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人春节出行请带上这份健康指南

太原日报 2024-02-06 09:25:42

临近春节,天南海北的人们纷纷踏上回家的归途,而面临长途跋涉、人员流动和聚集性活动增多,人们不免会担心各种“意外状况”:呼吸道疾病感染风险加大,出行有哪些注意事项?想去玩雪,又担心“雪道尽头是骨科”?冬季心脑血管病高发,该怎么预防……来,一起听听专家们的支招吧!

A 做好防护 降低呼吸道类疾病感染风险

2月4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了温馨提示,2024年春节期间,大众需关注新冠病毒感染、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人感染禽流感等风险。

专家表示,近期我国流行的新冠病毒中,JN.1变异株也呈现上升趋势。虽然2023年入冬以来,我国处于新冠病毒感染的低水平流行,但随着返乡、探亲访友及境内境外旅行增多,人员流动性增加,病毒传播扩散机会增加,春节期间新冠疫情可能会迎来一定水平上升。与前期流行的新冠病毒EG.5等变异株相比,JN.1变异株感染导致的疾病严重程度类似。发病后,主要症状仍然是发热、畏寒、干咳、乏力、肌痛、鼻塞、流涕、咽痛等,建议大家保持良好的个人防护习惯,勤洗手,科学佩戴口罩。

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虽然在2023年12月上旬达到峰值之后已逐步减弱,但随着春节期间人员流动性增加、接触机会增多,传播风险也在增加,尤其是容易发生重症和死亡的高风险人群,包括孕妇、婴幼儿、老年人或慢性基础病患者,都需特别注意。在预防措施上,日常防护措施可有效减少流感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感染和传播,包括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勤洗手,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等。另外,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建议高风险人群及时接种。

人感染禽流感是指禽间流行的流感病毒偶然突破种属屏障导致人类感染或疾病。2023年冬季以来,全球多地报告禽类和哺乳动物的禽流感疫情。人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的禽类和暴露于禽流感病毒污染的环境而偶发感染。发病后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多在发病5-7天出现重症肺炎。对此,专家建议避免接触病死禽及被其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环境,尽量避免直接接触活禽。在购买时,选择正规渠道、检疫为安全的冰鲜禽类,烹饪禽、蛋要烧熟。同时,接触过生禽肉、禽蛋的用具做好清洗,建议定期消毒。当出现发热及呼吸道症状时,应佩戴口罩,尽快到发热门诊就医,并告知医生自身职业接触史,或发病前的禽类暴露史,尤其是病死禽暴露史或活禽市场暴露史。

B 聚会出游 注意饮食卫生当心肠炎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同时还对诺如病毒肠炎、食物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等做出提示。诺如病毒肠炎易引起聚集性疫情,尤其是旅行团、游轮、度假中心等,常有疫情发生。发病后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多在发病5-7天出现重症肺炎。建议大众注意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同时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尽量吃熟食,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肉类、海鲜、蔬菜,吃水果要清洗、削皮,饮用开水或未开封的预包装水、饮料。被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污染的表面应及时用含氯消毒剂或其他有效消毒剂清洗消毒,并立即脱掉和清洗被污染的衣物或床单等,清洗时应戴上橡胶或一次性手套,并在清洗后认真洗手。

节假日期间,聚餐和在外就餐机会增加,食物中毒风险也相应增加。专家表示,我国以微生物所致食物中毒最为多见,野生菌、野生植物等其他中毒也时有发生。食物中毒通常进餐后短时间内急性发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主要预防措施为:注意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选择新鲜、安全的食品原料,加工时要注意生、熟分开。外出就餐时,注意选择正规、卫生条件好的饭店或餐厅,不吃未烧熟煮透的食物,不吃不干净的水果和蔬菜,不吃来历不明的食物,不吃不明野生菌及野生植物。

