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冬至写了一首诗,与雪莱的名言异曲同工,却比他早了一千年

谁家庭院木樨香 2023-12-23 20:56:30

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

这是张仲景的至理名言,也是他一生的追求。张仲景,名机,字仲景,南阳五圣之一,为东汉末年南阳郡涅阳县人。他的一生,贡献给了医学事业。他广泛收集医方,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被历代医者学习引用。

张仲景任职长沙太守期间,仍坚持在大堂行医诊治,为百姓治病。 他辞官还乡后,专心为百姓驱除疾病。有一年冬天,天气严寒,饥寒交迫的百姓,一个个面黄肌瘦、很多人的耳朵都被冻坏了,脸上、手上都是冻伤。

一心为民的张仲景,不忍百姓受苦。于是,他让人搭起医棚,让手下把一些驱寒的药材、羊肉等食材放在锅里一起煮,煮熟后切碎,再用面包成耳朵的形状,这就是饺子的雏形。包好的饺子被放到锅里煮,煮熟后,分给百姓吃。

百姓吃饺子,喝饺子汤,冻伤的耳朵渐渐好转。为了纪念张仲景的无私,冬至吃饺子这一风俗一直延续至今。

到了唐代,冬至这一天,全家团聚,是很重要的日子。朝廷放假,官员们有了难得的休闲时光;百姓换上新衣,互送祝福,互送自己做的美食。

公元766年,56岁的杜甫漂泊异乡,在夔州度过了冬至。此时的杜甫,辞官已有八、九年的时间。辞官后的他,四处飘零,他离开成都后,辗转多地来到此处。幸运的是,历尽沧桑的杜甫,深得夔州都督柏茂林的赏识,对他照顾有加。

杜甫在夔州的这段岁月,经常亲力亲为,和家人一起参与劳动。田间、果园,都有他忙碌的身影,辛勤的汗水换来丰收的喜悦。杜甫一家人的生活,从此有了保障。衣食无忧的杜甫,创作的灵感也如泉涌一般,汩汩不断。此后,不到两年的时间,杜甫就写了两百多首诗。

这一年的重阳节,年迈的杜甫登上白帝城的高台,登高远眺,眼前树木萧瑟,远处,滔滔江水东流去。杜甫触景伤怀,再想到自己漂泊半生,居无定所,万分感慨,写了那首著名的《登高》,人称七律之冠。

登高  唐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夔州这座城市,给了杜甫写诗的灵感,也给了他很多温暖。这一年的冬至,思乡心切的杜甫,写了一首诗,感叹时光飞逝。诗中虽有愁思,却充满乐观。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有一句名言,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出生于1792年,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杜甫在这首小至一诗中的观点,冬至阳生春又来,与雪莱异曲同工,却比他早了1080年。

小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首联起笔交代时间,一个催字,体现了时间之快,紧迫之感油然而生。人生五十年,转眼成云烟。“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一年四季,节气此消彼长;人世间的繁杂事务,此起彼伏,逐日相催。

古代的人们认为,冬至这一天,阴气极盛,阳气刚刚产生,因此说阳气初生。冬至一到,阳气初动,春天也就快来了。不远的春天,也给了诗人无限希望。

颔联紧承首联,“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五纹意为五色彩线。添弱线,意为增加一线之工。根据史书记载,每年冬至过后,刺绣女工每天要增加工作量,增加的那一部分,称之为一线之工。

《诗经》国风秦风里有一首诗,其中提到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蒹葭,即芦狄、芦苇。蒹,意为没有长穗的芦苇;葭,为初生的芦苇。

六琯,意为用玉制成的确定音律的律管,律管共有十二支,分六律、六吕。芦苇茎中的薄膜,被制成灰,装在放在十二乐律的玉管内。这十二乐律,代指一年的十二个月。每个月的节气来到,相应律管里的灰就自动飞出来。古人的智慧和浪漫,让我等望尘莫及。

颈联两句承接前面冬去春来的风景。“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冬至,河水冰封。堤岸彷佛在期盼腊月快点过去,柳树早点抽出新芽,舒展修长的柳枝。而山中的腊梅,凌寒绽放,吐露芬芳。

诗人以你拟人的手法,写出河堤盼望春天,活泼灵动,别出心裁。岸容,意为河岸的容貌,此处意为水边景色。待腊,意为待到腊月时分。舒柳,意为指柳叶萌生,枝条柔和。舒意为舒放、萌发。

尾联写诗人把他乡当作故乡的乐观心态。“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夔州的景色,与家乡并无区别,只是因为心境不同,才有了差异。诗人让儿子斟满一杯酒,一饮而尽。珍惜当下,过好现在的生活,是诗人为我们传递的人生态度。

云物不殊乡国异,杜甫诗中的观点,与王昌龄不谋而合。被贬到龙标的王昌龄,送别好友,在诗中说,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杜甫的这首诗,立意高远、别出心裁,用词妥帖,结构精巧。全诗紧紧围绕冬至前后的时令变化,诗人以咏叹的手法点明冬至阳生春来的景色,紧扣诗题。诗人将叙事、写景、抒情三者自然融合,毫无雕琢痕迹。

全诗情由景生,感叹时光飞逝,但又看到无限希望,转眼便会冬去春来。诗人明写刺绣女工添线,暗写白昼渐长。明写河堤期待新柳,暗写春天将来的希望。最寒冷的冬天里,却孕育着最美的春天景色。

浓厚的生活情趣流露于字里行间,阅尽千帆的诗人,心情慢慢平复。杜甫另外一首写于冬至的七律,则有些伤感。

冬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诗中,杜甫感慨自己每年冬至都在他乡度过,无限伤感和惆怅,跃然纸上。杜甫辞官后的那段时间,一直漂泊在外。长年羁旅的他,远离故乡,远离亲人,贫困交加,这些遭遇,让他怎能不伤悲?流落江湖的诗人,感慨只有自己变得衰老,感叹各地的风土人情,仿佛都在自得其乐,找不到自己的容身之地。

雪后,诗人拄着藜杖,踱步走到道家所居之处。此刻的他,人在天涯,心在朝堂。他不禁想起,此刻,或许宫中早朝刚散,官员们走出紫宸殿宫门,身上佩玉,在脚步声中鸣响。

诗人的心,早已破碎,不剩一寸。他的前途,一片迷茫。他不知道自己要站在什么地方,才能看见朝廷。

这两首诗,都是杜甫在夔州时所作,都写于冬至。两种不同风格的诗,恰好体现了诗人的心路历程。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是杜甫当时最真实的心境。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为北方大氏族。杜甫因为家庭优越,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自幼好学的杜甫,七岁能吟诗。少年的杜甫,则非常顽皮。他在诗中回忆那段难忘的少年时光,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杜甫出身高贵,为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却一声不得志,只做过左拾遗等小官。仕途不顺的他,却在诗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变幻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杜甫在冬至这一天写的这首七律,刺绣添线、葭管飞灰,充满生活情趣。

0 阅读:142

谁家庭院木樨香

简介:亲情、友情、爱情,真情亘古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