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仫佬族

鳝堂集庆 2024-01-07 08:37:59

仫佬族是我国人数较少的一个民族,世代居住在广西西北部,九万大山南麓。他们人口大概有20多万,主要居住在罗城。

仫佬族人数虽少,但本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做得相对比较好。仫佬族人基本都会说本民族的语言,和当地的汉语方言桂柳话,有的甚至还会当地的壮话或苗话。

仫佬话主要通行于罗城及周边乡镇的仫佬族聚居地,特别是罗城的东门和四把。在罗城县城,无论是菜市场还是机关学校,到处都能听到人们用仫佬话来交流。

”仫佬“二字是汉语音译,在仫佬话中仫佬族人自称为“mu lam”。“mu”是人的意思,“lam”才是仫佬族人自称的民族名称。

”仫佬“是汉语对“mu lam”众多翻译中最新的官方音译名称。在不同历史时期,还有不同的汉语名称,比如穆伶、穆冷、母老等。“仫”这个字也是专门用于仫佬族这个名称,音如穆。

“冬”指的是仫佬族传统宗族社会组织。“冬”在汉语里就是宗族的意思,不同的姓氏就分为不同的“冬”,只有同姓氏的,才能在本“冬”范围内盖房子。

同冬不婚,即一个“冬”内的人严禁结婚。“冬”文化在仫佬族有上千年历史,它反映了宗族社会组织在仫佬族村寨的巨大作用。

“走坡”字面意思是走到山坡上,指的是青年男女去山坡野外对歌,这是仫佬族以歌会友、以歌传情的一种社会交往习俗。

“走坡”通常是在每年秋收以后的农闲时间。与“走坡”相对应的还有一个词叫“补做风流”,也叫“添花架桥”。

按照仫佬族的传统,男女青年要先“走坡”,然后才能结婚,意思是通过“走坡”,男女对唱山歌,交流感情,双方有初步了解了之后,情投意合才能结为夫妻。

假如一对男女婚后多年不育,便认为可能是由于婚前交流的程度不深,需要“补做风流”,即经过夫妻双方模拟重走“走坡”程序,举办仪式,“添花架桥”,此后就会生育。

依饭节是仫佬族特有的一个民族节日,是以”冬“为宗族单位进行祭祀活动的日子,一般要进行一天一夜。

在依饭节期间,仫佬族通过一整套祭祀祖先、还愿神灵仪式,表达对祖先和各路神灵的感恩,以此祈求神灵和祖先的保佑。

0 阅读:0