另外,冬春季节也是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的高发季节,主要危险因素来自于在通风不良的环境中使用煤炉、炭火、土炕、火墙等取暖,高危场所包括使用炭火、燃气、煤气的餐馆、宾馆,使用小型油、汽发电机的车库、地下室、密闭的空调汽车内以及最近兴起的“围炉煮茶”等。建议大家使用煤炉或炭火等取暖设备时,保持良好的通风状态,最好安装一氧化碳探测器,并定期检查维护。车在停驶时,不要长时间开着空调,也不要躺在门窗紧闭、开着空调的汽车内睡觉。一旦发生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应立即开窗通风,迅速关闭煤气、燃气、炭火等设施设备,同时迅速将中毒者转移至空气新鲜、通风良好处并注意保暖。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尽早进行高压氧舱治疗。对于出现呼吸及心跳停止的危重患者,应立即给予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

此外,赴热带及亚热带国家和地区旅行的人们,还应特别关注登革热的风险,尤其是前往东南亚、非洲、加勒比海地区、中美洲和南美洲、太平洋岛国以及澳大利亚旅行的人们。登革热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潜伏期为3-15天。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痛、恶心、呕吐、皮疹、轻度出血等,重症病例会出现出血、休克、器官衰竭甚至死亡。建议大家出行时穿着宽松、浅色的长袖上衣和长裤,并在皮肤上和衣物上喷洒有效的驱蚊剂,住宿时尽量选择有空调或纱窗的酒店住宿,如果没有,则应使用蚊帐防蚊,并使用蚊香、灭蚊气雾剂等驱蚊灭蚊。

C “雪道尽头是骨科”并非玩笑话

随着今年的哈尔滨旅游热潮,不少人都会选择滑雪来度过春节假期,对此,北大第一医院太原医院骨一科的杜虎羽主任坦言,“雪道尽头是骨科”这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但也不无道理。在省城这个并非“滑雪胜地”的城市,他就曾救治过因滑雪而受伤入院的患者。“那是个澳籍华人,算是一个半专业的运动员了,但在滑雪时,不仅踝关节骨折,踝关节内外侧韧带损伤,算是比较严重的情况。”杜虎羽说,“这还是半专业的运动员,普通人更需要注意。”

杜虎羽介绍,医学上有两个专有的名词“滑雪拇”和“滑雪踝”,指的都是因滑雪而造成的损伤。“滑雪拇”是指人在双板滑雪时,双手拿着雪杖,拇指是朝外的,当人摔倒的时候,很容易造成指关节脱位,也就是拇指的损伤;“滑雪踝”则是指单板滑雪运动中,因为脚部固定,运动员在做旋转时,很容易扭伤踝部韧带。另外,滑雪时的旋转动作也会造成膝十字韧带、交叉韧带的损伤以及半月板的损伤。至于其他因滑雪而造成的损伤,有肱骨近端骨折、锁骨骨折、肩袖损伤、桡骨远端骨折等。“当然最常见的就是肌肉酸痛了,这是因为初学者容易紧张,滑雪时肌肉没有完全放松引起的。”他说。至于曾经一度在网上流传的“易骨折部位分布图”,杜虎羽表示,图上标注的受伤部位确实是人体容易受伤的部位,是不分上肢或下肢的。

网络上,很多滑雪的初学者都会分享自己的“防摔经验”,最常见的就是建议大家在快要滑倒时选择屁股着地,因为这样对身体的伤害最小。对此,杜虎羽表示,其实他更建议滑雪者在快要摔倒时“顺势而为”。这是因为,滑雪的过程通常速度较快,如果感觉自己快要摔倒而刻意选择屁股先着地,那尾椎骨、脊椎就可能会因受到较大冲击而受伤。

杜虎羽建议,不论是滑雪的新手还是老手,在滑雪前,一定要做好相关的防护和热身。“首先在到达雪场后,不要急于开始,要先熟悉一下雪场的情况,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合适的滑道。”杜虎羽说,另外就是要穿戴必要的护具,比如头盔、雪镜、雪服、护膝、护臀、手套等。在开始滑雪前,也要做必要的热身运动,拉拉筋、活动一下脚踝关节处,否则在寒冷和突然运动的双重刺激下,肌肉容易拉伤。

