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未成年人“手机成瘾”?关注和分析够多了,然后呢?

姬鹏 2024-02-18 22:04:41

伴随着返乡观察和回乡见闻持续释放,未成年人沉迷智能手机的话题再度进入舆论视野。一定程度上,单纯的谈论未成年人沉迷智能手机的话题肯定是没什么聚焦性的,但是加上“农村”二字,比较级的范式就出现了。

咱们先不说城里的未成年人是否沉迷智能手机,但是从城里和农村的条件对比来看,显然城里的条件好,农村的条件差,当然我们说的不仅仅是个体家庭的经济条件,而是指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条件(生活陪伴、管教约束)。

报道截图

报道截图

事实上,在今年的《返乡观察 | “不玩手机,那我还能干什么”:农村未成年人的手机之困》一文之前,去年春节后不久也有两篇类似的文章引发舆论热议:一篇是《短视频和游戏正在“绑架”留守儿童:武大副教授的五年乡村调研》,另一篇是《网课后,农村留守儿童正在塌陷式沉迷手机》。

从文本内容来看,虽然各自的切入点不同,但是共同指向却都是关注和分析。说实话,这是个好现象。毕竟能被关注到便意味着有改变的可能性。可是就《返乡观察 | “不玩手机,那我还能干什么”:农村未成年人的手机之困》来看,貌似也只停留在关注和分析层面,至于如何“脱困”,却“一问一个不吱声”。

之所以这样讲,并不是要让搞学术研究的学者们和搞新闻的媒体人去解决问题,而是希望关注和分析能往下推动,而不是仅凭城里人的俯瞰和农村人的被动为返乡观察和回乡见闻凑素材。并且最尴尬的是,关注半天“狠词”用了不少,比如“手机成瘾”,又如“手机之困”,还如“绑架”,总之就好像农村的未成年人岌岌可危了。

而回到分析也是很规整,不是谈留守儿童缺乏陪伴,就是说网络世界充满灰暗诱惑。总之正确的话说了很多,包括如何解决也提到不少,但多数是理想化的,难以实现的。因为“留守”本身就是无奈的抉择,谁不想把孩子带在身边养育?

另外,撇开“留守”,同样是家长,农村的家长确实不如城里的家长会面对孩子,当然我们这里讲得是大多数情况,不是说所有都是“一边倒”的情况。这里面复杂的我们就不讲了,但是家长的学历素养和教育视野的差距,这是客观存在的。

甚至对于关注和分析,农村的家长和城市的家长在理解层面也是有差距的。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承认,不是所有问题都有好的解决方案,而后才可能回归理性,走向慈悲。否则在返乡观察和回乡见闻里,看似关注农村的未成年人,其实更像是在编排他(她)们。

最关键是,城里的未成年人也好不到哪儿去。因为,城里的未成年人的家长也很忙,全职妈妈和全职爸爸也是极少数。如此之下,真要是爷爷奶奶负责孩子的日常生活,又能比农村的未成年人强多少呢?

这样强调,并不是非要比出个高下来,而是我们要推动问题之后的“然后”。因为只有如此,才可能打破孩子们的“手机之困”。因为这个问题是当下绝大多数家长的困惑,而农村未成年人“手机成瘾”只不过是被返乡观察和回乡见闻抓典型了。

还有就是,分析归分析,别走向为凑逻辑去强分析。就比如说孩子缺少陪伴,“留守”是个抓手,但是别用力过猛的去没完没了的强调。至于说网络世界充满灰暗诱惑,咱们就说现实世界有没有灰暗诱惑吧?

所以分析还要分析透彻,最好能在复杂性里见到个体的不容易,而后才可能走向群体的解决之道。很多时候,学术逻辑都是偏狭的,也就是总在某个点上进行放大和推开,至于全局如何,个体如何,真还未必能关注到位。

可问题是,事到如今,关注和分析实在够多了。也该往“然后”层面推一推了。如果实在推不动,也不是什么难为情的大问题。因为前面我们就说过了:“不是所有问题都有好的解决方案”。可就想说一句,搞不定可以闭嘴的,没必要周期性放“狠词”嘛。

0 阅读:13

姬鹏

简介:书生之见,看事件背后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