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万人考研落榜:大学生家里蹲五年都没考上

优家升学规划 2024-04-08 11:38:45

随着2024研考初试成绩的公布,目前34所自划线高校已全部公布复试分数线。

300万考生落榜

今年,在经历了连续8年快速增长的考研人数出现了首度下降。

官方公布的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为438万,比上一年减少36万人。

根据教育部披露的数据,2023年研究生整体增幅为4.76%,其中博士生增幅超过10%,硕士生增长仅4.07%,除去推免名额,今年依旧有300多万的考生落榜。

持续这么久的考研热表面上看是学历崇拜,实际上对很多考生来说也是迫不得已,本科学历放在就业市场上已是招聘信息的最低限。

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数据,近年来考研报名火热的院校,往往不是名牌大学,而是一些“双非”大学。而考这些大学的学生中,有“双一流”院校背景的本科生越来越多了。

考研的学校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研究生的文凭。

大学生群体中也盛行这样的说法:“找不到好工作就考研。”有考生三战都没成功,但仍然在考,因为考研似乎成了唯一的出路,尤其对二本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因为他们的本科文凭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有一个二本应届大学生是这样说的:“我周围每个人都在考研。从小到大一直被推着走,别人干嘛我也干嘛。不少同学上大学是稀里糊涂报了一个专业,然后又稀里糊涂就去考研了,就这样本科混四年,研究生再混三年,都是为了一张文凭。经济不景气了,工作难找,有的人甚至只是想多读三年,把研究生时期作为逃避进入职场的缓冲期。”

截止到2023年,考研生中往届生比例仍然在逐年增加,2023年考生中有48.44%是往届生。

大多数决定二战的学生,总会以“不够努力”来描述自己的第一次考研。第一次考研面临着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考核和各种招聘信息的干扰。许多人以此为失败的借口,决心再脱产备考一年。

以往的考研落榜者会选择就业或者考公,如今考研复读生的增加,表现出“考研高考化”的趋势。

这就是没有职业规划的典型表现,把考研当成“下一个高考”,把考研当做就业的独木桥。

无论选择考研、考公、进入职场,只要年龄越往后拖,试错空间越小,职业积累越少,犯错成本越高,心理承受越弱。很多考研“钉子户”就是这样,一次次冲击考研,一年年重新备战,一步步逼到墙角。

困在考研里的年轻人

三联生活周刊曾发过一篇文章《21到26岁,她被困在考研考编里的五年》引起大众关注。

八年前,刘同的高考分数刚过一本线不多。她身处西北五六线小城,家里都是普通工人,对于志愿填报给不出多少建议,大家最后定下的思路是,先确保省内一个稍好点的学校,之后再看专业。

于是她把选定学校排名靠前的专业都填了一遍,她已经不记得都填了什么,只知道最后被调剂到了石油工程系。

刘同的父母从字面意思理解,觉得和"石油"沾边的,总是在涨价的。

一个被调剂到冷门专业的大学生待在老家10平米的卧室里备考,五年时间里一直在考编考研。

考研一战失败后,备战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的研究生考试,又备战了第一次、第二次公务员考试,以及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编制考试却始终没能上岸。

考研从来都是个技术活,而这个技术不只是初试和复试还包括择校,当学生的硬性实力不够强就应该选择一个相对容易的学校和专业,同时最好选招生人数在两位数以上的,这样才能降低被各种小概率事件淘汰的概率。

而这个考研考编5年的年轻人从高考填报志愿的那一刻起,她的人生已经输了一半了,再次印证了现在很多家庭的信息茧房有多么严重。

她的信息收集能力太弱,从原生家庭到她本人,不懂得拓宽信息渠道和来源,误入冷门专业。

与此同时,在考研考公问题上,未能选择咨询专业人士。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努力的方向不对,付出再多心血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很多人选择考研,就是因为高考选错专业,通过考研换路子。相比本科4年的深度学习,“跨行硕士”并没有说服力。高考志愿遇到的问题,在考研时同样会遇到,比如专业不适合、专业就业率低、热门变冷门等等。

填报志愿不是为了短期的“不亏分”,而是应该以个人兴趣特长为基础而制定符合长期发展的生涯规划,正是因为这样的需求越来越多,从而让志愿填报这个市场变得越来越大。

高考志愿规划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让许多家庭打破信息差的“领导者”,目前高考志愿规划师的入行标准并不算高,只要愿意学习,都可以选择尝试。

但想要长久地在这个行业内站稳脚跟名利双收,还是要不停提升自己的专业性。高考志愿规划师并不是一个门槛很高的职业,也不需要很高的成本。

如果你还在犹豫可以先拿一个高报系统体验账号去试试,完全免费,不收费用,关注私信我即可。

0 阅读:1

优家升学规划

简介:搭建您自己品牌的升学规划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