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丨长平之战

拾光著 2024-02-17 21:07:35

公元前262年,秦国出兵攻击韩国的野王地区,野王投降,韩国的领土被秦国拦腰截断,分为南北两块。

秦国此次军事行动的目的是要分割韩国,吞并韩国北面的上党,得到东出太行山的前哨基地。

《释名》曰:“党,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党也。”《国策地名考》曰:“地极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

上党是被太岳山、王屋山、太行山包围的一片高地,居高临下,易守难攻。

韩国上党守将冯亭同样意识到上党地区失去了韩国南面的支援,无法独立坚守,用不了多久肯定会被秦国吞并。(郑道已绝,秦兵日进,韩不能应。)【韩国首都为新郑,从新郑通往上党的路被称为“郑道”。】

怎么样才能抵挡住秦军的进攻呢?冯亭想出了一招李代桃僵之计:带领上党地区投降赵国。(不如以上党归赵)

一旦赵国接受上党地区,必然惹怒秦国。秦国费心劳力的军事行动,被赵国摘了桃子,虎狼之秦怎么可能忍得下这口气?

秦国的兵锋必然转向赵国,这样韩赵两国就不得不共同对抗秦国。韩赵两国联合起来,就有了击败秦国的可能了。(赵若受我,秦怒,必攻赵。赵被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

赵国朝堂上对接不接收上党地区发生了一些争执,但最终也无可奈何地接收了。因为赵国腹地就在太行山东边,如果让秦国占领了上党地区,秦军随时可以居高临下袭击赵国。赵国没有上党,就如同北宋没有幽云十六州 ,敌人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冯亭以上党为诱饵,拉赵国下水,迫使赵国与韩国一起对抗秦国,让赵国代替韩国承受秦国的兵锋。冯亭作为韩国一方大将,看到局势已无可挽回,一招李代桃僵之计,强行给行将灭亡的韩国续了一口气,也算尽忠职守,不负韩国了。

秦国想要上党作为东出跳板,赵国需要上党作为外围防御阵地。决定战国历史走向的长平之战,就这样被不起眼的韩国上党守将冯亭埋下了伏笔。

攻占野王后,秦军花费了近两年时间,吞并消化了韩国北面除上党外的所有领土,并随即攻击占领上党。

面对秦军的攻击,上党百姓纷纷逃亡到赵国。赵国派出军队前往长平,接收上党难民。(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

秦国对此非常不满,占领了土地,却没能获得当地的人口资源。两年前让赵国占了便宜,不费一兵一卒得到了上党。现在我大秦把上党抢回来了,人口资源又都跑去赵国了。天天在我大秦头上薅羊毛是吧?看我揍不揍你丫的!

公元前260年农历四月,王龁率领秦军攻赵,赵国派出已经67岁的老将廉颇抵挡秦军。(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

赵军与秦军刚接触,战斗力的差距立马显现出来了。赵军偶尔发现了秦军的侦察兵,想着以多打少吃掉这一小股秦军侦察兵,结果却让赵军震惊:一小股秦军侦察兵不但击溃了赵军,还阵斩了赵军副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

随后的三个月里,秦军不断东进,连续攻克赵军三座据点,斩杀赵军六名副将。

时间来到公元前260年的农历7月,廉颇意识到赵军难以在野战中击败秦军,于是主动后撤到丹河东岸。依托韩王山、丹朱岭、大粮山修筑百里石长城防线,龟缩起来,坚守不战。

廉颇后撤一方面是为了寻找合适的防守地形,另一方面是为了防止秦军绕后袭击。因为太行山中有八条通道连接太行山东西两面,被称之为“太行八陉”,秦军如果派出偏师走其中一条通道“太行陉”,正好可以绕到赵军背面。

太行陉另一侧的野王,两年前已经被秦军占领。廉颇考虑到,如果赵军驻守在丹河西岸不后撤,那么秦军极有可能从太行陉出奇兵袭击赵军后方,届时赵军将腹背受敌。

廉颇后撤后,秦军即便想从太行陉出奇兵绕后袭击赵军,也会被大粮山阻挡,无法前后夹击赵军。

廉颇相当于利用地形,构筑了三面城池,完美龟缩了起来。秦军想要进攻赵军则只能从西南面的缺口进攻。此后的一个月时间里,无论秦军怎么叫嚣,廉颇就是躲在防线了死活不肯出来。

