担了外线作战这项最艰苦的任务,我们华野打国军时还能用火炮,但他们却只能扛着炸药包跟敌人拼命,黄维的18军并不亚于当年孟良崮上的74师,中野以最差的装备消灭了最强的敌人,华野应该向他们学习!

看完中原野战军与黄维兵团作战的故事,屏幕前的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参考资料:

《淮海战役围歼黄维兵团决策的形成始末》——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粟裕建议和参与指挥淮海战役的前前后后》——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淮海战役邓小平曾两次亲拟电文向毛泽东报告"先打黄维"》——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这幅题词背后竟有这么关键的一场战役》——中国军网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0 阅读:16

洋洋爱说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