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自来水将涨价!水务赛道全线爆发,布局龙头梳理

翰棋说财经 2024-05-13 20:21:10

继天然气、高铁之后,自来水也将开始涨价了!据广州发布消息,5月9日下午广州市中心城区自来水价格改革方案听证举行,听证会提出两套自来水价格调整方案供听证,主要区别是居民和非居民对供水价格上涨的分担程度有所不同。会上,两套自来水价格调整方案被提出以供听证,两套方案的平均供水价格均为3.4元/立方米(含税),差别主要在于居民和非居民对供水价格上涨的分担程度。

据悉,本轮价格改革范围主要是市自来水公司在广州市中心城区供水服务区域内(包括越秀区、荔湾区、天河区、海珠区、黄埔区、白云区、大学城区域等)供应的自来水价格。

广州市发改委办公室工作人员回应称,水价改革仍在听证阶段,具体需咨询价格管理处。

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4月8日对外发布了新修订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办法自2024年5月1日实施。新法为地方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可长远推动更多自来水项目授予民企运营,基于用者自付原则,未来自来水定价将更加市场化,提供水价较大上调空间。

据中信建投宏观分析,部分财政压力较大的城市,水电燃气的涨价逻辑可能依然顺畅。浙商证券的研究报告也指出,公用事业上涨正处于初期阶段。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模式,公用事业类企业可能会逐渐向市场化方向过渡,价格也可能会持续上涨。

从财务数据上看,公用事业行业整体利润在2023年实现了大幅提升,行业整体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77%,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高达68.61%。在盈利能力方面,公用事业行业的毛利率和净利率也分别同比上升了3.67和3.78个百分点。

关注【乐晴行业观察】,洞悉产业格局!

水务产业链梳理

水务行业是城市基础服务重点行业。

水务行业的上游包括设备制造和工程建设,是产业链的基础设施支持;中游以水务设施的运营为主,包括原水供应、自来水生产、排水、污水处理以及水资源回收利用等关键环节;下游是水务服务的最终消费者。

我国水务行业起初以城市供水为主,并逐渐从政府主导转变为市场驱动。

2000年以后国家积极推动水务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向民营和外资开放,逐渐减少了对水价的补贴,使得居民用水成本有所增加。目前,该行业已进入产业化阶段,主要采用PPP模式,如BOT、BOOT、BOO、TOT、ROT和OM等。

水务行业产业链图示:

资料来源:行行查

水务行业呈现出的特点包括地区性经营具有较强的垄断性,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以及在资本开支高峰期过后,其长期发展趋势相对稳定。

水务运营项目通常通过政府招标进行,对于项目的运营管理和水价设定有着严格的标准。这类项目主要采用特许经营模式,特许经营权期限一般在25至30年之间。

由于供水管网和污水收集管网的建设通常在特许经营服务区内进行,因此水务运营具有鲜明的地域属性和特许经营壁垒。

水务管理系统负责水务工况数据的存储、处理以及智能分析。

污水处理方面收益来源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政府为新建项目的可用性支付的费用;二是在运营期间,根据污水处理量收取的污水处理费,该费用需要覆盖污水处理成本和合理利润;三是在运营期间为维护污水管网可用性而收取的管网运维费。

水务管理系统图示:

资料来源:公开整理

水务竞争格局和龙头梳理

水务行业市场集中度相对较低,经营状态较为分散。随着国家政策与资本逐渐分离,国内的水务企业也相继进行改组,吸引了民营资本和上市公司的广泛参与。

受特许经营权模式和管网资源等条件的制约,水务行业的竞争格局展现出区域垄断与行业龙头共存的态势。

当前中国水务市场的重要投资力量包括全球水务巨头、大型水务专业投资公司、非水务类的投资集团、水务类上市公司,以及地方性的水务公司等。

在在这此过程中,一些资金雄厚综合竞争力突出的企业通过并购和整合,开始跨地区、跨市场进行竞争,为我国大型水务企业实现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产业链布局头厂商包括头控水务、中国水务、首创环保、兴蓉环境、粤海投资、重庆水务、绿城水务、瀚蓝环境、洪城环境和中山公用等。

其中,兴蓉环境和重庆水务等地方性水务公司主要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运营;北控水务、首创环保等全国性水务公司进行跨区域的业务拓展,在产能规模上具有显著的优势。

水务行业市场份额图示:

资料来源:公开整理

整体而言,就目前的行业状况来看,我国水务行业的集中度仍然较低。整个水务行业(包括供水和污水处理)的前十大企业市场占有率仅为15.32%,市场还有待进一步的整合和集中。

关注【乐晴行业观察】,洞悉产业格局!

0 阅读:3

翰棋说财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