廉颇不愧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面对秦军的强力攻势,廉颇迅速做出了最优解。

秦军主帅王龁,看着廉颇构筑的防线一筹莫展。

廉颇无法在野战中击败秦军,秦军也对龟缩起来的赵军毫无办法。僵持之下,廉颇的猪队友一号赵孝成王出场了。

赵孝成王面前摆着两个问题:1.赵军的后勤都是山地陆路运输,经过滏口陉和白陉才能运抵长平前线,运输过程中损耗极大,赵国的粮食不太够用了。2.那个年代没有常备军,百姓都是平时耕种,战时作战。廉颇带走了大量劳动力,现在已经是农历7月(新历9月)多了,马上要面临秋收的了。

战争消耗了大量粮食,如果再因没有足够的劳动力,错过了秋收,那么赵国今年冬天和明年都将陷入饥荒之中。

二十多岁的赵孝成王慌了,多次催促廉颇赶紧出击,与秦军决战。廉颇心里门清,赵军战斗力不如秦军,反正打不过,坚守拖住就行了。(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

廉颇的判断没有任何问题,秦国其实也粮食不够了。后来秦相吕不韦编纂的《吕氏春秋》里就记载道: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士民倦,粮食竭。

秦赵双方都有粮食供给不足的问题,67岁的廉颇和65岁的秦昭襄王都知道,谁先因为粮食不足沉不住气,谁就容易被对方抓到破绽。要是一直僵持下去,最后双方都受不了了,只能议和退兵。

但是20多岁、年轻的赵孝成王沉不住气了,见催促廉颇出战不成,干脆临阵换帅,换一个能听话出战的人。廉颇的猪队友二号——赵括,登场。

秦国看到赵军换帅,为了更加保险,秦军也换帅了,换上了打了一辈子仗,经验更加老道的六十多岁的白起。

赵括到达长平前线,立马组织部队出击秦军。白起知道赵括是来寻求决战的,果断诱敌深入,在初次接触中假装败走。

赵括一看秦军也不过如此嘛,赶忙追击秦军,到达了白起为赵军设置的坟场。

看到赵括上钩了,白起部署好的两支奇兵立马行动。一支奇兵趁赵军主力尽出的时机,袭击了丹朱岭、韩王山。另一支奇兵正是从太行陉而来,将赵军的后勤线截断,廉颇千防万防的事情还是发生在了猪队友二号身上···

丹朱岭、韩王山本来是赵军防御的屏障,此时被秦军攻占,瞬间变成了阻挡赵军撤退的铁壁。

赵军被秦军利用地形四面合围,后勤部队与主力部队的联系也被切断。

秦昭襄王得知白起得手,已经将赵军包围,立马前往河内地区征发15岁以上男性前往长平战场,巩固包围圈,防止赵军突围。(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指长平,遮绝赵救兵及食道。)

局势发展成这样,也没什么意外了。赵军战斗力本来就不如秦军,还失去了后勤补给,天天食不果腹。

秦军包围赵军四十六天,赵括率军反复冲击秦军的包围网,却怎么也冲不出去。最终赵括战死,赵军投降。

武安君白起以赵国士兵可能反叛作乱为理由,将赵兵全部坑杀,整个长平之战期间,秦军一共斩杀坑杀45万赵兵。(武安君曰:“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关于兵力: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力无法维持大规模的常备兵,所谓的“兵”,其实是农民,平时耕种,战时作战。基本上能拿武器的,都可以充个数当作是“兵”。

赵国被坑杀斩杀的45万人中,估计有一半甚至更多属于是后勤部队,战斗力很弱。加上秦国需要首级来确认军功,指不定有多少人头是秦军小兵杀良冒功。

秦军和赵军的具体参战人数,我们不去详细考量了,那是历史学家的事情。整体上来看,秦军的主战部队与赵军的主战部队基本没有什么人数上的差距。

长平之战的核心在于对地利的利用。先是廉颇构筑“韩王山—丹朱岭—百里石长城—大粮山”防御圈,龟缩起来,利用地利抹平了赵军与秦军战斗力的差距。

随后是白起将赵括引诱到包围圈,并突袭赵军占领的韩王山、丹朱岭、百里石长城,再部署奇兵切断赵军主力与赵军后勤线的连系。构建了“丹河西岸营垒—丹朱岭—韩王山—秦奇兵”的赵括包围网,彻底围困赵军。

白起利用地利,用等量的兵力包围赵军,打出了一场经典的歼灭战。廉颇和白起算得上势均力敌的对手,只可惜廉颇有两个猪队友哇,不然长平一战真是胜负难料。

0 阅读:30
评论列表
  • 2024-02-25 06:21

    已举报内容虚假!

  • 2024-02-18 08:59

    秦国缺粮,有记载!赵国缺粮,完全就是现代不懂装懂键盘侠的意淫!长平至今两千多年,没有任何一个智商正常的人说过类似的话,包括最应该说赵国缺粮的赵王赵括以及反间计的间谍。

  • 2024-02-18 00:30

    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