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安克:在中国大山支教10年的德国小伙,为何拒绝感动中国提名?

陋室文史 2024-01-16 13:56:53

提起感动中国的“老师”,首先想到的都是张桂梅老师那些伟大的瞬间。

今天,我们把时间轴再拉长一些,让时间停留在2006,看看大山中的德国小伙卢安克。

一个用18年中国支教生涯“感动”中国的国际友人。

异国的天选儿童

卢安克,1968年出生于德国汉堡的一个中产家庭,父亲是一名优秀的工业设计师,和卢安克一同出生的,还有可爱的双胞胎哥哥。

看似幸福的背后,隐藏着第一次“上帝的选择”,很快,父母便发现两个孩子都有孤独症。

于是,在之后的集体生活中,同学异样的眼光,偶尔带有歧视的言语,带给兄弟俩的是更加的孤独和被排斥;

在持续的治疗过程中,父母将他们从普通学校转入了一所特殊的儿童学校,让两个孩子的童年,获得了快乐和悉心的照料。

付出总会有收获,在新的学校里,卢安克不再需要在意别人的眼光,通过认真的治疗和不断地学习,他逐渐学会了与人交流,善良的内心有了持续表达的机会。

为中华缘分而铺垫

随着年龄的增长,卢安克顺利从那所特殊学校毕业,但想要正常的融入社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没有能像大多数同龄人一样考普通大学,便在父亲的熏陶下,选择了汉堡的一家制造厂工作——制造精密零件的工厂。

在这里,卢安克第一次有了热爱,它迷恋上了各种零件加工,并开始自己设计优化,当自己的设计图纸摆在父亲面前的时候,天赋有了第一次具象化的体现,父亲也决定让他继续在制造业深耕。

在父亲的帮助下,卢安克设计的零件不仅成为了量产的产品,更提高工厂的整体利润,因此卢安克也顺利升职加薪,成为了一名技术人员,照这个趋势发展,卢安克极有可能和父亲一样成为一名工业设计师。

故事总该有波澜,兵役;卢安克没有犹豫,毅然成为了一名现役军人,他的身体状况和心智都有了更好的历练,为实现自己的中国梦提供了必要条件。

结束兵役,卢安克报考了汉堡美术学院,有着设计的功底和之前的作品,卢安克得到了导师的青睐,他日常沉浸在图书馆里翻阅资料,东方美第一次映入眼帘。

卢安克对中国古代建筑的榫卯结构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个神秘的无钉结构让他痴迷,“到中国去”成为卢安克的梦想。

落地,已开机

大学毕业后,卢安克实现了自己来华的目标,以旅游者的身份,他触摸到了苏州园林的一窗一景观,感受到了故宫的恢弘气质,感叹过了秦砖汉瓦的别致多样......中国文化,像黑洞一般的吸引着卢安克的心。

三个月的游学,已经不能满足那颗渴望学习而躁动的心。

1992年,卢安克发奋努力,成为了一名中国高校的留学生,再次来到华夏沃土。

这次的留学,让卢安克认识了更多地道中国人,他们一起走城看景,下乡采风,中国南方的山村,像一幅幅山水画,再次打动了卢安克的心——他想要留在中国,享用这份美丽和清新。

如果故事这样发展下去,也许新一代田园诗人会以欧洲面孔出现在我们面前。

但是命运的转盘,再次给了卢安克一次天选的敞口。

他接触到了广西山村里的孩子们。

善良 是一切的开始

卢安克从来没有想过,大山里的生活和自己看到过的中国大城市,有着天壤之别。

这里的孩子没有很好的衣服,领子包浆的黑灰色让他心疼;孩子们童真的脸上,没有父母的影子,只能跟随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因为家长们都去了大城市打工,以便更好的供养这个家庭,却无法兼顾孩子的教育和成长。

