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流血第一士谭嗣同,早年曾提议卖掉西部土地,还好没实现

一堂过去 2024-05-09 19:23:35

阅读之前,麻烦您点一个“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898年9月28日下午,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慈禧太后下令斩杀谭嗣同等六位变法人士。

谭嗣同英勇就义,他死时,嘴里喊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从始至终未曾向慈禧太后低头。

谭嗣同虽然身死,但是正如他所说,各国之变法,哪有不流血牺牲的,他的目的就是用自己的流血牺牲,唤醒广大人民群众,在血的刺激下,积极探求救国方案。

一句民族英雄,谭嗣同当之无愧,但是就是这样一位民族英雄,早年却提出过卖掉新疆和西藏的土地给列强,还好光绪帝否决了这一提议,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为筹集变法经费,提议卖土地

清朝末年,朝政大权被慈禧太后掌握,碍于一介女流的身份,她无法名正言顺登上九五之尊的那个位置,就以光绪帝还小作为借口,垂帘听政,光绪沦为傀儡皇帝。

但是慈禧太后终究是眼界太短,为了能维持清王朝的政权,她一次又一次出卖中华民族,将国家的主权与尊严送到列强的手中。

在清王朝贵族的眼中,只要他们有吃有穿,能继续自己的奢靡生活,那他们就愿意接受外来的不平等条约,丝毫不顾人民的生活有多水深火热,也不在乎中华民族在如何的屈辱之下艰难求生。

朝堂上不乏有血有肉的爱国青年,他们因为共同的理想,一拍即合,秘密组成了维新队伍。

维新人员拉拢了光绪帝,光绪帝虽然没什么实权,但是在清政府中,他是难得清醒着的人,他不想继续受人禁锢,也不愿意看着国家这样走入败落,因此他跟着梁启超康有为等人,开始谋求变法一事。

1894年末,变法仍在筹备阶段,经费问题是当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对此,谭嗣同居然提议要将西部的新疆与西藏地区划归列强,谭嗣同是这么说的:

按照如今形势,最好将新疆卖给俄罗斯,将西藏卖给英国,这样,就能偿还清那二万万的负债,况且,这两地疆域辽阔,每年光花在边戍一事上的钱都不止二万万,不如卖掉,百利无害。

按照谭嗣同的想法,内外蒙古、新疆、西藏、青海这些地区,大而寒瘠,既不能给中国带来收益,还要倒贴钱,干脆割舍掉。

但是,如果真将这些省份割舍出去了,那中国面临的将是丧失一半的国土,这才真正是主权不保,沦为外国的笑话。

还好光绪帝并没有采纳这个建议,变法维护政权本来目的是要救国,如果为了变法将国土出卖,那岂不是顾此失彼,丢掉了初心?

当时在朝廷中,抱着这种想法的人其实不少,早在左宗棠带兵收复新疆时,李鸿章就说这种行为除了造成不必要的开支以外,对中国没有丝毫好处。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这些地方气候一般,农业发展一般,边境线长,一直是给清政府“拖后腿”的省份。但是从政治角度看,中国从鸦片战争开始,就一直在被动丢掉尊严,本就在列强面前抬不起头,如果此时再主动卖地,让中国的脸面往哪里放。

再者,新疆西藏等地,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领土,断然没有直接放弃的道理。流血流泪不丢面子,这才是维新派该有的追求。

如果当时谭嗣同等人的想法被采纳了,那历史应该会被改写吧?还好,历史的车轮一条直线向前转动,谭嗣同仍然是那个英勇就义的大英雄,而不是卖掉国土的罪人。

不过,话又说回来,在看历史事件时,我们要知道历史人物处在当下的那个时代中,是有历史局限性的,我们并不能以现在的道德标准去要求当时的人,只能客观评价。谭嗣同是我们民族英雄的事实永远不会改变。