D 人在旅途 时刻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秋冬季本身就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传统高发季节,如果出行,更要注意安全。”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的王敬萍介绍,每年11月到次年2月都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有相关数据显示,秋冬季节脑卒中、冠心病等发病人群占全年发病人群的比例高达69.5%。而心血管疾病之所以在秋冬季节频频逞凶,主要有三方面原因:首先天气寒冷,人体血管收缩变细,容易引起心脑供血不足;其次天气干燥,呼吸会消耗大量水分,加上日常补水不足,导致血液黏稠度过高,进而使血液流通不畅,可能致使血管堵塞;另外,室内外温差较大,血管的剧烈收缩容易使血管壁上附着的斑块脱落,斑块随血液流到狭窄的地方就容易堵塞血管。对心血管病患者而言,在受到寒冷刺激后,可能会出现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还可能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加重心血管疾病。因此,心血管病患者在冬天外出时面临的潜在风险主要包括血压波动大、不好控制,心绞痛发作,心肌梗塞,心功能不全加重,心律失常发作等。

王敬萍建议,心血管病患者在冬季出行前应做好几方面的准备工作:首先,应该到医院做一些相关检查,确保各项指标在比较满意的程度。“最好是在病情稳定期再出行。”她说,出行时一定要带好、带齐药物,不能漏服药物,备好一些急救药物。做好个人防护,注意防寒保暖,合理安排行程,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同时,注意饮食卫生,尽量少去人员密集的地方,必要的时候佩戴口罩,注意手卫生,勤洗手。

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每到秋冬时节,时有年轻人猝死,或是心梗患者被及时救回的事件发生,往往会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讨论。对此,王敬萍表示,猝死与心脑血管疾病息息相关,“大部分猝死病因都是心源性或脑源性,其中,冠心病是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希望大家都能重视起来。”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冬春季节还是呼吸道感染的高发季节,心血管疾病患者一旦感染了呼吸道疾病,可能会加重原有病情,因此心血管疾病患者特别是老年人在冬季出行过程中需要预防呼吸道感染。

E 保护眼睛 不仅仅要预防雪盲症

大雪纷飞过后,面对美不胜收的雪景,总会让人情不自禁在雪海中玩耍,打雪仗、堆雪人、滑雪、拍雪景……但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当我们尽情享受这皑皑白雪时,也要注意保护好眼睛,警惕出现“雪盲症”。

山西省煤炭医院眼科主任董茂林介绍,雪盲症又可称为“日光眼炎”,是一种急性光源性眼病,即强烈的日光照射到雪地上,雪地反射的光波照射到眼睛,眼睛的视网膜因受强光刺激而损伤。典型症状有眼睛刺痛、灼痛、畏光、流泪、眼红、眼睑痉挛、干涩、奇痒、异物感等,严重时出现视物不清、变形,甚至会短暂性失明。

要预防雪盲症,董茂林建议大家在长时间玩雪时,选择具备防紫外线功能的护目镜佩戴,不仅可以减少强光对眼睛的刺激和伤害,也能防止突发雪盲症后视力模糊失去方向,发生意外事件。在雪地游玩时,最好不要长久逗留,要适当控制时间。如果感到眼睛不舒服,最好停下来闭着眼睛休息下,或者换个环境,别让强光继续刺激眼睛。“最重要的,是及时就医。”董茂林说。

除了雪盲症,董茂林还提醒大家要注意健康用眼。“假期里,不论大人小孩,都可能会长时间接触电子产品,这不光有造成近视的可能,还可能诱发干眼症。”他说。据统计,干眼症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21%-30%,且近年来在我国儿童、青少年人群中已成为一个常见病。而诸多的眼部症状不仅会影响儿童生活质量,其引起的视疲劳还会加速近视的进展,因此,如何有效预防干眼症,是每个家长需要了解的知识。

“对于青少年儿童,首先要减少连续用眼的时间,尤其是避免长时间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董茂林说,他建议,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一次不要超过30分钟,中间休息10分钟左右,休息时可进行远眺。同时,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有一些数据显示,熬夜、昼夜颠倒也是造成干眼症的诱因之一,这不光是对孩子,成人也是。”如果出现眼部不适,若无并发炎症则不需要相关的抗炎治疗,一般使用人工泪液来缓解眼部干燥即可,但不要擅自使用抗生素眼药水,如果不遵医嘱、不对症下药,很有可能会加重病情。

董茂林还建议大家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要做到均衡饮食,多补充富含维生素的瘦肉、动物肝脏及蔬菜水果等,减少辛辣、油腻及甜食的摄入,这些对保护眼睛都有一定的作用。

山西晚报记者 张梦莹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