这一切深深刺痛着卢安克,自己的童年,父母老师悉心的关怀,才有了自己今天的梦想坚持。

他做了个神奇的决定——留在村里,采风变支教。

除了原生家庭表示了极大的理解和支持,身边的同学朋友,都用异样打量着这个高大却瘦弱的异乡友人。

你以为的坚持和我的坚持

山村学校的条件,也是出乎卢安克意料的,黑板是墙上刷两层黑漆,桌椅的破旧程度不亚于孩子们身上灰暗的外衣;

老师们很热情,有一点儿社恐的卢安克很快就融入了——一共也没几个人,都是身兼数职,各科一起教的全才老师,这一切更让他心疼难过。

他心里明白,一定要让小朋友得到良好教育,才能改变自己的生活,找到自己的特长。

但是短暂的假期和日常的采风,并不能系统的全面的实现卢安克支教的梦想,他还有自己的学业,有自己的家。

不久,卢安克结束了留学生涯,回到德国成为了一名真正的设计师,按部就班的进行着高薪且擅长的设计工作。

但是心,落在了中国,怎么办呢?

1996年,在毕业半年后,卢安克毅然决然的辞去工作,第三次踏上了他热爱的中国国土。

这次来华,卢安克直接去了广西南宁的一所中学,成为了一名英语老师。

站在三尺讲台,卢安克努力的开拓学生视野,认真的做好每一次课程的场景分享,但结果有些事与愿违——那个以分数论英雄的时代,即便学生再喜欢这个蓝眼睛的老师,家长们却让他再一次感受到了“不该是这样”!

卢安克选择了妥协和放弃,他辞掉了工作,再次走向自己喜欢的大山里。

命运的齿轮又转动了,他来到了属于他的地方,广西自治区河池市东兰县的一个小山村,一个教育资源匮乏,淳朴而美丽的山村。

卢安克表明来意,成为山村小学里的一名义务外教,和自己第一次接触中国乡村小学时略有不同,这个学校没有那么偏僻,但同时孩子们眼里对于成绩的在意,已经根深蒂固。

他们只想拼成绩,对于前途、对于未来、对于自己的喜好和创新一无所知且并不在意。

这一次卢安克没有选择妥协,更没有放弃。

他一边教学,一边家访,在崎岖的山里一家一家的敲门,一家一家的观察环境,一家一家的聊,和孩子聊,和家长聊,再回到学校,和校长聊,和一起搭班的老师聊。

只希望他们能够接受一点点自己的想法,接受能让自己按照更有利于展现孩子们特长的方式来教学,给与他更多空间,也给孩子们一次机会。

从被拒绝,到被议论,再到被忽视,卢安克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冷眼,终于,拨云见日,孩子们认可了他的和蔼,村民们也逐渐看到了他的善良,学校也为他的坚持而感动,给与了一些些空间。

但总还是有意外发生的,比如自己欧洲人的相貌,很多村民从没有见过外国人,以为他染了病,传出各种闲言碎语;

比如正在挥洒汗水热情授课的时候,家长冲进来拽走了听课的孩子,不得不停下来维持的秩序,只不过卢安克认定了这条路,就这样坚定的走下去了。

他,时长帮助村里人干农活,坐在村头树下和村民们聊家常,和孩子们玩游戏......

半年过去,信任逐渐建立起来了。

你的感动和我的感动

在卢安克的引导和各种展示下,外面世界的精彩成了孩子们最大的向往,卢安克成为了孩子们向外看的窗口,郁江的河水静静在流淌,塞纳河畔的歌声却已经传到孩子们的耳旁。

课余的时候,孩子们也会去采半山上的野果,脆脆甜甜的,拿衣服兜着兴奋的跑向卢安克;在脚踩出来的操场上,孩子们放声唱山歌,仿佛在回应塞纳河畔的小夜曲;

童真的眼睛和稚嫩的小手,摸着着相机、电脑,一点点的小心翼翼又一串大大的好奇心,让卢安克的心都暖化了,他不断的“倾其所有”,能给的能送的物件都给到了孩子们去摆弄、尝试,甚至归其所有。