变法失败,以身殉道

谭嗣同最终为了实行新政,为了挽救政权,死在慈禧太后的刀下。

维新派空有理想,奈何力量薄弱,光绪帝手中也无实权,被慈禧太后死死压住出不了头。他们想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不就是动了地主阶级的饭碗吗?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下,地主阶级势力庞大,权势滔天,维新派又无实权又无军队,怎么可能斗得过他们。

当时,为了进一步推动自己一派的改革理念,谭嗣同甚至试图说动袁世凯围园杀后,本来只是看着傀儡皇帝和一帮年轻人们小打小闹,这下怎么还想要自己的命了?慈禧太后一发力,维新派的改革活动宣告失败,一众人逃的逃抓的抓。

对这帮威胁她政治地位的人,慈禧太后恨得牙痒,为了最大程度折磨这群人,她命令刽子手在行刑前不要磨刀,钝刀砍头。

谭嗣同的父亲叫做谭继洵,他是清朝末年进士出身的大官,有权又有势。得知儿子将要以身殉国的消息后,谭继洵也想过很多办法要救下儿子一命,但谭嗣同决心赴死,他说:“如果怕死,我早就逃出国外了。”

谭嗣同恐惧的不是死亡,他恐惧的是群众们的麻木,恐惧无人出面革命,无人救国。一人之力太过渺小,但如果他的鲜血能够换来哪怕一个人的醒悟,那他的流血牺牲就是必要的,是值得的。

谭继洵知道儿子的志向如此,只能眼睁睁看着他慷慨赴刑场,看着他被钝刀砍了头。

“戊戌六君子”被押送刑场的路上,周围围满了前来观看的民众。中国人最爱看热闹的 说法一点不假,刑场之上,谭嗣同发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豪言壮语,刑场之外的群众们却一阵哄笑,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好像国家并不是他们的国家一般。

封建统治持续了两千多年,其实当时的百姓很难意识到,押送上刑场的这些人,到底因为什么而死。在大多数百姓眼中,他们是想夺权篡位的窃国之人,死有余辜。谭嗣同在百姓的笑声中被斩杀,他一个人的力量不足以完成改革,他一个人的死也并不能唤醒思想仍未启蒙的黎民百姓。

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所带给人的悲剧。谭嗣同死后,父亲谭继洵也受到了牵连,慈禧用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将他罢官,谭继洵这下便回家养老去了。

死后亲人常挂念

谭家也是名门望族,但是到了谭嗣同这一代,连延续香火一事都困难。

谭嗣同与妻子李闰早年时曾有一个儿子叫谭兰生,这个孩子出生没多久后就不幸夭折,此后李闰再也没有怀过孕。

当时的人十分看重香火的传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谭继洵就想到了通过过继的方式,从近亲那里挑一个孩过继给谭嗣同。

谭嗣同的二哥谭嗣襄死后,唯一的孩子无人养育,谭继洵这个祖父就自作主张,将这个孩子过继给了谭嗣同,交给他的妻子李闰来抚养。

之所以交给李闰,是因为这个儿媳不旦蕙质兰心,而且知书达理,谭继洵相信在她的养育之下,谭传炜将来也能做出一番成就。

谭嗣同的结发妻子李闰也是一位痴情人,虽然是父母之命,指腹为婚,但是二人的婚姻生活十分美满,谭兰生夭折后,李闰的肚子一直都没动静,身边的人都说谭嗣同应该再纳一房小妾来延续香火,谭嗣同只当做没有听见,与李闰安安稳稳过日子,恩爱两不移。

在外,谭嗣同也给足李闰尊重。根据记载,谭嗣同身材高大,相貌堂堂,但是妻子李闰个子不高,脸上还长满了雀斑。偶尔,家族宴席上,叔伯兄弟坐在一起闲聊时,总会打趣李闰的长相,谭嗣同每次都护着妻子,淡淡地说一句:“配我有余。”