目标只有一个,让孩子们认识更好的自己,好好学习,走出去在更广阔的空间有一番作为。

村子里的学期和城市不太一样,农闲时候上学读书,农忙时候下地干活,这是当地孩子们的常态。

卢安克很快入乡随俗,在农忙时节,他带领孩子们一起下地干活,虽然条件艰苦,整日的腿脚泡在泥水里,还要防止蚊虫水蛭,卢安克却乐在其中。

除了帮农,还要帮穷,自己微薄的薪水不足以支持开销,一直独立的他还是寻求了德国家人的帮助,每个月都会寄来500马克的生活费,支持着他的坚持。

日子平平淡淡,却真真实实。

当一切似乎都步入了正轨的时候,突然间,有工作人员来到学校,通知卢安克“没有教师资格证”,必须停止教学活动。全村人都傻了眼。

卢安克没有因此而气馁,同时尊重中国的教育制度,在停课的日子里,他与中国朋友们一并努力,向有关部门申报,积极提供各国学习的学历证件,参加必要的认证考试,以最快的速度,拿到了资格证,重反校园。

这一次,足足干了十五年。

当地的村民当他是自己人,卢安克也成了吃百家饭的大孩子,“那是我们的洋老师”孩子们对他的介绍自然而自豪,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个村子里有个外国老师,慕名而来“瞅瞅”的人也逐渐变多,引来了一些媒体的关注。

卢安克并没有拒绝和表现出反感,而是在每次的关注和采访中,都表达对中国的热爱和希望自己的被关注给孩子们带来更好的教育硬件环境。

他带出来的孩子们,无论考学路最后如何,都有着对英语独特的爱好和坚持学习的动力、能力,也成为很多走出大山的学子拿得出手的一项语言技能。

卢安克,真正实践着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不间断的在讲台上挥洒着自己的热爱。

随着时代的发展,山村条件逐步改善,学校也有了崭新的校舍,孩子们的新衣变多了,笑容更灿烂了,卢安克也从而立之年,跨过了不惑的岁数。

2006年,感动中国节目组联系到了卢安克,希望他参与“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卢安克委婉的拒绝了“我没有觉得我感动了中国,其实是中国感动了我”。

对他来说,能够平凡而安静的在自己热爱的大山里,教着一批一批淳朴的孩子,送他们去更好的世界,就是他毕生的梦想,他不想被外界过多打扰,更不想孩子们的学习环境被打扰。

故事的结尾 不悲伤

感动中国的人物评选中,最终没有留下卢安克的名字;

2009年央视记者采访到了卢安克,让他的名字在某一段时间成为了热点搜索词;

2010年,卢安克关闭了自己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他在最后一次公开“露面”中表示:社会的关注已经超过了我的承受和预期。

坊间传闻,很快有很多慕名而来的记者、媒体、自媒体蹲守着卢安克所在的乡村学校,拍摄他和孩子们的日常,这一度让他非常难过和懊恼。

2012年,卢安克带着对中国的爱,和一些不可承受的痛,再次毅然决然的离开了中国。

值得敬佩的是,他并没有回到德国汉堡,而是换了一个有贫困、有教育匮乏的国家地区,继续着自己义务支教的梦想。

也许在很多人眼中,他是个怪人,如果了解了他的家人,也许你会释怀。他的同胞哥哥(双胞胎那位)去了国际绿色和平组织,他的妹妹,跑到非洲在纳米比亚做一名幼教老师;我们只能感叹,卢安克生在一个大爱且开明的家庭里。

中国这篇热土,留下了卢安克的热爱,留下了他用最好的青春谱写的教育童话,无论舆论带来的评价和偏颇给了他怎样的结尾,这份伟大的国际友情,国人总会感动、会铭记。

就关注卢安克的“粉丝”透露,2022年卢安克已经辗转回到了汉堡家里,准备平稳的度过自己的晚年生活(2004年卢安克曾经历过一次车祸,有伤须养)。

只愿世界美好,春暖花开。

0 阅读:71

陋室文史

简介: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