二人的伉俪情深,谭继洵也看在眼里。谭嗣同死后,李闰日日以泪洗面,每次窝在房里不出门时,谭继洵都要多次路过儿媳房门前,大声地搞出点动静,以防她自寻短见。

不仅如此,谭继洵为了让儿媳有活着的动力,决定用责任留住李闰,谭继洵将掌家大权交给了李闰,忙起来就没空想太多伤心的事情了。

谭继洵还找李闰促膝长谈,希望她能好好教育谭传炜长大。因为谭嗣襄也只有这一个儿子,因此谭传炜身上负担的是二房和三房两家的香火。

给李闰安排了这些事情之后,她成天忙碌,也无暇过度思念丈夫了,忙碌的生活将她拉出了抑郁的泥沼之中。

不到一年之后,谭继洵因为忧思过重,重病身死,谭家的大梁压在了李闰身上。

谭嗣同改革时,李闰坚定地站在丈夫身后支持;谭嗣同死后,李闰替他守住家。谭嗣同留下的不少遗物,李闰都收拾整齐,锁在储存室中,李闰是谭嗣同的贤内助,现在也变成了谭家的顶梁柱。

还记得谭嗣同死之前的愿望吗?他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醒悟,更多的人能够参与进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之中,更多的人能够揭竿而起,对黑暗的社会现状说不。

他撒在刑场上的鲜血只收获到围观群众的麻木对待,但是他的英雄事迹激励的可不只是一两个人。

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清王朝,中华民族的一只脚已经迈出泥潭,时任湖南民政司长的刘人熙感念于谭嗣同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的表率作用,提出要在他的家乡修建一座祠堂。

北洋政府通过了刘人熙的申请,并且拨款五百大洋,帮助建设谭嗣同纪念祠。

刘人熙拿着这笔钱找上了李闰,告知她这个好消息,李闰也喜出望外,她看着谭嗣同的画像,泪流满面:“嗣同,你所坚持的事业,如今终于有好消息传来了。”

要想修起一座祠堂,五百大洋的政府经费远远不够。为了能将谭嗣同的祠堂装饰得风风光光的,李闰只能变卖家产,东拼西凑,将剩余的缺口全都补上。

纪念堂修建的全部过程,每一个环节中,都有李闰忙碌的身影,每一个环节她都务必要亲自看看,亲力亲为。这可是为丈夫正名的机会!谭嗣同不是叛国贼,他是革命的先锋啊,是后人们该铭记感念的民族英雄。

纪念堂修建好的那一刻,李闰大半辈子的思念,都有了承载之地,看着祠堂画像里高大的、微笑着的身影,她一时之间竟也恍惚,好像丈夫就站在面前一般。

她对着画像诉说这些年来谭家生活上的困难,说如今中国之局势变化,清王朝已经覆灭,说谭传炜被过继,虚心好学,小小年纪就立志为国报效......唯独不说她的操劳与付出。

祠堂建成之后,李闰感觉身上的担子轻了不少,谭传炜也长大成人结婚生子,她被责任拉扯着的后半生终于能停下来歇歇脚,人也一下子就松弛下来。

闲下来她就去祠堂里看看丈夫,说说话,作诗悼念丈夫。但是好景不长,谭传炜突然自杀后,照顾两个孙子的重任又落在了她的身上。

李闰的半辈子都被绑在谭嗣同,绑在谭家人身上,但她无一句怨言,她将这些后辈们都教得很好。

梁启超与康有为在回国之后,,他们特地 来探望李闰,并为其提笔写下“巾帼完人”四个大字。李闰看着这个牌匾,多年以来对丈夫的思念与生活的劳累再次倾泻而出,化作眼泪。

李闰在六十岁那年,永远闭上了眼睛,追随丈夫谭嗣同而去了。谭嗣同将生命献给国家,李闰将生命献给了他。

至今我们仍然记得谭嗣同写下的无数爱国诗篇,记得那句“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悲壮,他的大无畏精神,至今仍被人们记着,中华民族在近代抵御外敌时,也时常将谭嗣同作为榜样,激励自己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而努力。他用流血牺牲,昭示自己不屈的精神,值得后人永远铭记。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

0 阅读:35

一堂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